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训练在竞技健美操训练中的实践研究 ——以山西大学为例
发布时间:2025-02-07 12:41
功能性训练作为先进的体能训练理念,近年来通过不断发展,其在提高运动员的体能水平、增强运动表现、减少运动损伤以及延长运动寿命等方面的作用已经得到国内外专家的认可,并在一些优秀队伍中得到了应用。而山西大学竞技健美操队作为高校高水平队伍对功能性训练这一方法却知之甚少。本研究旨在将功能性训练引入山西大学竞技健美操队中,根据其项目特点,设计出一套完整的功能性训练方案,以提高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和难度动作完成质量,同时为竞技健美操体能训练方法和理念创新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以山西大学14名竞技健美操运动员为实验对象建立功能性训练体系,并对其进行12周的功能性训练,从运动员FMS得分、身体素质以及难度动作的完成质量这三方面予以评价,最后得出如下结论:(1)FMS指标中深蹲、跨栏步、旋转稳定性运动员的成绩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其中,深蹲成绩的提升说明运动员在髋关节、膝关节以及踝关节方面的灵活性得到改善;功能性训练中加入的单足动作练习使运动员跨栏步成绩得到了提高,说明运动员髋关节以及膝关节双侧的稳定性得到了改善,平衡能力得到了提高;旋转稳定性成绩的提...
【文章页数】:6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选题目的与意义
1.2.1 选题的目的
1.2.2 选题的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功能性训练概述
2.1.1 功能性训练的概念
2.1.2 功能性训练的原则
2.1.3 功能性训练的特点
2.1.4 功能性训练的评估方法与训练手段
2.2 关于功能性训练的研究
2.2.1 国外功能性训练的研究现状
2.2.2 国内功能性训练的研究现状
2.3 关于竞技健美操功能性训练的研究
2.3.1 竞技健美操运动员身体素质训练的研究
2.3.2 竞技健美操运动员难度动作训练的研究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问卷调查法
3.2.4 实验法
3.2.5 数理统计法
3.2.6 逻辑分析法
4 实验过程与安排
4.1 实验时间地点安排
4.2 实验变量的控制
4.3 实验方案的确定
4.3.1 实验方案的制定依据
4.3.2 竞技健美操项目功能性训练方法
4.4 功能性训练计划的周期安排
4.4.1 功能性训练周期安排
4.4.2 功能性训练课的安排
5 研究结果与分析
5.1 功能性训练对竞技健美操运动员身体功能性动作的影响与分析
5.2 功能性训练对竞技健美操运动员身体素质的影响与分析
5.2.1 力量素质测试的分析与讨论
5.2.2 速度素质测试的分析与讨论
5.2.3 柔韧素质测试的分析与讨论
5.2.4 平衡素质测试的分析与讨论
5.3 功能训练对竞技健美操运动员难度动作的影响与分析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本文编号:4030891
【文章页数】:6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选题目的与意义
1.2.1 选题的目的
1.2.2 选题的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功能性训练概述
2.1.1 功能性训练的概念
2.1.2 功能性训练的原则
2.1.3 功能性训练的特点
2.1.4 功能性训练的评估方法与训练手段
2.2 关于功能性训练的研究
2.2.1 国外功能性训练的研究现状
2.2.2 国内功能性训练的研究现状
2.3 关于竞技健美操功能性训练的研究
2.3.1 竞技健美操运动员身体素质训练的研究
2.3.2 竞技健美操运动员难度动作训练的研究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问卷调查法
3.2.4 实验法
3.2.5 数理统计法
3.2.6 逻辑分析法
4 实验过程与安排
4.1 实验时间地点安排
4.2 实验变量的控制
4.3 实验方案的确定
4.3.1 实验方案的制定依据
4.3.2 竞技健美操项目功能性训练方法
4.4 功能性训练计划的周期安排
4.4.1 功能性训练周期安排
4.4.2 功能性训练课的安排
5 研究结果与分析
5.1 功能性训练对竞技健美操运动员身体功能性动作的影响与分析
5.2 功能性训练对竞技健美操运动员身体素质的影响与分析
5.2.1 力量素质测试的分析与讨论
5.2.2 速度素质测试的分析与讨论
5.2.3 柔韧素质测试的分析与讨论
5.2.4 平衡素质测试的分析与讨论
5.3 功能训练对竞技健美操运动员难度动作的影响与分析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本文编号:40308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ylw/4030891.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