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体育论文 >

世界优秀羽毛球男子单打选手技战术特征研究

发布时间:2018-07-03 03:24

  本文选题:羽毛球 + 男子单打 ; 参考:《北京体育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摘要】:本文以世界优秀羽毛球男子单打选手技战术特点为研究对象,并结合文献资料、数理统计、录像观察及专家访谈等方式,对林丹、李宗伟、谌龙、约根森、桃田贤斗五名世界优秀羽毛球男子单打运动员的技术和战术的运用状况展开统计和比较,对选手在技术和战术运用的具体特点以及规律展开分析,并对优秀选手在这些方面的具体特点展开更进一步的总结。通过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世界优秀男子单打选手通常将前场小球的发出作为主要内容,并与平高球之间进行配合,只要在发球之后就直接进行网前的争抢;前场球主要是以1号区、5号区为主,同时结合后场的突击打乱对手的接发球节奏,积极争取有利的进攻局面。1号区域发球概率最大的是李宗伟,其次是林丹和谌龙。5号区域发球概率最大的是谌龙,其次是桃田贤斗和约根森,2号区域五位选手中林丹的使用概率最大。由于约根森发球是采用正手发球,所以发球落点主要是以6号区为主。2.世界优秀男子单打选手后场接球技术使用相对较少,在前场,对各方面技术的使用相对而言比较高,而且在接球的时候通常以较为保守且稳定的挑球作为主要内容,也通常将放网、搓球作为主要的发球抢攻方式。3.在前场,经常进行使用的无非是挑球、搓球以及放网技术,在中场使用频率最高的则是挡放以及抽球技术,后场使用频率较高的属于杀球、高吊以及高远技术。4.后场是得分最高的区域,其次是前场。在前场,网前搓放球技术中,林丹的得分概率最大,同样我们也可以看出林丹网前主要的得分途径就是搓放球和勾对角,充分的体现出来林丹的技术的高超。李宗伟的主要得分手段是网前的扑球技术,同样谌龙、约根森和桃田贤斗的网前扑球技术也是主要的得分手段,这是年轻运动员的优势,这主要是体现在体能上,与林丹和李宗伟相比,他们的移动速度更快。5.中前场的失分率都比较高,后场的失分率最低。在前场,主要是挑球技术,这是与使用的概率相关的,使用的次数越多,失误率就肯定越大,加上挑球技术的特点,一旦不到位就以为着被动,意味着十分,所以运动员在挑球的过程中必须达到特别高的质量,在高强度的比赛中达到这样的要求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失误也是难免的。
[Abstract]:This paper takes the technical and tact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world's elite badminton men's singles player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combines the literature,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video observation and expert interviews, to Lin Dan, Li Zongwei, Chen long, Jorgenson, etc. The application of techniques and tactics of the five world elite badminton male singles athletes is statistically analyzed and compared, and the specific characteristics and rules of the players' application of techniques and tactics are analyzed. And the outstanding players in these aspects of the specific characteristics of a further summary. By studying, we draw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 1. The best men's singles players in the world usually take the issue of the ball in the front court as their main content, and cooperate with the high ball, as long as they compete directly before the net after serving; the ball in the front court is mainly zone 1 and area 5. At the same time, combined with the assault in the backcourt to disrupt the reception rhythm of the opponent and actively strive for a favorable attack situation. The most likely serve in area 1 is Li Zongwei, followed by Lin Dan and Chen long. The best serve probability in area 5 is Chen long. The second is Takeda and Jorgenson, the use of Lin Dan is the most likely among the five players in area 2. Since Jorgenson serves with a forehand serve, the serve falls mainly in area 6. 2. The world's best men's singles players use relatively few backcourt catch techniques. In the front court, the use of various techniques is relatively high, and the main content of the catch is usually a more conservative and stable pick. Also will usually put the net, rub the ball as the main serve. 3. In the front court, often used nothing more than pick ball, ball rubbing and netting technology, in the midfield use of the highest frequency of blocking and pumping technology, the use of a higher frequency in the back of the ball, high hanging and high distance techniques. 4. The area with the highest score was in the back court, followed by the front field. In the front court, Lin Dan's scoring probability is the largest in the technique of ball rubbing before netting, and we can also see that the main way of scoring in front of Lin Dan net is to rub the ball and tick diagonal, which fully reflects the superb technique of Lin Dan. Li Zongwei's main scoring technique is the fore-netting technique. Similarly, Chen long, Jorgenson and Tao Tian Xianduo's net-poaching techniques are also the main scoring methods. This is the advantage of young athletes, which is mainly reflected in their physical strength. Compared with Lin Dan and Li Zongwei, they move faster. 5. 5. The loss rate of middle-front field is higher than that of back-field. In the front court, it is mainly the picking technique, which is related to the probability of use. The more times you use, the greater the error rate, plu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icking technique. Once you are not in place, you think that it is passive, which means that it means 10%. So it is very difficult for the player to reach the high quality in the course of picking the ball, and it is very difficult to achieve this requirement in the high intensity competition, so mistakes are inevitable.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体育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G84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晓峰;《羽毛球竞赛计算机现场成绩处理系统》设计及其应用[J];体育科研;2000年04期

2 庄志勇;我国羽毛球市场发展现状与建议[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2年S1期

3 郝军龙,贾文彤;高校羽毛球学期教学中的比赛3段论构想[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4 张洪宝;能量代谢分析在羽毛球训练中的运用[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1期

5 吴宏江,王剑;羽毛球步法教学研究[J];天中学刊;2003年05期

6 庄志勇;我国高校羽毛球比赛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3年06期

7 ;羽毛球[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4年06期

8 陈莉琳;我国羽毛球俱乐部联赛市场化运作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年10期

9 许建;南宁市羽毛球场馆体育消费的调查与分析[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10 王丽娟;张博;于容容;肖福俊;;羽毛球比赛中节奏的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莉琳;;我国羽毛球俱乐部联赛市场化运作研究[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4年

2 曾亦斌;;珠三角地区大众羽毛球热形成的原因与特点的研究[A];2007广东省体育科学研究论文选[C];2007年

3 安忠鑫;蒋家珍;钟秉枢;冷波;周志辉;王磊;;《羽毛球比赛数据分析系统》在2011年苏迪曼杯直播中的应用效果分析[A];第九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4)[C];2011年

4 董林;;大学生对羽毛球学习兴趣的探讨[A];第二十届全国高校田径科研论文报告会论文专辑[C];2010年

5 钟稳;;高水平羽毛球女单项目击球状态与胜负关系的分析和研究[A];2013年全国竞技体育科学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3年

6 戴金彪;管颖;;“21分制”对羽毛球男单技战术发展影响与对策研究[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7年

7 王克阳;;上海市杨浦区高中生参加课余羽毛球活动现状的调查分析——以部分高中为例[A];第二十三届全国高校田径科研论文报告会论文专辑[C];2013年

8 袁博峰;;从电视直播收视数据浅析中国羽毛球职业化的可行性[A];山东体育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9 傅琪琪;李海;;基于商业视角的羽毛球竞赛规则演变的研究[A];第三届全国体育产业学术会议文集[C];2008年

10 王聪;秦学林;;基于TRIMP的羽毛球训练及比赛负荷监控[A];2013年全国竞技体育科学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羽毛球比赛规则要点[N];人民日报;2007年

2 狄赫丹;长治鸿羽羽毛球俱乐部成立[N];长治日报;2007年

3 本报记者 刘先永;中国羽毛球公开赛——打造广州金灿灿的体育名片[N];中国体育报;2007年

4 本报记者 许珂;昆明业余羽毛球市场缘何火瀑?[N];中国体育报;2008年

5 本报记者 宋辉;羽毛球让社区居民乐此不疲[N];中国消费者报;2008年

6 记者 马月红;市体育中心羽毛球馆开馆暨羽毛球俱乐部成立[N];周口日报;2010年

7 记者 李云波;全国大学生羽毛球锦标赛在桂林举行[N];桂林日报;2012年

8 本报记者 胡奎 实习记者 严竹芸 实习生 张柯璐;全州“8·8全民健身日”系列活动之州直单位篮球·羽毛球比赛活动启动[N];黔西南日报;2013年

9 本报记者 赵乃林;“羽毛球是我健身的好‘处方'”[N];辽宁日报;2001年

10 李樱;羽毛球馆的9100孔[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张晶华;羽毛球空气动力学的若干问题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4年

2 叶宗鑫;羽毛球男子单打技术体系双子模型的理论建构以及实证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3年

3 刘萍萍;我国羽毛球竞技后备人才培养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6年

4 漆昌柱;羽毛球专家—新手在模拟比赛情景中的问题表征与运动思维特征[D];北京体育大学;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肖谷平;北京市大众羽毛球锻炼者消费现状的调查与分析[D];首都体育学院;2008年

2 许建;南宁市羽毛球休闲人群行为模式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7年

3 王杰;河南省羽毛球裁判员现状调查与发展对策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4 孔令德;中国羽毛球产业链的组成与提升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5 夏宇;羽毛球规则变化史及其对运动员技术战术的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6 姜雷;西安市羽毛球场馆经营管理模式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7 张小女;山西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羽毛球专修课现状的调查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8 刘兰财;北京市羽毛球培训网络营销现状的调查与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2011年

9 王昊;吉林省普通高校羽毛球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D];吉林体育学院;2011年

10 马振鹏;西安市羽毛球爱好者消费现状的调查研究[D];西安体育学院;2012年



本文编号:20921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ylw/20921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778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