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视阈下的学校道德教育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21 07:07
本文关键词:生命视阈下的学校道德教育研究
【摘要】:人的生命是一种有意识的、创造性的存在,道德作为一种实践精神,本身寓于个体生命之中。人之所以能够不断超越现实、超越自然生命,道德便成为了基本的依凭和价值向度,是道德使生命获得了超越的力量,指引生命走向真、善、美的境界。学校道德教育在个人道德发展过程中只是起着引导性、基础性的作用,在其作用范围之内,学校道德教育承担着启发和唤醒学生的道德自觉与道德良心,使学生树立道德信念,激活学生的生命力量,孕育其精神和人格,提升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重任。然而,当前的学校道德教育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在很大程度上正偏离它应有的轨道,只剩下道德知识的灌输和功利化的德育活动,忽略了对人精神的关怀和心灵的呵护,造成了对生命的压抑、扭曲,甚至是残害,忘却了对生命意义和价值的追寻与提升。基于此,我选择了从生命视阈来对学校道德教育进行研究并将这一课题作为我的硕士学位论文。 本论文力图对学校道德教育进行再思考,基于生命的视阈对学校道德教育的本真进行问寻,让学校道德教育更多地放射生命的光彩,绽放生命的活力,使生命在其中得到舒展和润泽,生命价值得以完善与提升。在审视与反思我们学校道德教育的基础上,进而对学校道德教育进行建构。全文共包括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阐释生命视阈下学校道德教育的意蕴。论文首先对生命的意蕴进行解读,人的生命具有与其他生命的本源相通性,却又因其意识水平更高而异于其他生命体。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也是超越的,是具有创造性的,还是完整存在的。在生命的视阈下,道德具有生活本源性和生命关注性,本身寓于个体生命之中,是人之生命的必需。在此基础上揭示了学校道德教育的本真意蕴,认为学校道德教育作用有限,应在其作用范围内放宽视野,从道德的本质和人之生命需要出发为生命的健康成长以及道德品质的形成作出努力。 第二部分,立足于学校道德教育中漠视生命的现状对其进行深层反思。论文首先审视当前学校道德教育中漠视生命的现状:极端的道德理想主义,规训的道德教育方式,与生活的割裂,以及病理性的道德教育造成了生命的异化,,使生命丧失了根基、活力、自由和意义。然后对以上现象进行归因分析,指出传统文化因素的影响,价值取向的偏差,传统教育观念的根深蒂固是造成上述种种生命异化、价值迷失现象的原因所在。 第三部分,在生命的视阈下对学校道德教育进行建构。无论是社会转型还是道德本质都在呼唤生命取向的学校道德教育,因而论文以生命的凸显与张扬作为学校道德教育的价值诉求,并以此为依据重构了学校道德教育的实践操作体系,具体阐述了如何实现生命取向学校道德教育的构想。其内容分为五个方面:第一,树立生命取向的学校道德教育目标;第二,选择充满人文意蕴的学校道德教育内容;第三,完善关怀生命的学校道德教育途径;第四,采用师生共同发展的道德教育评价机制;第五,营造让生命自由舒展的道德教育人文环境。 从生命的视角来考虑道德教育问题,就是为了给道德教育寻找自己的根。学校道德教育必须也应该凸显生命意识,关注人的生命,润泽人的生命,使生命得以自由舒展,让生命活力得以焕发。
【关键词】:生命 道德 学校道德教育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G41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引言10-14
- 一、 生命视阈下学校道德教育的意蕴14-28
- (一) 生命的意蕴14-20
- 1. 生命的内涵14-16
- 2. 生命的特征16-20
- (二) 生命视阈下的道德20-24
- 1. 什么是道德20-22
- 2. 人的生命何以需要道德22-24
- (三) 学校道德教育的意蕴24-28
- 1. 学校道德教育何为25-26
- 2. 学校道德教育的追求26-28
- 二、 学校道德教育中生命问题的呈现与反思28-42
- (一) 学校道德教育中漠视生命的现状审视29-36
- 1. 极端的道德理想主义——培育无根的生命29-31
- 2. 规训的道德教育方式——压抑生命的自由31-32
- 3. 道德教育与生活的割裂——丧失生命的意义32-34
- 4. 病理性的道德教育——成为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34-36
- (二) 学校道德教育中漠视生命的归因分析36-42
- 1. 传统文化因素的影响36-37
- 2. 价值取向的偏差37-40
- 3. 传统教育观念的根深蒂固40-42
- 三、 生命视阈下学校道德教育的建构42-56
- (一) 生命的凸显与张扬——学校道德教育的价值诉求42-46
- 1. 社会转型对学校道德教育生命取向的呼唤42-43
- 2. 道德是“人”的道德,生命价值是道德本质特征的重要体现43-44
- 3. 确立学校道德教育的生命价值取向44-46
- (二) 重构学校道德教育的实践操作体系46-56
- 1. 树立生命取向的学校道德教育目标46-47
- 2. 选择充满人文意蕴的学校道德教育内容47-49
- 3. 完善关怀生命的学校道德教育途径49-51
- 4. 采用师生共同发展的道德教育评价机制51-53
- 5. 营造让生命自由舒展的道德教育人文环境53-56
- 结语56-58
- 参考文献58-62
- 后记62-64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64-6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胡金木;;生命·道德·道德教育——生命视域中的道德教育[J];中国德育;2007年09期
2 刘毓航;;德育的生命之维[J];中国德育;2008年03期
3 高德胜;;走向生命和谐——道德教育与生命的摩擦辨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年01期
4 万俊人;人为什么要有道德?(上)[J];现代哲学;2003年01期
5 冯建军;;生命视野中的道德与道德教育[J];江西教育科研;2006年06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胡菁;生命教育视野下对中学德育的反思与探索[D];江西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07193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10719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