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特殊教育论文 >

政府主导的农科教结合模式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04 00:22

  本文关键词:政府主导的农科教结合模式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政府主导 农科教结合 模式 对策


【摘要】: 以政府行政推动为主体,整合农、科、教等主要力量来推动农科教结合,是我国农村经济、科技、教育改革由内部走向内外结合,农村经济由自给半自给向市场经济转变,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过程中,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一个重大举措。经过20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我国农科教结合取得了不少有益的经验和显著的社会效益。但在取得较大实效的同时,也还存在着不少的困难、问题和挑战。如何在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下,以及在方兴未艾的农业新科技革命背景下,更好地使农科教结合适应现代农业和广大农民日益多变的科技需求,使农科教结合赋予新时期为农服务的新的生命力,已成为摆在各级党和政府面前的一项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 本文针对我国政府主导的农科教结合模式问题,在人们已有的研究基础上,重新探讨了农科教结合的理论优势,内在逻辑关系、基础;重新概括和阐述了农科教结合模式的历史演变;具体分析了农教教结合模式的组织体系、基本做法、运行机制、实践效益;并对农科教结合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 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本文进一步针对农科教结合模式,提出了进一步提高对农科教结合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改革管理体制,加大政府对农科教统筹力度;推进科技部门进行与现代农业产业对接的制度创新;建立和完善农科教结合的配套体制和机制;构建促进农科教结合的激励机制;创新农科教结合的途径和方法,不断提高农科教结合的层次和水平等一系列政策建议。
【关键词】:政府主导 农科教结合 模式 对策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G725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1
  • 第一章 绪论11-18
  • 1 问题的提出11-12
  • 2 研究目的及意义12-13
  • 2.1 研究目的12-13
  • 2.2 研究意义13
  • 3 国内外研究现状13-16
  • 3.1 国外研究现状13-14
  • 3.2 国内研究现状14-16
  • 4 研究的基本思路16
  • 5 内容结构的安排16-17
  • 6 研究方法17
  • 6.1 文献研究法17
  • 6.2 理论研究法17
  • 6.3 调查研究法17
  • 7 研究创新点17-18
  • 第二章 政府主导的农科教结合模式的理论分析18-21
  • 1 农科教结合的理论优势18-19
  • 1.1 研发优势18
  • 1.2 生产优势18
  • 1.3 市场优势18-19
  • 1.4 经济效率优势19
  • 2 农科教结合三者之间的内在逻辑19-20
  • 3 农科教结合的基础20
  • 4 农科教结合的关键20-21
  • 第三章 政府主导的农科教结合模式的历史演变21-28
  • 1 政府主导的农科教结合模式的成因21-22
  • 1.1 农科教结合是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客观要求21
  • 1.2 农科教结合是适应农村教育改革的迫切需求21-22
  • 1.3 农科教结合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由之路22
  • 2 政府主导的农科教结合模式的起步和发展22-23
  • 3 政府主导的农科教结合模式的新进展23-28
  • 3.1 以现代农业科技示范为核心的农科教三结合23-25
  • 3.1.1 发展高产值、高效益的产业化种植、养殖,创建农产品品牌23-24
  • 3.1.2 利用农业科技扩展生产领域24
  • 3.1.3 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率24-25
  • 3.2 建立以高新农业技术为核心的新模式25-26
  • 3.2.1 普及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农在业中的应用25
  • 3.2.2 以农业高等院校为主,加大农业科技攻关力度25-26
  • 3.2.3 逐步推动农业科技电波和网络入户26
  • 3.3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科教结合以市场为导向26-28
  • 第四章 政府主导的农科教结合模式的现状28-42
  • 1 政府主导的农科教结合模式的组织体系28-30
  • 1.1 机构设置28-29
  • 1.2 机构组成29-30
  • 1.3 职能职责30
  • 1.4 运行机制30
  • 2 政府主导的农科教结合模式的基本做法30-33
  • 2.1 强化农科教结合服务体系建设30-31
  • 2.2 大力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31-32
  • 2.3 大力推广农业先进科学技术32-33
  • 3 政府主导的科教结合模式的运行机制33-42
  • 3.1 党委领导、政府统筹33-34
  • 3.2 农科教部门结合34-36
  • 3.3 多方参与36-37
  • 3.4 政府主导的农科教结合模式的实践效益——以湖南怀化市为例37-42
  • 3.4.1 提高了当地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37-39
  • 3.4.2 推动科技转化的成果,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39-40
  • 3.4.3 促进了政府机构改革的深化40-42
  • 第五章 政府主导的农科教结合模式的问题分析42-50
  • 1 思想认识和动力普遍不足42-43
  • 1.1 对农科教结合存在着模糊认识42
  • 1.2 错误的政绩观影响42-43
  • 1.3 思想观念不适应导致农业发展动力不足43
  • 2 体制性障碍和结构性矛盾较突出43-45
  • 3 农科教结合的约束和激励机制尚未形成45-46
  • 4 缺乏必要的法制和制度保障46-47
  • 5 政府主导的农业推广体系不适应农科教结合的发展需要47-48
  • 5.1 行政倾向太强,市场导向性较差47
  • 5.2 投资机制不健全,资源供给渠道单一47-48
  • 5.3 资源配置结构性失衡48
  • 5.4 条块分割,多头管理48
  • 5.5 知识陈旧,,人才断层,缺乏一支高素质的技术推广队伍48
  • 5.6 农业推广服务内容狭窄48
  • 6 农科教结合的理论研究严重不足48-50
  • 第六章 新形势下创新政府主导的农科教结合模式的对策思考50-63
  • 1 进一步提高农科教结合工作重要性的认识50-51
  • 1.1 进一步提高对农科教结合工作的认识,树立现代农业发展观念50
  • 1.2 深化结合意识,加强统筹领导50-51
  • 1.3 加强农科教结合的理论与实践的探索与宣传51
  • 1.4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51
  • 2 改革管理体制,加大政府农科教统筹力度51-53
  • 2.1 加强政府统筹领导,确保政府行为到位51-52
  • 2.2 明确职责,加大部门结合力度52-53
  • 3 建立健全农科教结合管理新体制53
  • 4 推动科技部门进行和现代农业产业对接的制度创新53-55
  • 4.1 在更大范围内和更高层次上推进农科教结合53-54
  • 4.2 进一步抓好农业科技攻关和推广54
  • 4.3 进一步抓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54-55
  • 5 建立和完善农科教结合的配套体制和机制55-59
  • 5.1 创新科教结合示范体系55-56
  • 5.2 加快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的改革步伐56
  • 5.3 重构农村教育培训体系56
  • 5.4 构建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56-57
  • 5.5 构建促进农科教结合的激励机制57-59
  • 5.5.1 建立有效的奖励机制57
  • 5.5.2 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57-58
  • 5.5.3 建立优惠的政策激励机制58-59
  • 6 创新农科教结合的途径和方式,提高农科教结合的层次和水平59-63
  • 6.1 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统筹、基层农科教结合组织或机构实践的新体制59
  • 6.2 创新农业教育科技体制59-60
  • 6.3 创新农业产业技术进步投入机制及推广网络60-61
  • 6.4 建立农科教结合的农业高新科技示范基地和园区61-62
  • 6.5 建构农科教结合与“科教兴村”计划相结合的机制62-63
  • 参考文献63-66
  • 致谢66-67
  • 作者简历6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峰;淮北市农科教统筹协调工作的问题及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03年04期

2 陶卓;加强统筹协调 促进农科教结合[J];安徽农学通报;2005年04期

3 陆彦;阮文彪;;新时期我国农科教结合机制的制度经济学分析[J];安徽农学通报;2008年01期

4 朱立军,张大和,彭庆刚;农科教结合系统的组织结构及其存在的问题初探[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5 任春;;“农科教”一体化途径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1期

6 胡桂芳;我省农科教结合的基本做法[J];安徽农业;1999年05期

7 邢朝利;农科教结合的实践与思考[J];北京成人教育;1997年05期

8 陈文儒,陈善沐,宋清波,王举阳,张腾云;建立完善农科教结合体制与运行机制的探讨[J];福建农业科技;1997年S1期

9 林新,王丽玲;紧密的结合 显著的成效——长泰县农科教结合成功做法[J];福建农业;2000年04期

10 朱述斌,胡水秀;农业产业技术进步的创新机制探讨——农科教结合的制度创新[J];高等农业教育;2004年05期



本文编号:51574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sjy/51574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94d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