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体育论文 >

对首都高校棒球运动开展及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12 04:49
   为进一步了解首都高校棒球运动开展特点,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实地考察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对首都各高校棒球运动开学现状及运动员培养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首都地区现有21所高校开展棒球运动。其中仅北方工业大学和北京体育大学拥有高水平棒球队,其余均为社团队伍。受校方重视程度影响,各高校投入用于发展棒球运动的资金不一,棒球场地及设施条件差异明显。棒球运动在各高校普及开展不够广泛,从事运动学生人数有限。2首都各高校棒球队教练员以兼职为主,且全部教练员均为男性,其整体文化水平以大学本科为主,青年教练员占绝大部分,大部分教练无教练员资格证书,在专项能力和执教经验方面存在明显不足。3少部分首都高校棒球队存在队员较少情况,影响训练开展。首都高校棒球队运动员中高水平者较少,且主要集中在北方工业大学和北京体育大学。其余高校棒球队运动员均为在校非体育专业学生,专项能力相对较差。4首都现有19所高校设有棒球社团,社团会员以男性为主。不同高校棒球社团会员人数存在明显差异。场地条件较好、棒球运动水平较高的高校棒球社团会员人数相对较多。社团活动经费来源以学校赞助和会员会费为主。大部分棒球社团活动频率相对较低,不利于社团的长远发展。5首都高校中仅北京体育大学1所开设有运动训练专业棒球方向课程,培养运动训练棒球方向的专业人才。其培养课程设置及学时安排突出专项实践能力,兼顾综合能力全面发展。首都高校中有16所高校开设棒球选修课,以培养学生棒球运动兴趣为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棒球基础知识和技战术为主。6首都各高校棒球运动人才培养目标分为培养专业型人才和发展兴趣爱好。其中培养专业棒球人才的高校仅北京体育大学一所。其他高校棒球人才培养均为展兴趣爱好,除招收高水平运动员的北方工业大学外,其他高校针对棒球队队员均为在校普通学生,受课程安排及闲暇时间影响,训练效果相对一般。
【学位单位】:北京体育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G848.1-4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文献综述
        1.2.1 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
        1.2.2 有关棒球运动发展情况的研究
        1.2.3 有关国内外高校棒球运动发展现状的研究
        1.2.4 有关首都高校棒球运动开展的研究
        1.2.5 有关棒球人才培养的研究
        1.2.6 有关棒球运动训练的研究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问卷调查法
        2.2.3 实地考察法
        2.2.4 访谈法
        2.2.5 数理统计法
        2.2.6 对比分析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首都高校棒球运动起源与发展概述
        3.1.1 起步阶段
        3.1.2 缓慢阶段
        3.1.3 快速发展阶段
    3.2 首都高校棒球运动开展现状
        3.2.1 首都高校棒球队伍基本情况
        3.2.2 首都高校棒球场地设施及器材情况
        3.2.3 首都高校棒球教练员基本情况
        3.2.4 首都高校棒球队运动员现状
        3.2.5 首都高校棒球社团现状
        3.2.6 首都高校棒球比赛开展情况
    3.3 首都高校棒球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3.3.1 首都高校棒球人才培养目标
        3.3.2 首都高校棒球课程开设及内容设置
        3.3.3 首都高校棒球人才学籍管理
        3.3.4 首都高校棒球人才训练管理
4.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窦海波;文秀丽;;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困境研究[J];福建体育科技;2015年02期

2 马兆明;;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绩效与优化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4年06期

3 梁洪;;粤、台两地棒球运动发展的差异及其启示[J];体育学刊;2014年03期

4 唐花明;;我国普通高校棒球人才培养机制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2014年01期

5 周玲洁;;影响我国棒球竞技水平提高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考试周刊;2013年36期

6 路欢;;体育院校办高水平棒球队训练与管理研究——以天津体育学院棒球队为例[J];四川体育科学;2013年02期

7 刘松波;;浅谈棒球运动在高校的发展[J];河南教育(中旬);2011年08期

8 吴刚;;我国高校开展垒球运动存在的现状和对策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1年07期

9 谢映梅;黎春霞;;浅谈现代垒球技术与训练的发展方向[J];四川体育科学;2009年02期

10 陈翼建;;厦门地区高校开展棒球运动的思考[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4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杨超;教体结合视角下郑州市棒球运动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5年

2 张吉;大陆与台湾两地高校棒垒球运动开展的差异性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3 马欣;北京市(11-15岁)垒球运动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分析[D];首都体育学院;2013年

4 章明华;无锡市中学推广棒、垒球运动的可行性研究[D];苏州大学;2013年

5 郭坚;江苏省苏南高校棒垒球运动现状与对策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6 张哲敏;普通高校棒垒球运动现状与发展思路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83766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ylw/283766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3ce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