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体育论文 >

第三十届奥运会男子篮球八强衔接段防守的分析

发布时间:2017-10-21 05:13

  本文关键词:第三十届奥运会男子篮球八强衔接段防守的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篮球 奥运会 八强 衔接段 防守


【摘要】:防守是赢得比赛的关键,当快攻没有得分的机会,为把握好时机,防守队员积极的退防,展开衔接段进攻战术配合,在本文中,采用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法,统计分析法,逻辑分析法,对第三十届奥运会男子篮球比赛的衔接段防守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目前,对衔接段防守的概念尚无一个明确的定义,笔者认为,它属于攻击性防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区别于快攻防守,是快攻防守的延伸,它要以防守队员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和严密的集体防守配合作为基础,(2)衔接段进攻发动来源主要有抢获后场篮板球、抢断球、封盖投篮和抢发底线球,发动衔接段进攻时,防守大多处于被动或极为不利的情况之下,在这种情况下,要采取积极主动的防守,逼迫对手减慢进攻速度,争取防守退防时间,落入阵地的局面。(3)极强的个人防守能力是完成衔接段防守的保证,防守处于被动地位,参与的人数不固定,要求运动员做好个人防守的同时,配合全队的协同防守,做到思想统一,行动一致。(4)更新理念,把握规律。衔接段防守训练教学,要从提高运动员的防守意识入手,重点抓篮球个人防守技术以及身体素质训练,尤其是运动员全队配合防守训练。在训练中对衔接段防守的时间及成功率做出明确严格的要求。
【关键词】:篮球 奥运会 八强 衔接段 防守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体育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841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10
  • 1 绪论10-20
  • 1.1 研究背景10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10-11
  • 1.2.1 研究目的10-11
  • 1.2.2 研究意义11
  • 1.3 研究现状11-18
  • 1.3.1 进攻的研究现状11-12
  • 1.3.2 衔接段进攻的研究现状12-14
  • 1.3.3 防守的研究现状14-16
  • 1.3.4 衔接段防守的研究现状16-18
  • 1.4 小结18-20
  • 2 篮球运动衔接段防守的相关理论依据20-24
  • 2.1 防守的概念20
  • 2.2 防守的类型20-21
  • 2.2.1 防守快攻20
  • 2.2.2 阵地战防守20
  • 2.2.3 衔接段防守20-21
  • 2.2.4 衔接段防守与快攻防守的区别21
  • 2.3 衔接段防守的特征21-22
  • 2.3.1 以运动员注意力高度的集中和严密的集体防守意识作保证21
  • 2.3.2 以凶狠的紧逼、抢断、盖帽、掏球和夹击等防守技术作防守基础21-22
  • 2.3.3 时刻保持对进攻的压迫性22
  • 2.3.4 以干扰衔接段进攻为目的22
  • 2.4 衔接段进攻防守的重要性22-24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24-26
  • 3.1 研究对象24
  • 3.2 研究方法24-26
  • 3.2.1 文献资料法24
  • 3.2.2 录像观察法24
  • 3.2.3 专家访谈法24-25
  • 3.2.4 数理统计法25-26
  • 4 结果与分析26-42
  • 4.1 第30届奥运会男篮前八强比赛衔接段进攻情况分析26-31
  • 4.2 第30届奥运会男篮前八强比赛衔接段防守情况分析31-35
  • 4.2.1 衔接段防守的总成功率31-32
  • 4.2.2 衔接段防守的每个来源各自的成功率32-35
  • 4.3 第30届奥运会男子篮球比赛衔接段防守的技术分析35-38
  • 4.3.1 衔接段防守的技术因素35-36
  • 4.3.2 衔接段防守的战术因素36
  • 4.3.3 衔接段防守的防守阵势36-37
  • 4.3.4 衔接段防守的防守方式37-38
  • 4.3.5 衔接段防守的结束及成功率38
  • 4.4 第30届奥运会男子篮球比赛衔接段防守形成规律及运用特点38-39
  • 4.4.1 衔接段防守的形成规律38
  • 4.4.2 衔接段防守的运用特点38-39
  • 4.5 对篮球衔接段防守教学与训练的思考39-42
  • 4.5.1 提高认识,更新防守理念39
  • 4.5.2 加强个人身体素质的训练以及个人防守能力,培养积极的防守意识39-40
  • 4.5.3 衔接段防守训练的要求40-42
  • 5 结论与建议42-44
  • 5.1 结论42-43
  • 5.2 建议43-44
  • 参考文献44-47
  • 致谢47-48
  • 附录4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守国;“酷”──记2000年人行海东中支职工男子篮球赛[J];青海金融;2000年09期

2 胡亮,王守恒,曾凡星;少年男子篮球运动员一年训练前后身体机能变化的研究[J];体育科技;2000年04期

3 邹延霞;中韩青少年男子篮球运动员的差距分析——出访韩国之体会[J];辽宁体育科技;2004年04期

4 张小平;;青海高校男子篮球运动员竞技水平现状分析与研究[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4期

5 郑万生;;江华县举行首届“森防杯”男子篮球赛[J];森林公安;2006年06期

6 刘伟;蔡传亮;;我国男子篮球竞技理念现状及国际化发展对策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7年12期

7 吕纳;李莉;;我国优秀少年甲组男子篮球运动员团队凝聚力研究[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3期

8 杨栋;王满秀;周贤江;;男子篮球运动员赛前焦虑因素研究——以2004年全国体育院校篮球联赛运动员为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年09期

9 湖南省局政工处;冯乔棣;;湖南烟草商业系统举办第三届男子篮球赛[J];湖南烟草;2010年04期

10 郭羽;戴志鹏;;西亚男子篮球“归化”球员现象之探析[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柯遵渝;代毅;郭永东;;全国少年男子篮球集训队运动员形态、机能、素质和技术的综合研究[A];2002年第9届全国运动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2年

2 郭洪波;;我国篮球运动员流畅状态体验研究分析[A];2013年全国竞技体育科学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3年

3 赵杰修;叶庆晖;白喜林;范斌;刘冬森;;国家男子篮球运动员膳食营养调查研究[A];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运动会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9年

4 白喜林;赵杰修;刘冬森;叶庆晖;;国家男子篮球运动员膳食营养调查研究[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7年

5 黄琳;周成林;;不同情绪状态下男子篮球运动员执行控制特点及机制[A];第九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C];2011年

6 徐跃杰;;中国职业男子篮球投篮区域与方式的研究[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4年

7 谷磊;刘毅;;第30届奥运会男子篮球比赛技战术指标统计结果分析[A];2013年全国竞技体育科学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3年

8 徐军艳;陆小马;;中美优秀男子篮球运动员年龄特征的比较研究[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4年

9 李彦龙;常凤;;全国青年男子篮球运动员身体形态、运动技术与身体素质相关分析[A];2013年全国竞技体育科学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3年

10 刘毅;;近3次男子篮球世界性大赛技战术指标体系的综合分析[A];2013年全国竞技体育科学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熊先道 通讯员 罗勇;德山开发区首届男子篮球赛开球[N];常德日报;2007年

2 通讯员 陈明喜 记者 胡国民;市二运会青少年男子篮球赛尘埃落定[N];黄冈日报;2007年

3 记者 王浩;市篮球协会举行第七届委员会全体会议[N];张家口日报;2011年

4 魏力宝;前进中的临汾煤运[N];人民代表报;2007年

5 本报记者 孟岩峰;“张”冠“李”戴[N];21世纪经济报道;2012年

6 记者 韩福魁;体育成为推进经济发展彰显城市魅力的助推器[N];本溪日报;2013年

7 记者 王建飞;CSBA中国高中男子篮球赛将在我市举行[N];佳木斯日报;2008年

8 缪建飞 特约记者 陶世银;富顺34名“两员”获表彰[N];自贡日报;2008年

9 对话人 国家体育总局篮球运动管理中心竞赛部部长 白喜林 著名篮球评论员 张卫平 盈方公司(中国男篮职业联赛独家推广方)副总经理 蒋健 本报记者 薛原;全明星周末告诉我们什么[N];人民日报;2011年

10 ;加快建设 促进我区体育事业发展[N];亚洲中心时报(汉);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岗;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品牌管理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水;银川市初中生男子篮球运动员耐力素质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D];吉林体育学院;2015年

2 乔晓琳;从近三届全运会比赛看中国男子篮球的现状及发展对策[D];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

3 贺嘉;陕西省中学生男子篮球运动员专项素质现状与对策的研究[D];西安体育学院;2015年

4 谷松;海峡两岸大学生男子篮球运动员特质心理坚韧性实证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5 李芝兰;2014-2015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竞赛规程修改对进攻技战术影响的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2016年

6 赵剑刚;西安市高中男子篮球运动员功能性动作筛查(FMS)研究[D];西安体育学院;2016年

7 李博;第三十届奥运会男子篮球八强衔接段防守的分析[D];武汉体育学院;2015年

8 张博;欧洲男子篮球与中国男子篮球的比较分析[D];河南大学;2009年

9 王作灿;中国高水平男子篮球运动员攻击性意识的文化学分析[D];北京体育大学;2005年

10 于鹏飞;江苏省南钢队优秀男子篮球运动员成才环境影响因素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12年



本文编号:107146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ylw/107146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ba7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