大学生认同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27 22:38
本文关键词:大学生认同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认同 践行 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中最基础、最核心的价值观念,是社会主义社会科学发展的价值导向,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价值内核,是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价值升华和高度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起到确定方向、规范引导的作用。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生力军,教育引导他们认同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前所面临的主要任务和历史使命。 研究大学生认同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在找准大学生认同核心价值观的理论依据的基础上,科学规划认同的导引体系,深入探讨认同的内化机理;准确把握大学生认同与践行核心价值观的辩证互动关系,探索和寻求大学生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动力机制和外化途径,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进而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发展,提供清晰的思路、途径、切入点和切实可行的方法体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思政原理与方法论以及西方价值认同理论,是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理依据和逻辑前提。 大学生认同核心价值观的导引体系,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立场和观点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之中,贯穿于学生管理服务全过程,寓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全方位,以此来导引大学生理解、感悟、体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其思想精髓逐步内化为大学生个体核心价值观的运行体系。 大学生认同核心价值观的内化机理,就是大学生通过显性的学习、实践、体验和内在的思辨、选择、融合等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内涵逐步融入自身价值观并不断固化的过程。整个内化过程包括理性认知、情感共鸣、思想转化、心理调适和沉淀固化五个环节,这五个环节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动态循环系统。大学生正是通过这一循环系统从理性认知、情感共鸣阶段过渡到思想转化阶段,并据此不断调适自己的信念与行为,达到从内心深处接受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把这些新的思想和观念纳入自身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体系之中。 认同和践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认同是基础,是关键;践行是标准,是目的。大学生认同核心价值观是其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先导,大学生践行核心价值观是其认同核心价值观的体现。 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原则,是贯穿大学生践行全过程的基本精神,是大学生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必须遵循的最基本的准则。它是主导性和多样性的统一、理想性和现实性的统一、先进性和广泛性的统一、社会性和个体性的统一、历史性和时代性的统一。 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动力机制,是推动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各种力量及其产生、传输并发生作用的机理和方式。它是由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的导引机制、以满足发展需要为核心的内驱机制和以培养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推动机制等三个具体机制所组成。 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外化途径,是大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自身的价值观念后,通过党团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寒暑假社会调研、教学实习和“三下乡”活动等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标准和规范的行为习惯更大范围宣传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主要包括课外践行途径、日常修养途径和社会实践途径。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认同 践行 思想政治教育
【学位授予单位】:中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G641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3
- 导论13-30
- 一、选题及其研究意义13-17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17-25
- (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比较研究17-18
- (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研究18-20
- (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20-22
- (四) 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与践行研究22-25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25-28
- (一) 研究的基本思路25-27
- (二) 研究的基本方法27-28
- 四、重点难点创新点28-30
- 第一章 认同与践行的现状调查30-45
- 1.1 调查设计30-35
- 1.1.1 问卷设计30-31
- 1.1.2 问卷信度和效度讨论31
- 1.1.3 问卷发放和统计31-35
- 1.2 现状解读35-40
- 1.2.1 理性认知欠缺35-36
- 1.2.2 情感认同偏弱36-37
- 1.2.3 信念意志不够坚定37-38
- 1.2.4 知行脱节比较严重38-40
- 1.3 影响因子分析40-45
- 1.3.1 外部影响因子40-42
- 1.3.2 教育影响因子42-43
- 1.3.3 主观影响因子43-45
- 第二章 认同的学理依据45-61
- 2.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是认同的逻辑起点45-48
- 2.1.1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提供了认同的科学世界观45-47
- 2.1.2 马克思主义实践论指明了认同的体验路径47-48
- 2.1.3 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确立了认同的根本方法48
- 2.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认同的理论支点48-53
- 2.2.1 邓小平理论确立了认同的现代思想基础49-50
- 2.2.2 “三个代表”明确了认同的现代价值原则50-52
- 2.2.3 科学发展观奠定了认同的现代人本底蕴52-53
- 2.3 思政原理与方法理论是认同的学理基础53-57
- 2.3.1 思政学基本规律确立了认同的基本原则54-55
- 2.3.2 思政学原理提供了认同的基本思路55-56
- 2.3.3 思政学方法理论提供了认同的主体方法56-57
- 2.4 西方认同理论是认同的理论借鉴57-61
- 2.4.1 社会认同理论对大学生认同的心理启示57-59
- 2.4.2 态度形成理论和认知结构理论对大学生认同的积极作用59-61
- 第三章 认同的导引体系61-70
- 3.1 将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61-64
- 3.1.1 着力将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合于教学内容61-62
- 3.1.2 着力将核心价值观精彩体现于教学过程62-63
- 3.1.3 着力使核心价值观吸收消化于讨论交流63-64
- 3.2 将核心价值观贯穿高校学生管理服务全过程64-66
- 3.2.1 操行管理中注重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导向64
- 3.2.2 学习管理中注重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导向64-66
- 3.2.3 生活管理中注重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导向66
- 3.3 将核心价值观寓于校园文化建设之中66-70
- 3.3.1 运用校园传统媒体强化核心价值思想宣传导引67
- 3.3.2 运用校园信息网络强化核心价值思想文化导引67-69
- 3.3.3 运用校园科技活动强化核心价值思想渗透导引69-70
- 第四章 认同的内化机理70-80
- 4.1 内化认同的起点:理性认知70-72
- 4.1.1 课堂系统学习深刻领会核心价值观真谛70-71
- 4.1.2 课外学术沙龙在思想碰撞中辨别选择核心价值观71-72
- 4.2 内化认同的重点:情感共鸣72-74
- 4.2.1 在社会焦点问题的思虑中激活对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72-73
- 4.2.2 在成长成才前途的惦念中强化对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73-74
- 4.3 内化认同的拐点:思想转化74-75
- 4.3.1 在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碰撞中理性选择核心价值观74-75
- 4.3.2 在千头万绪的自身思想冲突中逐渐认同核心价值观75
- 4.4 内化认同的焦点:心理调适75-77
- 4.4.1 破解自身发展难题不断增强对核心价值观的心理认同75-76
- 4.4.2 坚持核心价值理念不断化解心灵深处的精神困惑76-77
- 4.5 内化认同的终点:沉淀固化77-80
- 4.5.1 在灌输-自学-研讨循环过程中深化沉淀核心价值观78
- 4.5.2 在理论与实际的相互映衬下逐渐固化核心价值观78-80
- 第五章 认同与践行的辩证统一80-85
- 5.1 认同核心价值观是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先导80-82
- 5.1.1 认同核心价值观为其践行奠定思想基础80-81
- 5.1.2 认同核心价值观为其践行确立目标任务81
- 5.1.3 认同核心价值观为其践行指明具体路径81-82
- 5.2 践行核心价值观是认同核心价值观的体现82-83
- 5.2.1 坚信马克思主义是认同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深层表现82
- 5.2.2 忠于共同理想是认同核心价值观的社会观念表现82-83
- 5.2.3 传承民族精神弘扬时代精神是认同核心价值观的意志表现83
- 5.2.4 知荣明耻是认同核心价值观的行为体现83
- 5.3 认同与践行辩证统一于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发展过程83-85
- 5.3.1 思想与行为的辩证统一性决定了认同与践行的辩证统一性84
- 5.3.2 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发展就是认同与践行核心价值观的辩证统一过程84-85
- 第六章 践行的基本原则85-95
- 6.1 主导性和多样性的统一85-87
- 6.1.1 多样性是大学生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客观环境85-86
- 6.1.2 主导性为大学生践行核心价值观指明方向86
- 6.1.3 坚持主导整合多样是大学生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导向原则86-87
- 6.2 理想性和现实性的统一87-89
- 6.2.1 现实性是大学生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前提基础87-88
- 6.2.2 理想性是大学生践行核心价值观的精神支柱88
- 6.2.3 立足现实忠于理想是大学生践行核心价值观的目标原则88-89
- 6.3 先进性和广泛性的统一89-91
- 6.3.1 广泛性为大学生践行核心价值观奠定群众基础89-90
- 6.3.2 先进性为大学生践行核心价值观树立精神榜样90
- 6.3.3 广泛参与创先争优是大学生践行核心价值观行为原则90-91
- 6.4 社会性和个体性的统一91-95
- 6.4.1 个体需要是大学生践行核心价值观的本能要求91-92
- 6.4.2 社会需要是大学生践行核心价值观的本质要求92-93
- 6.4.3 尊重个体面向社会是大学生践行核心价值观的主体原则93-95
- 第七章 践行的动力机制95-102
- 7.1 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建构导引机制95-98
- 7.1.1 建立核心价值教育体系引导学生自觉践行95-96
- 7.1.2 建构榜样示范教育模式引领学生自主践行96-97
- 7.1.3 健全核心价值教育制度导引学生持续践行97-98
- 7.2 以满足发展需要为核心建构内驱机制98-99
- 7.2.1 尊重个体发展需求以成才愿景驱动践行98-99
- 7.2.2 建立完善奖励制度以成才激励驱动践行99
- 7.3 以培养实践能力为核心建构推动机制99-102
- 7.3.1 拓展社会实践渠道推动学生全面践行99-100
- 7.3.2 建设社会实践基地推动学生深入践行100-101
- 7.3.3 完善社会实践制度推动学生持续践行101-102
- 第八章 践行的外化途径102-111
- 8.1 注重课外践行将核心价值思想付诸具体行动102-104
- 8.1.1 将核心价值思想外化于党团组织活动102-103
- 8.1.2 将核心价值思想外化于社团组织活动103
- 8.1.3 将核心价值思想外化于青年志愿者活动103-104
- 8.2 注重日常修养用核心价值思想促进品质升华104-106
- 8.2.1 思想情操修养过程注重核心价值思想的体验104-105
- 8.2.2 优良学风养成过程注重核心价值思想的指导105-106
- 8.2.3 生活作风修养过程注重核心价值思想的体现106
- 8.3 注重社会实践使核心价值思想见诸社会效果106-111
- 8.3.1 开展寒暑假社会调研反映体察民情民生宣传核心价值思想107
- 8.3.2 加强教学实习深入生产一线推进核心价值思想大众化107-109
- 8.3.3 普及“三下乡”活动秉承核心价值思想致力服务社会109-111
- 结语111-113
- 参考文献113-127
- 附录127-135
- 致谢135-136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目录136-137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张传涛;;高职院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的探析[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3年04期
2 翟屿潼;;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引导大学生实现自己的中国梦[J];学理论;2013年18期
3 余妍;刘爽;;中国梦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研究[J];金田;2013年10期
4 陶晓华;;探索培育和引导大学生涵养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途径[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3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刘国愈;企业安全信仰与安全执行力关系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3年
2 蔡桂珍;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3年
3 朱颖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D];山西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李洪明美;论社会实践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的作用[D];西南大学;2013年
2 曲超;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价值观嬗变与建构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3年
3 王楠;大学生文化安全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7462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7462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