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大学生“四自”教育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09 03:14
本文关键词:女大学生“四自”教育的研究
【摘要】:“四自”是“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简称,“四自”精神是1988年中国妇女有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对现代女性提出的新要求和新标准,女大学生是未来女性群体的代表和中坚力量,她们的“四自”精神如何决定了她们是否能够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从整体的动态和现状上看,女大学生群体总体是积极向上的,她们乐于并易于接受新事物、新思想、新观念,这是符合当今时代发展要求的,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目前,在社会中,由于市场经济多元化发展和西方各种负面思潮的双重影响下,功利性思想、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严重侵蚀了女大学生的心灵,导致一部分女大学生的价值观出现扭曲,道德失范,丧失自尊,缺乏自信,不能自立自强,给女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带来了消极负面的影响,因此,对女大学生进行“四自”教育,就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 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四自”教育是女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前提,有助于高校正确地了解她们,引导她们扬长避短、健康成长,促进推动女性教育事业的发展。开展女大学生的“四自,,教育是促进女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是贯彻实施国策男女平等的需要;是培养女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需要;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的需要;是提升整体“女性形象“的需要。 论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论述了研究女大学生“四自”教育的目的以及开展“四自,,教育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第二部分主要通过界定“四自”教育相关理论,调查分析了新时期女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结合“四自”教育的基本特征,着重阐述了开展女大学生“四自,,教育的必要性。第三部分,在肯定女大学生“四自”教育所取得的成果之后,客观全面地分析了在女大学生群体开展“四自”教育存在的问题,同时总结出影响“四自,,教育有来自忽视主体地位、隐形性别歧视、“四自”教育的方式的单一、家庭重智轻德以及自我意识不健全这五个方面的因素。第四部分,重点论述了开展“四自”教育应该遵循的“因性施教”原则、人文关怀的原则、全面发展的原则以及男女平等的原则,为“四自”教育的开展提供理论基础,并通过结合“四自”教育的“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实质,拓展“四自”教育的内容,最后针对女大学生“四自”教育出现的各个层面的问题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实施途径。
【关键词】:女大学生 教育 平等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林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G641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1 绪论9-19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9-12
- 1.1.1 研究目的9-10
- 1.1.2 研究意义10-12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2-18
- 1.2.1 国内研究现状12-14
- 1.2.2 国外研究现状14-17
- 1.2.3 研究综述17-18
- 1.3 研究方法及本文的创新之处18-19
- 1.3.1 研究方法18
- 1.3.2 创新之处18-19
- 2 女大学生“四自”教育概述19-32
- 2.1 女大学生相关概念界定19-24
- 2.1.1 女性与女大学生19-20
- 2.1.2 当代女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20-24
- 2.2 “四自”教育相关概念界定24-25
- 2.2.1 “四自”理论24
- 2.2.2 女大学生的“四自”教育24-25
- 2.3 “四自”教育的基本特征25-27
- 2.3.1 “四自”教育的激励性25
- 2.3.2 “四自”教育的平等性25-26
- 2.3.3 “四自”教育的系统性26-27
- 2.3.4 “四自”教育的开放性27
- 2.4 开展女大学生“四自”教育的必要性27-31
- 2.4.1 贯彻实施国策男女平等的需要27-28
- 2.4.2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的需要28-29
- 2.4.3 促进女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29
- 2.4.4 培养女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需要29-30
- 2.4.5 提升女大学生“女性形象”的需要30-31
- 2.5 本章小结31-32
- 3 女大学生“四自”教育的现状分析32-44
- 3.1 女大学生“四自”教育取得的成就32-34
- 3.1.1 “四自”精神深入人心32-33
- 3.1.2 “四自”专题性教育越来越多33-34
- 3.2 开展女大学生“四自”教育中存在的问题34-39
- 3.2.1 学校对“四自”教育重要性认识不到位34-35
- 3.2.2 “四自”教育针对性不强35-36
- 3.2.3 “四自“教育的方式单一36-37
- 3.2.4 家庭教育的导向有误37-38
- 3.2.5 女大学生“四自”意识弱化38-39
- 3.3 女大学生“四自”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39-43
- 3.3.1 女大学生主体地位被忽视39-40
- 3.3.2 学校教育的“隐形性别歧视”40-41
- 3.3.3 “四自”教育缺少与女性学科的结合41
- 3.3.4 家庭教育重智轻德思想的存在41-42
- 3.3.5 女大学生自我意识不够健全42-43
- 3.4 本章小结43-44
- 4 加强女大学生“四自”教育的对策44-59
- 4.1 提高认识,重视对女大学生的“四自”教育44-45
- 4.1.1 转变观念,积极开展女大学生“四自”教育44-45
- 4.1.2 端正态度,提高女大学生对“四自”教育的认知45
- 4.2 坚持“四自”教育的原则45-48
- 4.2.1 坚持“因性施教”原则45-46
- 4.2.2 坚持人文关怀的原则46-47
- 4.2.3 坚持全面发展的原则47
- 4.2.4 坚持男女平等的原则47-48
- 4.3 把握“四自”教育的实质48-51
- 4.3.1 “自尊”——女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价值取向48-49
- 4.3.2 “自信”——女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要条件49-50
- 4.3.3 “自立”——女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坚强后盾50
- 4.3.4 “自强”——女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力量源泉50-51
- 4.4 探索女大学生“四自”教育的途径51-58
- 4.4.1 加强自我教育,提高女大学生“四自”意识51-53
- 4.4.2 开设女性课程,培养女大学生主体意识53-54
- 4.4.3 拓展教育平台,丰富女大学生“四自”教育形式54-55
- 4.4.4 重视家庭教育,培养女大学生良好个性品质55-56
- 4.4.5 倡导性别公正,营造女大学生成长的良好氛围56-58
- 4.5 本章小结58-59
- 结论59-60
- 参考文献60-64
- 附录64-67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67-68
- 致谢68-6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梅;;女大学生心理特征分析与教育对策研究[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2 胡海燕;;浅谈提高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J];赤峰学院学报(科学教育版);2011年03期
3 徐太秀;对在校女大学生进行“四自”教育的思考[J];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4 叶松庆;;论当代女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J];高等农业教育;2007年08期
5 徐丽朱;;高校女大学生恋爱观教育与引导的理性思考[J];消费导刊;2009年06期
6 刘志勇;李宏宇;;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视角[J];高校辅导员;2011年02期
7 由盈光;;女大学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分析[J];东方企业文化;2012年19期
8 宋秀岩;;在各级妇联和广大妇女中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J];党建研究;2010年10期
9 傅静;;从性别歧视的角度简析女大学生就业问题[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10 赵丽;杜学元;;女大学生正确婚恋观的培养[J];黑河教育;2010年08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丹;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理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99783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9978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