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到底应该因何施教——基于技术现象学视角的分析
本文关键词:教师到底应该因何施教——基于技术现象学视角的分析
【摘要】:教师做出的施教选择本质上是在多种限制性条件下做出的有限选择,教师的个人性介入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施教过程中所应用的一切教学技术和知识,本质上都是对身体的应用。教师施教的过程总体上是一种身体的呈现过程,教师通过内居于技术而实现与教学技术的融合。教师对教学技术的辅助意识,意味着实现了身体与技术的高度融合,已经把技术纳入自己的身体之中。知识和技术的具身性赋予了教师身教理论上的合法地位。以身施教所指向的是学生的以身学习,学生的学习也要通过身体来进行。正是通过运用局部视觉的身体定位,学习者才能够从施教者身上观察、看到、学习到客观性知识。
【作者单位】: 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关键词】: 教师 施教 身体 技术现象学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一般课题“不教的教育学研究”(课题批准号:BAA120012)的研究成果
【分类号】:G451.1
【正文快照】: 教师的施教,既涉及施教的对象,也涉及施教的方法、手段、技术、技巧,如因材施教、因学施教、因需施教、因地施教、因时施教等主要关涉施教的对象,强调因应对象的质地、需求、教育目的的变化而选择不同的施教方式。这种教师施教的研究主要是基于对受教者的观照,更多考虑的是“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吴莹;卢雨霞;陈家建;王一鸽;;跟随行动者重组社会——读拉图尔的《重组社会:行动者网络理论》[J];社会学研究;2008年02期
2 陈凡,曹继东;现象学视野中的技术——伊代技术现象学评析[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年05期
3 陈凡;程海东;;“技术认识”解析[J];哲学研究;2011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伏爱华;;“庄周梦蝶”的美学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2 萧仕平;;鱼相造乎水,人相造乎道——庄子人际关系思想试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3 赵卫国;;海德格尔视野中现代性的时间根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4 李孟国;;海德格尔的“伦理”论题与存在之真理[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5 王颖斌;;海德格尔的“无”所隐含的多重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6 邓晓臻;;海德格尔的“此在”范畴——基于马克思文本的比较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7 黄瑜;;黑格尔与海德格尔死亡观比较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8 刘在泉;;对存在者之存在的响应——论海德格尔诺曼底演讲[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9 朱刚;;海德格尔对黑格尔“精神与时间”之关系的解构[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10 钱雯;中西小说时空观比较[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勇;;从知识分子文化到知道分子文化——大众媒介在文化转型中的作用[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2 黄时进;刘晓华;王约;刘小玲;;基于以能力为导向的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的首次正式调查——2010上海卢市湾区公众科学素质调查分析[A];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公民科学素质建设论坛暨第十八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张云鹏;;论审美对象的存在形态[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4 朱军;;让纪录道说——当代中国新纪录运动的语言本体论观照[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5 曹继东;;工具实在论学派述评[A];“中国工程技术哲学的繁荣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高峰论坛暨辽宁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2005年年会会议交流材料[C];2005年
6 智笑;;STS—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构[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7 苏建;陈凡;;论技术与法律关系形态的历史嬗变[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8 陈凡;李泽清;;论技术教育的三重特性[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9 陈多闻;陈凡;;技术使用的STS反思[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博士卷)[C];2008年
10 盛国荣;;技术物:思考技术和消费社会技术问题的出发点——鲍德里亚早期技术哲学思想研究[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专家专题论坛“在为国服务中发展自然辩证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一强;知识社会价值的道德分析[D];苏州大学;2010年
2 武克勤;英伽登文学本体论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3 张红峰;大学组织变革中的博弈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5 靳宝;批判哲学的现象学批判[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6 赵方杜;身体规训:中国现代性进程中的国家权力与身体[D];南开大学;2010年
7 张凤莲;马克思对西方政治思想传统的挑战[D];南开大学;2010年
8 董秀丽;20世纪90年代女性诗歌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廖述务;身体:美学的与实践的[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高志明;通感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顾博;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理论探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小横;女性身体的丑怪书写[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刘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课程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4 毕兰凤;大学生自我教育隐性课程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5 张菲菲;技术现代性困境与出路[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6 阳功庆;论特雷·伊格尔顿的文化批评观[D];湘潭大学;2010年
7 刘永利;当下男性服饰的审美转向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8 黄晓辉;“美国公众的良心”[D];湘潭大学;2010年
9 刘莉芳;九十年代以来“学府散文”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10 周珍;利科的解释学符号美学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陈其荣;;科学与技术认识论、方法论的当代比较[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2 哈丽特·朱可曼,李传实 ,马亭亭;科学社会学五十年(续1)[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3 哈丽特·朱可曼,刘新刚,王硕鹏;科学社会学五十年(续完)[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4 张华夏,张志林;从科学与技术的划界来看技术哲学的研究纲领[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年02期
5 成素梅;;拉图尔的科学哲学观——在巴黎对拉图尔的专访[J];哲学动态;2006年09期
6 李伯聪;;工程智慧和战争隐喻[J];哲学动态;2008年12期
7 刘华杰;科学元勘中SSK学派的历史与方法论述评[J];哲学研究;2000年01期
8 陈凡;王桂山;;从认识论看科学理性与技术理性的划界[J];哲学研究;2006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教师书画[J];广西教育;2004年28期
2 ;教师书画[J];人民教育;2004年18期
3 约翰·施拉特,邓笛;我是教师[J];山西教育(综合版);2005年03期
4 ;教师文艺[J];黑河教育;2000年01期
5 金铁铭;浅谈教育者的尊严[J];黑龙江教育;2004年11期
6 聂川;教师的眼睛[J];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版);2005年04期
7 修春雨 ,王韦平;伤害,在一言一行中——教师言行对学生心理影响的分析与思考[J];山东教育;2005年16期
8 ;每一位教师都可以成为好教师[J];中国教师;2005年09期
9 杨丽萍;;教师礼赞[J];小学青年教师(语文版);2006年03期
10 季阿娜·鲍戈达诺娃 ,陈庆瑞;怎样才算是一名好教师——欧美一些国家学生和教师心目中的好教师[J];外国中小学教育;1996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秀荣;;谈教师对学生的爱[A];教研撷华——青海师大附中建校45周年论文集[C];1999年
2 赵鸣九;;大学青年教师16种个性因素的比较研究[A];第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7年
3 卞玉潮;;维护学生的尊严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A];河南省学校管理与学校心理研究会第九次年会交流论文论文集[C];2004年
4 卢毅勤;;教师在心理活动课中的定位[A];首届“健康杯”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讨暨颁奖大会论文集[C];2002年
5 潘小莉;;教师对学生的“偏爱”及其影响浅析[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四届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3年
6 刘友仁;;论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意识的更新[A];2001中国电子教育研究论文集[C];2001年
7 徐燕萍;;教育是农业,教师当何为?——论生态教育环境中教师的“整体教育”职能[A];叶圣陶德育思想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蒋晋红;;实施素质教育 教师是关键[A];2001中国电子教育研究论文集[C];2001年
9 王金道;;不同类型学校教师健康状况的多纬度分析[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四届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3年
10 赵文明;;网络时代与教师角色转变[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三卷)[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琪斌;“家常课”评价的四次角色转换[N];天津教育报;2008年
2 海门师范附属小学 唐伟华;准确评课 应做好四个“结合”[N];成才导报.教育周刊;2005年
3 靳颖;没有教不好的 只有不好教的[N];人民日报;2006年
4 赵爱春;德育教育工作者应具备四种基本素质[N];中国信息报;2006年
5 记者 聂建江;2004:孩子“说话”的权利越来越大[N];新华每日电讯;2005年
6 郭月魁;如何树立教师的威信[N];承德日报;2007年
7 聂建江;孩子“说话”的权利越来越大[N];太原日报;2005年
8 临泽县小屯中学 阎自平;爱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灵魂[N];张掖日报;2005年
9 山东省无棣县第二实验学校 杨云芝;在听课中成长[N];学知报;2011年
10 本报评论员孙德宏;个性化研究性教学的启示[N];工人日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宽宁;教师课程理解中的自我关怀[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2 郭朝红;影响教师政策的中介组织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周润智;被规约的教师职业[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4 王延文;教师专业化的系统分析与对策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5 罗儒国;教师教学生活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6 鲍道宏;教师课程理解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7 常亚慧;沉默的力量[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8 金美福;教师自主发展论[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9 冯茁;论教育场域中的对话[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10 赵荷花;学习的教学论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时春;静悄悄的革命:教师对课程的重建[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2 郝念;同伴教学的激励机制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3 李秋颖;教师成为研究者:现实与展望[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4 焦丽敏;论教师的情绪管理[D];湖南大学;2008年
5 姜淑颖;教师个性化教学的形成[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6 吴璜;在研究中认识新的自我——关于“教师成为研究者”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7 刘浩;关于教师人力资源管理的若干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8 朱赛红;教师与家长互动关系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9 孙茂泉;评教师“价值中立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辛丽春;论教师对教材文本的解读[D];曲阜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05470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10547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