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素质教育论文 >

绿色大学视野下高校生态德育模式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02 20:14

  本文关键词:绿色大学视野下高校生态德育模式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生态德育 绿色大学 模式


【摘要】:日趋严重的全球性生态危机呼唤着社会生态化革命,迫切需要加强社会生态文明建设。运用生态学原理和方法探讨如何处理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以及生态伦理的发展规律,形成了生态伦理学。适应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时代的发展规律,许多高校正在积极进行绿色大学建设。大学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加强高校生态德育工程的建设,培育大学生生态伦理意识,乃势在必行。生态包括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大学生一方面作为自然生态的人,应当公正平等地对待各种生命体,积极适应、尊重和爱护环境;另一方面,作为社会生态的人,应当积极掌握有关环保知识,增强科学开发利用资源、综合治理环境、维持生态平衡的生态伦理意识和科学本领。为此,高校应当在明确生态德育理念基础上,针对自身管理和学生中存在的生态伦理缺失问题,着力在建立绿色大学管理体制、构建高校生态德育体系模式、完善大学生生态德育自主发展模式等层面上,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努力构建绿色大学取向的高校生态德育模式。
【关键词】:生态德育 绿色大学 模式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G641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第一章 绪论8-16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8-9
  • 1.1.1 选题背景8-9
  • 1.1.2 研究意义9
  • 1.2 国内外研究评述9-13
  •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9-12
  • 1.2.2 研究现状述评12-13
  • 1.3 主要研究内容13
  •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13-14
  • 1.4.1 研究思路13-14
  • 1.4.2 研究方法14
  • 1.5 主要观点和创新点14-16
  • 1.5.1 主要观点14-15
  • 1.5.2 创新之处15
  • 1.5.3 不足之处15-16
  • 第二章 高校生态德育及其模式建构16-29
  • 2.1 高校生态德育及其模式建构意义16-19
  • 2.1.1 生态德育内涵16-17
  • 2.1.2 生态德育的基本特征17-18
  • 2.1.3 生态德育的培养目标18
  • 2.1.4 高校生态德育与绿色大学建设的辩证统一关系18-19
  • 2.2 高校生态德育模式建构的原则及依据19-25
  • 2.2.1 建构的原则19-21
  • 2.2.2 建构依据21-25
  • 2.3 建构高校生态德育模式的重要意义25-29
  • 2.3.1 改善生态环境的形势要求25
  • 2.3.2 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要求25-26
  • 2.3.3 构建和谐社会的使命要求26-27
  • 2.3.4 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现实要求27
  • 2.3.5 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27-29
  • 第三章 大学生生态德育的缺失及归因29-39
  • 3.1 大学生生态德育缺失问题29-34
  • 3.1.1 生态道德素质不高29-30
  • 3.1.2 节能降耗自觉性差30-33
  • 3.1.3 爱护公物意识薄弱33
  • 3.1.4 环境卫生意识不足33
  • 3.1.5 绿化环境参与意识低33
  • 3.1.6 绿色环保活动少33-34
  • 3.2 大学生生态德育缺失的归因分析34-39
  • 3.2.1 传统德育模式缺陷多34-36
  • 3.2.2 生态环保课程开设少36
  • 3.2.3 生态德育师资队伍欠建设36
  • 3.2.4 生态德育教学体系欠优化36-37
  • 3.2.5 生态德育素质评价体系欠完善37
  • 3.2.6 绿色化高校管理体制欠健全37-39
  • 第四章 绿色大学取向的高校生态德育模式构建路径39-47
  • 4.1 建立绿色大学管理体制39-41
  • 4.1.1 明确绿色管理理念39-40
  • 4.1.2 加强绿色大学目标管理和组织协调40-41
  • 4.1.3 完善生态德育绿化工程的计划与规范41
  • 4.1.4 营造生态德育的绿色校园环境41
  • 4.2 构建高校生态德育体系模式41-43
  • 4.2.1 依据生态主导性原则优化生态师资力量41-42
  • 4.2.2 依据生态体验原则开展主体研究性政治理论课教学42
  • 4.2.3 依据生态协同发展原则整合各学科生态性教学资源42-43
  • 4.2.4 依据生态价值原则构建生态素质综合考核体系43
  • 4.3 构建大学生生态德育自主发展模式43-47
  • 4.3.1 依据生态位原理界定校园文化的学生主体地位43-44
  • 4.3.2 依据生态多样性原理发挥校园文化活动的学生参与功能44-45
  • 4.3.3 依据系统自组织原理强化绿色环保协会功能45
  • 4.3.4 依据生态文明观强化绿色校风建设45-47
  • 附录一47-53
  • 附录二53-54
  • 参考文献54-57
  • 后记5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远增;绿色大学评价[J];教育发展研究;2000年05期

2 徐景华;金阳;;创建绿色大学 培养绿色人才[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4期

3 徐景华,金阳;创建绿色大学 培养绿色人才[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10期

4 张运增;绿色大学的涵义[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5 张秋根,魏洽;绿色大学建设研究[J];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6 权良柱,耿小红;关于我国冶金类院校创建“绿色大学”的探讨[J];中国冶金;2002年05期

7 李久生,谢志仁;论创建“绿色大学”[J];江苏高教;2003年03期

8 罗泽娇,庞岚,程胜高;浅议绿色大学的创建[J];环境教育;2004年09期

9 王东华;绿色大学在国外的发展现状[J];环境教育;2005年09期

10 耿海文;徐州市"绿色大学(学院)"创建活动在全省实现零突破[J];环境教育;2005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李勇;贺庆棠;;对推动我国绿色大学建设的思考[A];《生态文明建设——环保·园区·教育》 专家论坛(浙江杭州)论文选编[C];2013年

2 赵光烈;孙晓霞;梁永明;;迎绿色奥运 建绿色大学——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绿色交通先行[A];热诚献奥运 全力筑平安——首都高校平安奥运行动长效机制研究[C];2009年

3 叶欣诚;于蕙清;黄琼慧;;台湾绿色大学评量系统之建构与实验[A];2007年海峡两岸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贺庆棠;;建设绿色大学 引领生态文明[A];《生态文明建设——环保·园区·教育》 专家论坛(浙江杭州)论文选编[C];2013年

5 闫小林;;对建设生态文明、创办绿色大学的思考[A];《生态文明建设——环保·园区·教育》 专家论坛(浙江杭州)论文选编[C];2013年

6 郭威娜;;积极创建绿色大学 促进唐山经济发展[A];《生态文明建设——环保·园区·教育》 专家论坛(浙江杭州)论文选编[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实习记者 吕露英 记者 周襄楠 通讯员 高松;我校深入推进绿色大学建设[N];新清华;2010年

2 张权;贵州师院成为我省第一所“绿色大学”[N];贵州日报;2010年

3 记者 魏磊 通讯员 冉芸;2010绿色大学建设国际研讨会召开[N];新清华;2010年

4 本报记者 程姝;生态文明从绿色大学做起[N];团结报;2013年

5 梁思奇;广西首批“绿色大学”诞生[N];中国环境报;2004年

6 本报记者 何自英;“绿色大学”[N];科技日报;2002年

7 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 王旭善 院长 肖仁政;创建“绿色大学” 培育创新人才[N];江苏经济报;2006年

8 高松;绿色大学建设10周年座谈会举行[N];新清华;2009年

9 记者 李禾;我国将建设绿色大学[N];科技日报;2010年

10 张权 记者 朱梦聪;贵州师范学院打造“绿色大学”[N];中国教育报;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盖章涛;绿色大学评价[D];山东科技大学;2009年

2 张纯大;绿色大学创建的理论与实践[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3 赵启鹏;山东大学创建绿色大学的探索与实践[D];山东大学;2015年

4 张静;科学发展观视阈下绿色大学建设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5年

5 刘亚月;绿色大学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2015年

6 白继萍;绿色大学视野下高校生态德育模式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4年

7 张允艳;面向绿色大学建设的高校节能体系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1年

8 温丽馨;绿色大学建设的环境伦理纬度探析[D];南京林业大学;2012年

9 刘芳芳;环境学科在绿色大学建设中技术支持作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10 王东华;绿色大学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实施与审计[D];天津财经学院;2003年



本文编号:78065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78065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685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