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素质教育论文 >

兴趣引导、平台支撑与项目牵引——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发布时间:2017-09-26 15:33

  本文关键词:兴趣引导、平台支撑与项目牵引——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更多相关文章: 工程教育 创新人才 培养模式 认知基础 CDIO模式


【摘要】:针对高等工程教育创新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本文从属性、结构、过程、环境四个层次构建了对人的创新性及其培养的认知;以此认知为基础,从背景、内涵、实施和效果评价四个维度阐述了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兴趣引导、平台支撑与项目牵引"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得出多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的基本规律;通过与CDIO模式比较,总结出沈航模式的主要特征。
【作者单位】: 中国工程院;沈阳航空航天大学;沈阳航空航天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关键词】工程教育 创新人才 培养模式 认知基础 CDIO模式
【基金】:2011年度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基地专项课题“高校战略联盟的协同效应研究”(JGZXY11014)阶段性成果之一
【分类号】:G647
【正文快照】: 近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了不少成绩,人才培养质量也有所提高。但是,创新人才培养问题仍然是当今中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难点与命脉所在。以下就本校在此方面的思路和做法作探讨。一、传统工程教育与人才培养计划的问题与困惑面对来自各界对高等工程人才培养质量问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徐小洲;叶映华;;创新型人才的素质结构与生成转化机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年01期

2 娄延常;大学生学习兴趣与创新人才的培养——湖北省大学生学情调查的启示[J];复旦教育论坛;2004年02期

3 梁拴荣;贾宏燕;;创新型人才概念内涵新探[J];生产力研究;2011年10期

4 李娅娜;王东升;;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0年04期

5 罗伟;;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哲学反思[J];思想教育研究;2009年S2期

6 卢光莉;;创新型人才成长的生态环境与发展实践[J];前沿;2012年13期

7 张震旦;韩欣汝;;洪堡的大学理念[J];学海;2011年06期

8 吴志华;廖志豪;;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10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璐;;高职学院非外语专业学生英语习得课堂环境设置研究[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0期

2 周潇然;宋西德;郭媛媛;;构建葡萄酒产学研网站初探[J];今传媒;2011年07期

3 王彦力;陈志科;;背离人性的家访:应试教育的产物[J];班主任;2011年08期

4 王世广;韩小慧;;对话·倾听·理解:研究生教育阶段师生关系和谐之维[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0年02期

5 王宏;于秀;矫祯玉;;辽宁省高职院校显性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6 邹青;杨茜;;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策略[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年10期

7 曹叔亮;;解析高职生学习偏好中的几对矛盾[J];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8 钟一鸣;;真善美:大学语文课程教改的终极目标[J];成功(教育);2011年02期

9 刘惠玲;;论高校政治辅导员的人格魅力对学生干部成长的影响[J];昌吉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10 墙晓容;;高职英语课堂教学设计初探[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晗;陈安;彭端;蒋力立;杜宇上;杨振兰;刘敬勇;曾思明;刘银萍;;项目引导型电工电子实验教学模式对于创新性人才培养的研究[A];教育部中南地区高等学校电子电气基础课教学研究会第二十届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上册)[C];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华丽;初中生道德情感的理论分析及培养途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黄小亚;高中生诚信现状及对策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3 项春雷;当代中学生习惯养成的现状与教育策略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4 夏磊;小学语文教学儿童阅读观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简书峰;高中生数学学习兴趣的调查与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6 沈玲玲;家庭之父性教育探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7 廉丽娜;费孝通教育人类学思想探析[D];西南大学;2011年

8 杜晋芳;丰子恺美育思想及美育实践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9 张玉梅;论教学与生活的联合[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陈福;山区初中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调查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义高;创新人才理论初探[J];比较教育研究;2000年01期

2 刘宝存;创新人才理念的国际比较[J];比较教育研究;2003年05期

3 徐辉;;浅谈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中国人才;2008年23期

4 岛原健三;张明国;;日本化学家获诺贝尔奖的社会背景[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5 房国忠;王晓钧;;基于人格特质的创新型人才素质模型分析[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6 高宗泽;;人才观念的前提反思与当代变革[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7 谢泳;西南联大的学术传统[J];东方艺术;1997年04期

8 甘自恒;中国当代科学家的创造性人格[J];中国工程科学;2005年05期

9 吕浩雪;李联明;陈晨;;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与教学方法改革[J];高等理科教育;2008年01期

10 王志明;;创新型人才成长的生态环境刍议[J];前沿;2011年08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辉;刘传玺;;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教育与职业;2007年30期

2 陈建成;李勇;张敬;彭卫红;;发达国家研究型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与启示[J];科技与管理;2009年01期

3 贾元华;;高等学校实施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02期

4 崔军;;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现实思考[J];煤炭高等教育;2006年06期

5 姚昕;;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年15期

6 周俐军;王冬梅;张士强;;工科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的比较[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9年09期

7 史蓉晖;;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1年17期

8 邢爱英;赵美霞;;试论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9 傅冬和;黄建安;刘仲华;李适;王坤波;肖文军;;茶学硕士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素质教育研究);2008年01期

10 朱宏;;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高校教育管理;2008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贺庆棠;李勇;张敬;;发达国家研究型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分析[A];《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论坛论文集[C];2008年

2 朱瑞兴;李淑琴;;大学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A];科学发展与社会责任(A卷)——第五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文集[C];2008年

3 刘忠宝;张红光;马国远;王庆华;;工科专业学生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A];制冷空调学科教育教学研究——第五届全国高等院校制冷空调学科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刘拓;;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考与实践[A];北京高教学会实验室工作研究会2008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徐玉梅;;高校学报与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A];科学发展与社会责任(A卷)——第五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文集[C];2008年

6 徐跃进;王平祥;唐铁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探索与实践[A];中国农学会教育专业委员会四届一次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7 刘益才;;产学研相结合培养创新人才的探索[A];制冷空调学科教学研究进展——第四届全国高等院校制冷空调学科发展与教学研讨会[C];2006年

8 朱善安;杨敏虹;阮秉涛;;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实施与创新人才培养[A];第三届全国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崔相哲;李松淑;;大类招生与培养模式的思考[A];招生考试科研论文集[C];2005年

10 王显利;张士成;孟宪强;刘茉;;土木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A];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第九届全国高校土木工程学院(系)院长(主任)工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通讯员 谢霞宇 程洪莉;西安交大:创新人才培养之路何止一条[N];中国教育报;2010年

2 李燕茜;创新人才培养要从拼分中走出来[N];福建科技报;2010年

3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 郑志明;创新人才培养须打破科学与技术的壁垒[N];中国教育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闫松 甘勃;教育模式不利创新人才培养[N];大众科技报;2011年

5 湖南大学 杨健康;拓展创新人才培养新途径[N];中国教育报;2008年

6 哈尔滨工业大学微电子科学与技术系副主任 陈伟平;把创新人才培养与联合研发做到实处[N];中国电子报;2009年

7 周兴国 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高校创新人才培养 要融知识、能力、素质为一体[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8 本报记者王定;构筑创新人才培养高地[N];平顶山日报;2011年

9 本报记者 赵婀娜 冯琨 刘思思 整理 教育部副部长 陈希;让未来的工程师卓越起来[N];人民日报;2010年

10 本报记者 刘微;从国际比较看我国工程教育改革[N];中国教育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秀梅;工科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及评价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09年

2 廖文婕;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系统结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3 邱秧琼;基于知识体的资历框架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4 余峰;基于创新能力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5 张瑞林;我国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6 张建功;中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7 陶学文;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及其创新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8 夏建国;技术本科教育的理论与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陆震;政府视角下的研究生教育质量再造[D];同济大学;2008年

10 李晓军;本科技术教育人才培养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启者;基于项目的数字内容人才培养[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2 杜刚;大学生就业力培养探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3 刘文曦;美国教育硕士培养模式研究[D];河南大学;2009年

4 李四海;高等医学院校人文素质培养模式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5年

5 张心雨;体育硕士研究生弹性学制培养体系探析[D];武汉体育学院;2007年

6 韩莹;我国硕士研究生能力培养的分析与对策[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7 高远;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教育科研素质培养模式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8 赵欢春;大学生道德实践能力及其培养模式[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9 李琴涛;中美高等教育学博士生培养模式比较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10 苏红;地方院校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92431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92431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14f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