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短道速滑运动员竞技能力网络结构的建立和特征
本文选题:竞赛与训练 + 竞技能力 ; 参考:《体育学刊》2017年04期
【摘要】:为探索优秀短道速滑运动员竞技能力网络结构特征,选取在吉林省冰上中心进行集训的短道速滑队女队员30名,运用专家访谈、问卷调查、实验测试等方法测得代表运动员竞技能力的39个指标,对这些指标进行分析以找出短道速滑运动员竞技能力的"中心节点"和"平衡点",探讨短道速滑运动员竞技能力网络结构特征。结果显示:在所选取的节点中,拥有边数最多的是体能类节点中的30 m跑(15条边)和最大摄氧量(14条边),可以认为这两个指标是短道速滑运动员的中心节点;在所选取的节点中,弯道技术是连接各个子能力之间的桥梁,说明弯道技术是短道速滑中比较重要的1项指标;在体能的23个节点中,共拥有43条边,说明体能是短道速滑运动员竞技能力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短道速滑运动员的体能是其整体竞技能力最为重要的子能力。结果说明:竞技能力网络拓扑模型可以揭示运动训练学方面的规律,能够更好地确定最佳竞技能力,可以确保运动员以最佳的竞技状态投入到比赛中。
[Abstract]:In order to explore the network characteristics of competitive ability of excellent short track speed skaters, 30 female members of short track speed skating team were selected for training in the ice center of Jilin Province. Experimental tests and other methods have measured 39 indicators representing athletes' competitive ability. These indexes are analyzed to find out the "center node" and "balance point" of short track speed skater's competitive ability, and to discuss the network characteristics of short track speed skater's competitive abilit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mong the selected nodes, those with the most edge number were 30 m running (15 sides) and the maximum oxygen intake (14 edges), which could be considered as the central node of the short track speed skater. Among the selected nodes, the bend technique is a bridge connecting the various sub-capabilities, which shows that the bend technique is an important index in short track speed skating, and there are 43 sides in the 23 nodes of physical fitness. It shows that physical ability is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of the competitive ability of short track speed skaters, and the physical ability of short track speed skaters is the most important sub-ability of their overall competitive abilit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network topology model of competitive ability can reveal the law of sports training, can better determine the best competitive ability, and can ensure the athletes to participate in the competition in the best competitive state.
【作者单位】: 东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东北大学体育部;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5YJA890015)
【分类号】:G862.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文福;崔鑫;;我国优秀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专项身体训练周期负荷安排特点及板块特征[J];中国体育科技;2015年03期
2 杨明;佟彤;侯广庆;马海燕;;国家竞走青年队冬训训练负荷特点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5年01期
3 陈小平;褚云芳;纪晓楠;;竞技体能训练理论与实践热点及启示[J];体育科学;2014年02期
4 张鼎;庄新田;卢文娟;曲红涛;;基于复杂网络理论的期货指数网络的研究[J];系统管理学报;2014年01期
5 郭秀文;田麦久;;难美项群女子运动员身体形态学分类及不同竞技能力发展模式研究——以体操、蹦床、跳水、艺术体操为例[J];中国体育科技;2014年01期
6 刘大庆;张莉清;王三保;茅洁;;运动训练学的研究热点与展望[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年03期
7 杜长亮;;竞技能力网络结构特征的实证演绎——以女子重剑项目为例[J];体育科学;2013年02期
8 葛艺明;吕晶红;郭晓明;冯长坤;;速度滑冰运动员高原训练效果的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9 李鑫;李刚;潘立聪;;陆上基础体能训练方法对提高青年男子短距离自由泳成绩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年10期
10 田麦久;刘大庆;熊焰;;竞技能力结构理论的发展与“双子模型”的建立[J];体育科学;2007年07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林;;大学生体质监测管理模式的重构[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7年09期
2 王献英;;“测、研、练”三位一体体质健康促进策略[J];体育学刊;2017年04期
3 李强;蒋新国;蒋辉;;广东省大学生体质健康的比较——基于基尼系数与因子分析的测算[J];体育学刊;2017年04期
4 伍波;;新时期大学生体育素养的缺失与重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7年04期
5 何惠;;我国高校体质健康测试中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内江科技;2017年07期
6 曹庆博;;力量和有氧运动对大学生体质健康影响的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7年08期
7 申顺发;;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中体质健康测试管理闭环机制的设计与评价[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7年07期
8 孙宇岸;;高等院校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后续管理服务模式初探[J];知识经济;2017年14期
9 郭鸿;;浅谈武汉市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现状及培养对策[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7年13期
10 李春;彭庆文;;“《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理论研究述评——以CNKI(2014-2016)载文为数据源[J];怀化学院学报;2017年06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王鑫鑫;宁夏汉回族青春期学生身体形态发育趋势及其差异分析[D];宁夏医科大学;2016年
2 李勇啸;水疗训练对北京四中男篮运动员膝关节损伤恢复的实验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2015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文鹏;王健;董国永;;让学校体育政策落地生根——基于教育部[2014]3号文的解读[J];体育学刊;2015年01期
2 于素梅;;体育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体系建立的难题及初步构想[J];体育学刊;2014年03期
3 于素梅;;中小学生体质健康影响因素调查——以北京市为例[J];中国德育;2014年09期
4 陈培友;孙庆祝;;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管理模式的创新[J];体育学刊;2014年02期
5 于素梅;;对体育教学质量内涵及影响因素相关问题的研究——从强化体育课谈起[J];体育学刊;2014年02期
6 孙忠伟;张冰;马慧敏;王军利;王雄;邸慧军;郑尉;贾丽雅;;中美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管理系统的比较[J];体育学刊;2013年03期
7 王凤仙;;《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与数据上报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解决策略[J];体育学刊;2013年03期
8 宋秀丽;肖林鹏;;我国学生体质健康教育现状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2年05期
9 柴如鹤;;建构有效衔接的大中小学体育教材内容体系的必要性[J];体育学刊;2011年06期
10 武林;李军兰;李晓敏;;大学生体育态度与体育锻炼量的相关性研究[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李金华;;网络研究三部曲:图论、社会网络分析与复杂网络理论[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2 徐爱华;;基于复杂网络理论的高校内部理工医文合作研究分析[J];微型电脑应用;2012年08期
3 赵城利;张雪;姚静;易东云;;系统科学前沿《复杂网络理论》课程建设及教学方法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1年S1期
4 庄天舒;;基于复杂网络理论的Internet拓扑节点特征分析[J];长春大学学报;2010年10期
5 张帆;徐咏梅;;复杂性范式视野下的复杂网络研究及其意义[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6 李金华;;知识流动对创新网络结构的影响——基于复杂网络理论的探讨[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年11期
7 常慧;陈士俊;高忠科;;复杂网络理论的应用与中国小企业的发展[J];河北学刊;2008年05期
8 黄欣荣;;复杂网络:认知世界的科学新方法[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年01期
9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李珊珊;赵庆柏;靳静;董峰;闫芬;章忠志;王冰;刘建国;周涛;唐一源;;基于复杂网络理论的大脑功能网络研究[A];全国复杂系统研究论坛论文集(二)[C];2005年
2 王策;张国华;杨京燕;;基于复杂网络理论的电网脆弱性评价应用[A];中国高等学校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第二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3 刘宁宁;毕然;任水;叶祺;吴斌;;融合复杂网络理论的科技监测研究[A];2006全国复杂网络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4 刘树伟;;人脑连接组的发育[A];中国解剖学会2012年年会论文文摘汇编[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房新力;基于复杂网络理论的主动配电网运行管理策略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2 张鼎;基于复杂网络理论的金融市场若干问题研究[D];东北大学;2013年
3 孙可;复杂网络理论在电力网中的若干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4 张亚宁;基于复杂网络理论的区域产业结构及其实证研究[D];天津大学;2014年
5 王凯;基于复杂网络理论的电网结构复杂性和脆弱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6 王光增;基于复杂网络理论的复杂电力网络建模[D];浙江大学;2009年
7 张宏;基于复杂网络理论的车载自组织网络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
8 曹锐;非线性与复杂网络理论在脑电数据分析中的应用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4年
9 顾亦然;基于复杂网络理论的信息网络关键技术的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0年
10 谭虎;复杂网络理论在集成电路分析与测试中的应用研究[D];湖南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兆;基于复杂网络理论的电力网络关键性问题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5年
2 许旋风;基于复杂网络理论的电力网络稳定性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5年
3 金鑫;基于复杂网络理论的WSN若干关键问题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6年
4 蔡芝菁;基于复杂网络理论的输电网规划模型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5 胡祖涵;股市剧烈波动下证券市场网络结构动态演化特征研究[D];南京大学;2016年
6 陈绪元;基于复杂网络理论的区域产业脆弱性评估[D];天津工业大学;2016年
7 肖伟鸿;基于复杂网络理论的中国政府对股市的管控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6年
8 沈键;复杂网络理论在电源布点和定容中的应用[D];合肥工业大学;2016年
9 李娜;复杂网络理论视野下的微博网络结构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6年
10 刘小丽;基于复杂网络理论的电网脆弱线路和脆弱节点辨识[D];湖南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0328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ylw/20328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