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远程教育论文 >

解读职校生“习得性无助”现象:心理症结与教育策略

发布时间:2017-10-10 03:40

  本文关键词:解读职校生“习得性无助”现象:心理症结与教育策略


  更多相关文章: 职校生 习得性无助 心理分析 积极职业教育


【摘要】:习得性无助是个体通过学习后天形成的,表现出无所适从、无能为力、无济于事、无可奈何和无动于衷的消极心理状态与行为倾向。本文对90后职校生习得性无助现象的心理问题、特征及成因进行剖析,提出有效引导职校生习得性无助群体的积极职业教育策略:树立积极的教育理念和发展目标,进行积极的教育期待和理性评价,训练积极的归因倾向和学习策略,增强积极的自我认知和成功体验,建构积极的师生关系和人际环境。
【作者单位】: 江苏理工学院职业教育研究院;
【关键词】职校生 习得性无助 心理分析 积极职业教育
【基金】:201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当代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建构研究”(课题批准号:11YJA880014)阶段性研究成果 江苏理工学院心理教育研究所资助
【分类号】:G442
【正文快照】: 职校教育教学中常会遇到这样的现象:一些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没有进取心,碰到问题不愿意动脑筋,遇到挫折不努力便放弃,对于力所能及的任务也不能胜任。他们认为自己无论怎样努力都不可能取得学业的成功,对学习抱着一种无所谓或听天由命的态度,部分成绩落后的学生更是自暴自弃,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蒋艳菊;彭雅静;;习得性无助感研究及其对教育的启示[J];心理研究;2008年04期

2 崔景贵;;聚焦90后“职校门”事件:心理分析及教育启示[J];职教论坛;2012年22期

3 崔景贵;;职校问题学生心理与积极职业教育管理[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年33期

【共引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张慧杰;大学生归因方式、自尊与习得性无助感的关系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2 张云;高中物理学习无力感的原因与对策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1年

3 罗维;提升工读学生心理健康效应的方法:来自心理剧辅导的实证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欧杨;成就动机和归因对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成绩的影响[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2年

5 司秀月;专家型与新手型幼儿教师日常教学评价行为的比较[D];广州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葛强,景圣琪;电大学生归因训练的实验研究[J];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2 王斌,马红宇,侯斌;归因训练的研究设计与理论检验[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2年06期

3 隋光远;中学生学业成就动机归因训练研究[J];心理科学;1991年04期

4 韩仁生;小学生归因训练的实验研究[J];心理科学;1997年05期

5 隋光远;中学生学业成就动机归因训练效果的追踪研究[J];心理科学;2005年01期

6 胡胜利;小学生不同课堂情境的成就归因及再归因训练[J];心理学报;1996年03期

7 崔景贵;;心理学视野中的德国职教行动导向教学范式[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教通讯);2009年07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倪海;“习得性无助”学生及教育对策[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5期

2 余鹏;关于习得性无助的解释与教育干预[J];当代教育科学;2004年09期

3 麦热也木古·米吉提;王燕妮;;不要让学生产生习得性无助[J];新课程学习(综合);2010年02期

4 付晓云;;用“形象控制法”克服“习得性无助”[J];心理与健康;2006年04期

5 马勇琼;“习得性无助”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教育措施[J];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05期

6 唐小华;习得性无助与教育策略[J];教书育人(学术理论);2004年02期

7 闫海峰;;如何克服中学生的“习得性无助”心理[J];大众心理学;2004年02期

8 李锐;试论学习困难学生的习得性无助[J];蒙自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1期

9 刘学华;习得性无助与成功教育[J];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2003年01期

10 倪海;;论学生“习得性无助”的心理及教育对策[J];中学教育;2002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永连;;中学生网络心理分析[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二卷)[C];2005年

2 高岚;范红霞;;沙盘游戏治疗技术与学校心理教育[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3 李飞宇;;中专中技生厌学心理分析及对策[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二卷)[C];2005年

4 汪毅刚;;高中生在校行为表现及其心理因素[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湖北卷)[C];2010年

5 姜涌;;差生是可以转化的[A];中国病理生理学会中专教育委员会第七次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1999年

6 赵波;姜宪明;;在职业选择中把握自己——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与对策[A];迈向21世纪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第六届全国大学生心理咨询学术会议优秀论文集[C];1999年

7 胡继红;;学习落后大学生群体心理分析及对策研究[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四届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3年

8 颜惠珍;;中学生上网心理分析与对策思考[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9 肖琼;;中小学生网上交友的心理分析及对策[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四届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3年

10 周世纲;李军;姜波;;大学生群体中边缘人物的心理分析[A];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研究——第八届全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章剑和;走出四大陷阱 平和应对高考[N];健康报;2007年

2 本报记者 刘坤;精品教育工程惠及城乡学子[N];通辽日报;2009年

3 兰州文科职业学校 龚成胜;中职学生心理问题分析[N];甘肃日报;2009年

4 黄锦旺;“犟”学生的心理分析[N];中国教师报;2003年

5 周文龙;傲立潮头勇争流[N];民族日报;2009年

6 ;教育分流:选择与淘汰的尴尬[N];中国教育报;2005年

7 本报实习生 张莉贝 整理;改变厌学需要“多管齐下”[N];台州日报;2005年

8 蓟县中等专业学校 李华凤;中职校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与对策研究[N];天津教育报;2007年

9 高剑;心理健康当从孩子们抓起[N];东莞日报;2008年

10 ■[美] 阿黛尔·法伯邋伊莱恩·玛兹丽施 等;如何让老师和家长不再抓狂[N];中国教育报;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廖丹琴;大学生网络使用行为和网络成瘾的心理分析与调适[D];武汉大学;2005年

2 刘翠英;职校生成就目标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D];苏州大学;2003年

3 陈芳芳;职校生自尊、社会支持与学习倦怠关系研究[D];扬州大学;2011年

4 吴丹;当代大学生交往心理分析及交往障碍调适[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4年

5 孟祥俊;沈阳市区职业学校学生择业心理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6 陈则敬;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自尊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王勇鹏;青少年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心理分析与教育对策[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8 刘头明;武汉市六月高考学生焦虑情绪调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9 陈卓;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压力、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10 姚爱梅;初中生学校交往现状及心理分析[D];苏州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00416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100416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e95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