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素质教育论文 >

本土课程与教学论:内涵、体系及其特色

发布时间:2017-08-30 22:43

  本文关键词:本土课程与教学论:内涵、体系及其特色


  更多相关文章: 本土 本土化 课程与教学论 内涵、体系与特色


【摘要】:本土课程与教学论是指本土原生的适应本土的具有本土特色的课程与教学论,特指我国传统课程与教学论。我国本土(传统)课程与教学论的体系是以儒家课程与教学论思想为主线,包括"以学论教"的教学本质论、"君子成人"的课程教学目的论、"教学相长"的教学主体论、"仁礼文行"结合的课程论、"启发诱导"的教学模式论、"知行结合"的教学过程论、系统完善的教学原则论、发达实用的学习方法论、知能结合的教学评价论以及系统成熟的教师论所组成,具有独特的话语表达方式和概念范畴。我国本土课程与教学论是围绕"教学"而非"课程"、围绕"学"而非"教"、围绕"实证"而非"思辨"、围绕"经验"而非"理论"建立起来的,这就与西方课程与教学理论的发展路径明显不同,使它在概念范畴、理论体系、建构方法等方面有着不同于西方课程与教学理论的特色。
【作者单位】: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关键词】本土 本土化 课程与教学论 内涵、体系与特色
【基金】:2011年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攻关项目“中国教育思想史”[11JZDMG082]
【分类号】:G642.3
【正文快照】: 一、内涵所谓“本土”或曰“本土的”(Indigenous),即指本地的土生土长的事物。本土的事物,一般具有三个特征:第一,本地的,即土生生长的而非外来的事物;第二,适应本土的,即与本地情形相符合的;第三,原创的,即由本地人创造的而外国没有的事物。很多人将本土的看成是传统的,那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娜;新课程改革中化学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2 唐静萍;关于体育教学方法研究和改革的几点思考[J];华东冶金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3 张富成;陈桂苗;;一切为了孩子——小学语文课程必须为学生打好精神的底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1期

4 张众;;浅析初中语文课堂评价与人本主义渗透[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11期

5 孙荣辉;王秀丽;;新时期我国高校体育课程变迁分析[J];安徽体育科技;2010年03期

6 周静,冯朋;“九五”继续教育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02期

7 唐田,刘恩山;对中、美初中生物学课程标准中目标及内容的比较[J];比较教育研究;2001年01期

8 熊和平,赵鹤龄;后现代批判视角我国近20年的教学过程本质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3年02期

9 丁邦平;;教学(理)论与课程论关系新探:基于比较的视角[J];比较教育研究;2009年12期

10 李保强,李如密;构建课堂教学管理学的几个理论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覃兵;;二十年来我国教学原则地位研究之综述——与教学论诸范畴关系的讨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4)——中国学科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2 覃兵;;二十年来我国教学原则体系构建状况的分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4)——中国学科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3 覃兵;;论我国二十年来教学原则的批判反思与创新发展[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4)——中国学科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4 吴晓玲;刘中猛;;论教学的彻底性:一种再建构的历史视角[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5 苏良亿;;论编辑起源于印刷术的发明和使用——与邵益文同志商榷[A];学报编辑大视野——第四届全国高校社科学报优秀编辑学论著评选获奖论文集粹[C];2011年

6 钟凤培;;浅谈因材施教促进全体学生发展[A];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全国教师队伍建设研究”科研成果集(湖南卷)[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道宇;课程效能生成的原理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萍;幼儿园课程实施现状与特征的个案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周志群;美国社区学院课程变革与发展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宋秋英;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教学论本土化问题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5 樊亚峤;儒家课程思想的后现代转向[D];西南大学;2011年

6 王天平;追寻完整的人[D];西南大学;2011年

7 张姝;论教师的文化觉醒及其教学实现[D];西南大学;2011年

8 皮军功;幼儿生活教学论[D];西南大学;2011年

9 汪丽梅;知识观视域中的教学方法改革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高兰香;大学物理有效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翠冉;黑龙江省普通高中选修Ⅰ课程实施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董玲;新课程背景下普通高中课堂教学评价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彭国强;2000-2008年美国、英国体育教学研究状况及趋势[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4 王丹璐;中学德育活动课程实施的现状及对策[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杨星;我国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改革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张岩;高职旅游英语课程改革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严艳琳;高中新课程四要素耦合评价的探究与实践[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8 冯秋珍;教师课堂教学行为与教学智慧的相关性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9 李微微;高校旅游专业实施环境教育的途径和方法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殷燕;论话题设计在小说教学中的实施策略[D];苏州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文华;鲁乔;;借鉴美国经验 推进中国院校研究[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6年04期

2 缪立懿;章淑贞;;结合本土化特色发展国际化高等教育[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年10期

3 张洁;;略谈院校研究机构本土化[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4 胡亚娥;;全球化视野下生涯辅导的本土化问题[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年02期

5 孙菁;韦毅;;院校研究机构在我国高校组织中的地位和作用[J];民办高等教育研究;2006年03期

6 蔡中宏,麻艳香;本土化:西部开发中的高教发展和人才培养战略[J];开发研究;2003年06期

7 余小波;全球化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的思考[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8 陈海燕;;西部大学教育国际化[J];河北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9 樊习英;郑建国;;高校本土化双语教学模式的构建[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10 樊习英;;构建本土化高校双语教学模式的研究[J];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张曙;卫汉华;朱锦标;;中国创新与创业教育的国际化和本土化[A];2005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5年

2 ;广州大学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A];面向21世纪的中国化工——纪念中国化工学会成立80周年[C];2002年

3 余如英;;大学生学校社区感现状研究[A];2011年浙江省心理卫生协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少安;走国际化与本土化结合的路[N];光明日报;2007年

2 记者 朱振岳邋汪瑞林 通讯员 干伯聪;台州学院培养人才趋向本土化[N];中国教育报;2008年

3 ;MPA落地还需本土化[N];中华工商时报;2006年

4 赖海;学以致用[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2年

5 万鸿涛;MBA教育:本土化历程有多远?[N];深圳商报;2001年

6 周邓燕;案例教学发展趋向本土化[N];中国企业报;2003年

7 本报记者 姜澎邋实习生 余倩倩;职业测评别轻信 专业辅导不可缺[N];文汇报;2008年

8 曾才豪;标致雪铁龙与同济合作培养本土化人才[N];中国工业报;2008年

9 记者 厉秀昀;世界针灸教育发展势头好[N];中国中医药报;2006年

10 项 焱 李庆明;诊所式法律教育的起源和本土化[N];人民法院报;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景龙;齐鲁大学的本土化与世俗化历程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2 张婷;从拿来主义到兼容并包[D];中南大学;2009年

3 李霞;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基督教大学本土化[D];广州大学;2007年

4 单蓉;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青岛大学;2009年

5 高永红;高等教育国际化问题研究[D];天津工业大学;2003年

6 张燕;早期东吴大学的办学理念及其实践(1901—1927)[D];苏州大学;2007年

7 刘敏;师范转综合后的西南大学教师教育目标定位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8 孙传春;博洛尼亚进程中的欧洲高等教育政策调整[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9 刘慧玲;国际化背景下高等教育开放性研究[D];中南大学;2006年

10 戚务念;和而不同[D];江西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76193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76193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954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