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特殊教育论文 >

家庭与儿童的政治认知研究

发布时间:2017-11-17 03:02

  本文关键词:家庭与儿童的政治认知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家庭 儿童 政治认知 领导人认同


【摘要】:家庭是政治社会化的重要机构,但是国内学术界对此却没有足够的重视。家庭对政治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家庭对儿童的政治认知至关重要。通过天津、重庆两地儿童的调查,结果显示家庭的经济状况、母亲的职业、亲子关系的密切程度、家庭的教养模式等等都对儿童的政治认知有着显著性的影响。因此,在我们在重视学校教育的同时,也应该重视家庭教育。
【作者单位】: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天津社会科学院法学所;
【基金】:南开大学基金项目“城市化过程中儿童的政治社会化研究”(12045)
【分类号】:G78;D621
【正文快照】: 一、问题的提出在政治社会化的各个机构中,家庭、学校、大众传媒和同辈群体是最重要的社会化机构。而这种四种机构中,家庭对政治有效性的影响最大[1]。家庭之所以在政治社会化的作用中最有影响,是由家庭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首先,家庭是儿童一出生首先接触的社会化机构。海曼(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康晓光;韩恒;;分类控制:当前中国大陆国家与社会关系研究[J];开放时代;2008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秋菊;景维民;;国家构建视角下的中俄转型比较分析[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0年05期

2 邓宁华;;“寄居蟹的艺术”:体制内社会组织的环境适应策略——对天津市两个省级组织的个案研究[J];公共管理学报;2011年03期

3 邓宁华;;“寄居蟹的艺术”:两个体制内社会组织的环境适应策略[J];公共管理研究;2011年00期

4 袁同成;;越位、错位与失位:我国多元社会福利主体间的矛盾与冲突[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5 魏立颖;;改革开放以来学界关于我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研究综述[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6 徐旭初;王灵恒;;老年社团合法性的案例研究——基于对杭州市吴山天风腰鼓队的调研[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7 张慧君;;经济转型与国家治理模式演进——基于中国经验的研究[J];经济体制改革;2009年02期

8 周秀平;刘求实;;以社管社:创新社会组织管理制度[J];中国非营利评论;2011年01期

9 熊万胜;;合作社:作为制度化进程的意外后果[J];社会学研究;2009年05期

10 刘鹏;;三十年来海外学者视野下的当代中国国家性及其争论述评[J];社会学研究;2009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李慧凤;社区治理与社会管理体制创新[D];浙江大学;2011年

2 仲鑫;当代佛教慈善公益组织及其活动的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3 刘晓ng;乡村人民法庭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4 袁松;富人治村—浙中吴镇的权力实践(1996-2011)[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5 薛立强;授权体制:改革时期政府间纵向关系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6 田先红;息访之道[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7 袁松;富人治村[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8 周晓霞;我国公益律师群体形成机制研究[D];南开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海柱;政策变迁研究中的倡导联盟框架及其应用分析[D];吉林大学;2011年

2 杨涛;多重性国家、社会结构紧张和群体性事件的发生[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3 朱国华;中国公民社会体系发展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4 邝敏仪;新公共管理视角下社会组织的作用研究[D];广州大学;2011年

5 杨宇;网络NGO组织形式科层化研究[D];广西大学;2011年

6 刘红祥;行业协会与政府日常互动中的行为选择[D];南京理工大学;2008年

7 刘红南;我国社会转型期城市社区功能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8 范秋静;河南省非政府组织发展的困境与出路研究[D];河南大学;2010年

9 杨科;我国慈善信任危机化解中的政府责任研究[D];郑州大学;2012年

10 谢幸;城市化进程中“城中村”公共品供给模式研究[D];贵州财经大学;2012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树娟;草原;;“妈,您选哪条路?”[J];中国质量万里行;1994年06期

2 雷鸣;;朝阳在南粤冉冉升起——广东省关工委2003年实施扶贫助学“朝阳工程”暨“家庭教育杰出之家”颁奖大会在广州举行[J];源流;2004年01期

3 А·Г·哈尔切夫;何志华;;文明是家庭巩固的基础[J];国际观察;1989年02期

4 ;学会信息[J];武汉学刊;2007年05期

5 刘训策;;家教失当,苦果难咽——对几起少年犯罪条件的反思[J];现代家教;1998年08期

6 ;信息总汇[J];中华家教;2004年04期

7 罗琴;胡桂锬;;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J];当代青年研究;2006年11期

8 毕进军;;论政府对和谐家庭和家庭教育的促进作用——兼谈新加坡的经验[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S1期

9 牛建中;洪水中救儿童——惊心动魄三十分[J];正气;2001年11期

10 笠萍;;网上儿童色情活动泛滥 各国政府高度重视[J];科学大观园;2002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都兴智;;从科举看中国古代的家庭教育[A];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第三辑)[C];2008年

2 曾锦华;;未成年人的家庭教育和谐社会的细胞功能[A];和谐社会与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研究报告——首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5)[C];2005年

3 纪托;;中美家庭道德比较研究[A];吉林省行政管理学会“提高政府执行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吉林政报》2009·理论专刊)[C];2009年

4 张辛东;;牢牢占领家庭教育阵地——从刘思影的死谈起[A];社区、家庭拒绝邪教——中国反邪教协会第七次报告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5 汪慧;;农村“留守儿童”:不可忽视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群体[A];和谐社会与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研究报告——首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5)[C];2005年

6 张岷;;青少年网络道德建设中的家长因素[A];和谐社会与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研究报告——首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5)[C];2005年

7 李红英;;特别的教育使刘歆的路越走越宽[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残疾人心理卫生分会第四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2年

8 吴广川;;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增强教育的实效性——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哲学思索[A];和谐社会与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研究报告——首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5)[C];2005年

9 索宇杰;;残疾人心理发展前期家庭思想教育的作用[A];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2年

10 刘钧演;涂敏霞;;网络时代:如何对青少年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从网络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谈起[A];和谐社会与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研究报告——首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5)[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闫莹莹;家庭教育至关重要[N];中山日报;2006年

2 周润健;“啃老族”越啃越多:家庭教育最大的失败[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3 周润健;家庭教育缺失影响未成年人成长[N];中国改革报;2004年

4 记者 胡晓虹 通讯员 杨华静;香洲区社科知识进社区[N];珠海特区报;2008年

5 记者刘玉萍 通讯员陈丽;召开重点提案办理情况通报会[N];亚洲中心时报(汉);2009年

6 何岳山;“留守村娃”的成长是个大问题[N];农民日报;2007年

7 ;万花竞相怒放 春色满园芬芳[N];抚顺日报;2006年

8 吴丹琴 本报记者 林志文;“好父亲”,最有意义的称号[N];中国妇女报;2010年

9 ;关注特殊群体 确保儿童权益[N];中国妇女报;2005年

10 杨颖辉邋戴律国 孙炜;家庭教育指导师将成“香饽饽”[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薛中国;当代中国政治认同心理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2 邹振东;台湾政治文化的符号变迁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3 赵来文;论西方政治文化传统价值之多重借鉴[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4 夏汛鸽;德国绿党:理念与政策探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春兰;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2 沈莉;家长对青少年网络成瘾影响的相关因素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3 方媛;论族群政治对台湾民众政治心理的影响[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4 杨文松;试析台湾冲突性政治文化的表现、原因及其影响[D];外交学院;2009年

5 潘婧;我国少数民族政治参与心理的影响因素分析[D];山东大学;2011年

6 陈健;国际非政府组织项目运作的资源分析[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7 李雪;对当代中国政治社会化问题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8 王婧;儒家文化对韩国国民素质的积极影响及启示[D];吉林大学;2009年

9 周唯唯;转型期中国公民政治心理特征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10 王红瑾;农村留守儿童品德发展问题研究[D];河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19454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sjy/119454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33d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