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体育论文 >

我国乒乓球后备力量科学选材与培养研究

发布时间:2017-11-02 00:26

  本文关键词:我国乒乓球后备力量科学选材与培养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乒乓球 后备力量 选材 培养


【摘要】:乒乓球被誉为我国的“国球”,从1959年世乒赛的容国团到2015年世界杯的方博,中国业已诞生了109位世界级乒乓球运动员,获得了213次世界冠军。我国乒乓球竞技水平正处于巅峰时期,为了保持我国乒乓球队伍的领先地位,在乒乓球国际规则不断变化、世界运动员逐渐老龄化的今天,需要对我国乒乓球后备力量的选材指标和培养模式做更加细致深入的研究,探索出乒乓球后备力量科学选材的评价指标和体系,并对后备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以形成后备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本论文在选题时,以导师获批的国家体育总局重点领域课题为题目,选取了上海中国乒乓球学院(东部地区)、四川省成都市全国重点乒乓球运动学校(西部地区)、广东省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南部地区)、辽宁省鞍山市体校(北部地区)、河南省商丘市实验小学(中部地区),对五所乒乓球后备人才基地的98名运动员、10名教练员、10名管理人员进行了调查,对基地的选材与培养现状进行了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测量法、数理统计法等科学方法,尤其使用测量法对乒乓球运动员的20项身心指标进行了测量,为本研究提供了大量详实可靠的数据支撑。可以得出:(1)乒乓球后备力量的选材中的主要来源是从学校的学生中选取,也有从比赛、集训、俱乐部选取和家长朋友推荐的,而且年龄一般集中在8岁到12岁之间。(2)在选材过程中,大多数教练员主要是凭借个人经验对运动员的运动成绩和身体素质来进行选材,对运动员的始训年龄、家庭遗传、发育水平、心理能力、性格特征、神经类型等方面考虑不足。(3)在本研究进行的20项测量指标中,双摇跳绳、注意力分配与集中、动作稳定性的成绩明显低于其它指标,男子在指长比方面较女子有所不足,女子则在上下肢爆发力、多项反应时方面有待提高,而《808神经类型测验量表》也显示,存在少许运动员拥有不利于从事高水平竞技运动的神经类型。(4)教练员的技术水平较高,均有着较高的运动经历,但科研能力有所欠缺。(5)大多数运动员和教练员都认为文化课学习不容忽视,但是当与训练有所交集时,往往选择偏重训练,运动员的学习与训练间存在的矛盾仍旧存在。(6)运动员的握拍方式、技术打法高度集中,大部分运动员都是使用右手横拍的快攻打法,缺少左手持拍、直握球拍和削球打法的运动员。(7)对运动员的心理素质重视程度不够,缺乏系统、定期的心理测试与心理辅导。(8)管理单位拨付的经费不足,需要加强,以便完善配套设施、提高奖励机制。
【关键词】:乒乓球 后备力量 选材 培养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846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2
  • 第一章 绪论12-24
  • 第一节 选题依据12-15
  • 一 现实依据12-13
  • 二 理论依据13-15
  •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15
  • 一 研究目的15
  • 二 研究意义15
  • 第三节 文献综述15-24
  • 一 相关概念定义15-16
  • 二 国外研究现状16-18
  • 三 国内研究现状18-24
  •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24-28
  • 第一节 研究对象24
  • 第二节 研究方法24-28
  • 一 文献资料法24
  • 二 问卷调查法24-26
  • 三 测量法26-27
  • 四 数理统计法27-28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28-45
  • 第一节 我国乒乓球后备力量科学选材指标的选取28-29
  • 第二节 我国乒乓球后备力量生理指标与选材29-33
  • 一 我国乒乓球后备力量身体形态测评与选材29-30
  • 二 我国乒乓球后备力量身体素质测评与选材30-31
  • 三 我国乒乓球后备力量骨龄测评与选材31
  • 四 我国乒乓球后备力量指长比测评与选材31-32
  • 五 我国乒乓球后备力量立体视觉和深度知觉测评与选材32-33
  • 第三节 我国乒乓球后备力量心理指标与选材33-40
  • 一 我国乒乓球后备力量反应时测评与选材33-34
  • 二 我国乒乓球后备力量注意力集中与分配测评与选材34-36
  • 三 我国乒乓球后备力量技术动作稳定性测评与选材36-37
  • 四 我国乒乓球后备力量神经类型测评与选材37-38
  • 五 我国乒乓球后备力量气质类型与个性特征测评与选材38-40
  • 第四节 我国乒乓球后备力量培养现状分析40-45
  • 一 我国乒乓球后备力量培养体系结构40-41
  • 二 我国在训乒乓球后备力量现状分析41-42
  • 三 我国从事乒乓球后备力量训练工作的教练员现状分析42-43
  • 四 我国乒乓球后备力量培养的管理、经营现状分析43-45
  • 第四章 结论与建议45-49
  • 第一节 结论45-47
  • 第二节 建议47-49
  • 参考文献49-52
  • 附录52-67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67-68
  • 致谢68


本文编号:11292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ylw/11292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230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