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教养方式、亲子沟通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关系研究
本文关键词:父母教养方式、亲子沟通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关系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青少年 亲子沟通 父母教养方式 社会适应 心理健康
【摘要】:家庭是儿童心理成长和社会化的主要场所,儿童进入青春期以后,家庭对其心理发展的影响作用并未减弱,而是与青少年特定年龄阶段的发展任务联系在一起。过去20年来,研究者已经在父母教养方式、教养行为、教养观念及其与儿章、青少年发展关系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随着研究的深入,以及研究方法论的进一步发展,研究者丌始着力探讨现代家庭关系的内在运行机制,其中亲子沟通被认为是对青少年心理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一个核心而基础的方面。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父母教养行为及亲子间的交互作用共同决定了青少年的心理社会发展。 父母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教育、抚养子女的日常活动中表现出的一种行为倾向,是父母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的综合体现,它直接作用于亲子互动过程。研究表明,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青少年的社会适应性发展密切相关。而亲子沟通则是父母与青少年保持和谐关系的一把钥匙,它是指家庭中父母与子女之间交换资料、信息、观点、意见、情感和态度的过程,积极、开放性的沟通会在家庭成员之间形成一种良好的交往模式,使青少年在寻求独立和自我同一性的过程中,在个体化和联结之间达到平衡,减少各种不良行为出现的可能性,,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而问题性沟通则对青少年的适应性行为发展产生不良影响。有鉴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青少年的父母教养方式、亲子沟通状况,以及父母教养方式、亲子沟通与青少年社会适应(自尊、学业成绩、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就如何改善青少年期的亲子沟通提出合理化建议。 研究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青少年亲子沟通量表(PACS)、自尊量表(SES)、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MHI-60)对391名中学生被试(男生175名,女生216名)进行测评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在父母教养方式中的父母惩罚严厉、父母过保护和父亲过干涉、拒绝否认维度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男生感受到的父母惩罚严厉、父母过保护、父亲过干涉和父亲拒绝否认均高于女生。在父母温暖理解、母亲拒绝否认维度存在明显的校别差异,重点学校学生感受到的父母温暖理解高于非重点学校学生,非重点学校学生感受到的母亲拒绝否认高于重点学校学生。在父母温暖理解、父母惩罚严厉、母亲拒绝否认维度存在明显的年级差异,校别和年级之间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综合看来,初二年级学生感受到父母的积极教养行为最少,而惩罚严厉、拒 绝否认等消极教养行为却最高,高中学生的情况相对好于初中学生。 2、青少年普遍地感知与母亲的沟通开放性显著优于父亲。在与母亲沟通质量 方面性别差异显著,女生与母亲沟通的质量明显优于男生,但女生和男生在与母 亲沟通存在的问题方面不存在明显差异。重点学校学生与父母的沟通状况优于非 重点学校学生。初中二年级学生无论与父亲还是与母亲的沟通质量在所调查的五 个年级中都是最低的,初一、高一年级的情况相对较好。 3、研究发现在父母教养方式、亲子沟通与青少年社会适应之间存在广泛相关。 父母温暖理解、良好的亲子沟通状况对青少年自尊发展和心理健康有积极影响, 而父母惩罚严厉、拒绝否认等消极教养方式对青少年自尊发展、心理健康则有消 极影响。 4、回归分析表明,父母教养方式、亲子沟通对青少年的社会适应有直接或间 接的影响。根据回归分析结果,建立了父母教养方式、亲子沟通对青少年心理健 康影响的路径模型。 5、研究最后就如何改善青少年的亲子沟通提出了几点建议:父母应该重视与 青少年之间的沟通,尊重青少年的人格,与其建立平等的沟通关系;在沟通过程 中要做到鼓励表达、耐心倾听、宽容异见、解释规则。此外,教育机构也应该加 强对不良亲子沟通的诊断评估,积极开展相应的干预指导课程。
【关键词】:青少年 亲子沟通 父母教养方式 社会适应 心理健康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G78
【目录】:
- 引言7-8
- 一、 研究综述8-22
- (一) 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8-12
- (二) 亲子沟通的研究12-17
- (三) 青少年社会适应的研究17-20
- (四) 以往研究的不足20-22
- 二、 研究的主要问题和假设22
- (一) 本研究拟探讨的主要问题22
- (二) 本研究的假设22
- 三、 研究对象与方法22-25
- (一) 被试22-23
- (二) 研究工具和材料23-24
- (三) 施测方法与程序24-25
- (四) 数据输入、整理与分析25
- 四、 研究结果25-37
- 五、 分析与讨论37-45
- 六、 结论45-47
- 总结47-48
- 致谢48-49
- 参考文献49-57
- 附录57-63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6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树青;张文新;陈会昌;;中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发展与父母教养方式、亲子沟通的关系[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6年02期
2 俞群;;亲子沟通系列讲座(之一) 影响亲子沟通的因素[J];家庭教育(婴幼儿家长);1998年01期
3 ;怎样与孩子良好沟通[J];家庭教育(中小学生家长);2006年11期
4 ;再说亲子沟通[J];人生十六七;2006年11期
5 俞群;;亲子沟通系列讲座(之二) 良好沟通原则之一——倾听(上)[J];家庭教育(婴幼儿家长);1998年02期
6 赵婧;;小心“伪沟通”[J];体育博览(运动健康);2008年02期
7 陆茗芬;;亲子成长 分享感动[J];广东第二课堂(小学版);2008年10期
8 小单;;王立新:亲子沟通,态度决定一切[J];妇女生活(现代家长);2010年03期
9 陈庆文;郭纪昌;夏云彩;;青少年亲子沟通状况的调查研究[J];基础教育研究;2011年02期
10 汪光珩;;我国青少年亲子沟通研究综述[J];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安蕾;;武汉市高中生亲子沟通特点及其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2 张卉;;用文字架起亲子沟通的心桥[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四届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3年
3 王晓笳;胡珍玉;张文武;周东升;;民工子女行为问题与父母教养方式研究[A];2011年浙江省心理卫生协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4 吴超;杜凌阳;傅正闯;;社交恐惧症患者的16PF测试及父母教养方式调查分析[A];2009年浙江省医学会精神病学学术年会暨浙江省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第二届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5 袁红;;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与父母教养方式关系的探讨[A];2007年浙江省精神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6 冯建琴;叶素莲;张旭丽;;简述亲子沟通的重要性及良好沟通的要素[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彭莎莉;;从社会心理角度看《谁在说》节目的创新性[A];北京市社会心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8 李小静;;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焦虑症的影响[A];精神科护理新进展培训班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胡洁;段西涛;林双革;;父母教养方式与学生应付方式的相关研究[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全国第七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暨专业委员会成立十周年纪念大会论文集[C];2001年
10 雷雳;王争艳;刘红云;张雷;;初中生的亲子沟通及其相关因素的路径分析[A];第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200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蔡敏;为亲子沟通支招[N];中国妇女报;2002年
2 邱建果;亲子沟通的性教育[N];新闻出版报;2000年
3 本报记者 王柏玲;挤一挤亲子沟通中的“水分”[N];文汇报;2009年
4 沈阳杨子心理咨询中心心理专家 白波;亲子沟通要抓住孩子的心[N];沈阳日报;2010年
5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特约研究员 杨永龙;如何消除亲子沟通障碍[N];保健时报;2010年
6 赵霞;好父母要学会倾听[N];光明日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郭弘 实习生 王夏媛;仅有爱是不够的[N];重庆日报;2004年
8 任荃;亲子沟通≠评判式教育[N];文汇报;2005年
9 杨惠玲;亲子沟通,要从心开始[N];石家庄日报;2008年
10 申屠文婕;沟通梗阻:父母话题缺乏新意[N];中国妇女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玲玲;青少年未来取向的发展与家庭、同伴因素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2 刘在花;小学生社会智力的结构、特点、影响因素及干预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4年
3 许碧云;结构方程模型在医学研究中的应用[D];四川大学;2004年
4 俞蓉蓉;反社会型人格特质的结构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D];浙江大学;2009年
5 许思安;汉族、壮族、蒙族、纳西族人格结构的比较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6年
6 刘玉新;高中理科资优生学业自我概念的特点及影响因素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7 申自力;自尊情感模型假设的检验[D];中南大学;2009年
8 陆芳;青春期自主性和联结性的发展及其与社会适应的关系[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张丽华;3-9岁儿童自尊结构、发展特点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4年
10 王海英;犯罪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家庭生态系统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安伯欣;父母教养方式、亲子沟通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关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2 刘莹;父母教养方式、亲子沟通与中学生失败恐惧的关系[D];济南大学;2009年
3 李改;大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与其心理健康的关系的研究[D];河北大学;2000年
4 毕珊娜;4-6岁幼儿父母教养方式、同伴关系与合作行为的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0年
5 赵莉莉;中学生习得性无助感及其与学业自我效能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D];河南大学;2010年
6 高红;中小学学习困难学生的焦虑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父母人格之关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7 王雪凌;城市父母教养方式对初中生欺负行为影响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3年
8 石晶;高中生父母教养方式、一般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9 赵文;高中生学习倦怠与父母教养方式、心理控制源关系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10 麻晓磊;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父母教养方式及其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研究[D];山西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8886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sjy/8886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