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儿童家庭教育中祖辈与父辈冲突的个案研究
本文关键词:农村儿童家庭教育中祖辈与父辈冲突的个案研究
【摘要】:家庭是儿童成长最初的场所,家人是儿童接触最早的他人,家庭教育是儿童最早接受的教育,由此可见,家和家人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家庭教育的一致性、融洽和谐的家庭教育氛围,这是影响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祖辈与父辈共同养育儿童的过程中,儿童处于比核心家庭更加复杂的环境之中,祖辈与父辈在儿童的生活之中同时发生作用,两代人之间,常常会对某些教育问题发生一些冲突,这种不一致将会影响家庭教育合力的发挥,这些冲突现象是本文关注的重点。 基于米德的代沟理论,对于目前农村地区儿童的祖辈和父辈而言,他们是不同的两代人,代沟的存在使得代与代之间无论在生活习惯、思维方式等等各方面都存在很大不同,在教育问题上这两代人亦是存在不同之处,两个时代背景、两种生存环境,这是本文所探求的深层的冲突问题产生的原因。 本文采用个案研究方法,选择一个家庭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观察祖辈与父辈对待儿童的教育方法、教育内容、教育手段等等家庭教育中常出现的矛盾,来考察祖辈与父辈在儿童家庭教育中所存在的主要的冲突,包括对待儿童的习惯培养、早期智力开发与知识教育、社会交往等方面的冲突,逐一通过真实的事件将其展现。通过对这些冲突现象的描述与分析,深刻的展示农村儿童家庭教育中祖辈与父辈之间存在的差异,进而对差异的产生进行分析,并试图为冲突的缓和、以及家庭教育合力的充分发挥提供建议对策,通过祖辈与父辈的理解、沟通与对话,为家庭良好教育氛围的形成及家庭教育合力的最大发挥而努力。
【关键词】:祖辈 父辈 家庭教育 冲突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G78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9
- 第一章 绪论9-23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9-11
- 第二节 概念界定11-13
- 一、祖辈11
- 二、父辈11
- 三、家庭教育11-12
- 四、冲突12-13
- 第三节 研究意义13-14
- 一、理论意义13-14
- 二、实践意义14
- 第四节 理论基础14-16
- 一、生命历程理论14-15
- 二、冲突理论15
- 三、代沟理论15-16
- 第五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16-19
- 一、农村地区家庭教育的研究现状16-17
- 二、隔代与非隔代家庭教育研究现状17-18
- 三、关于祖辈与父辈家庭教育冲突的研究18-19
- 第六节 研究目的和方法19-23
- 一、研究目的19-20
- 二、研究方法20-23
- 第二章 农村儿童家庭教育中祖辈与父辈冲突的个案记录与分析23-64
- 第一节 父辈与祖辈对于兵兵的习惯培养23-38
- 一、洗手习惯——"一定要洗"与"瞎干净"24-27
- 二、用杯子习惯——"用自己的杯子"与"没必要分开"27-29
- 三、看电视习惯——"坐着看,离远点"与"随他去"29-31
- 四、丢垃圾习惯——"用垃圾桶"与"没那么讲究"31-33
- 五、生活自理习惯——"自己吃"与"奶奶喂"33-37
- 六、劳动习惯——"帮妈妈拿碗"与"别让他弄"37-38
- 第二节 父辈与祖辈对于兵兵的智力开发和知识教育38-47
- 一、幼儿园教育——"重要"与"没必要"39-41
- 二、智力开发——"可能"与"没作用"41-45
- 三、知识教育方法——"用雪糕棒"与"1、2、3、445-47
- 第三节 父辈与祖辈对于兵兵的社会交往47-61
- 一、亲子交往——"跟我道歉"与"别惹他哭"48-52
- 二、同伴交往——"跟他玩去"与"小心他打你"52-55
- 三、与陌生人的交往——"给老师唱首歌"与"他很害羞"55-61
- 第四节 农村儿童家庭教育中祖辈与父辈冲突的特征分析61-64
- 一、保留经验性教育行为与追求新型教育方式的交锋61-62
- 二、对待儿童时的过度保护与适时放手的博弈62-63
- 三、早教思想匮乏与早教意识萌芽的对峙63-64
- 第三章 原因分析及建议64-82
- 第一节 祖辈与父辈冲突产生的原因分析64-75
- 一、社会转型64-70
- 二、文化变迁70-75
- 第二节 缓和农村儿童家庭教育中祖辈与父辈冲突的建议75-82
- 一、尊重与理解——承认差异、接受冲突76-77
- 二、传承与反哺——相互学习,共同进步77-79
- 三、对话与合作——营造和谐的家庭教育氛围79-82
- 参考文献82-85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85-86
- 后记86-8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杜长娥;幼儿行为习惯的结构与养成[J];山东教育;2000年Z3期
2 劳南怡,朱培芳;3—6岁幼儿劳动观念的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1999年04期
3 姚春荣,李梅娟;家庭环境与幼儿社会适应的相关研究[J];心理科学;2002年05期
4 刘金花;上海父亲育儿态度和观念的代际比较[J];心理科学;1995年04期
5 张丽华;试论同辈群体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J];锦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4期
6 危辉,潘云鹤;形象思维的视表象基础[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01年02期
7 刘燕;隔代教育如何扬长避短[J];中华家教;2005年12期
8 纪红艳;论同伴关系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J];教育科学论坛;2005年09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晓琼;变迁与发展[D];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
2 王润平;当代中国家庭变迁中的文化传承问题[D];吉林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裴丽颖;祖父母教养特点及其对幼儿发展的影响[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黄勤;祖辈家长儿童观的个案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3 刘建英;社会变迁条件下的家庭教育浅探[D];曲阜师范大学;2006年
4 李剑霞;隔代与非隔代家庭沟通方式对儿童消费影响差异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5 唐春兰;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6 李艳菊;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发展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0805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sjy/10805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