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回顾与反思
本文关键词:新课改:回顾与反思
更多相关文章: 新课改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基础教育改革 我国教育 影响深远 初步形成 创新能力 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教师培训 教学方法
【摘要】:正新课改是新中国建立以来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基础教育改革项目,对我国教育影响深远。1998年教育部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实施‘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整体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2000年初步形成现代化基础教育课程框架和课程标准,改革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推行新的评价制度,开展教师培训,启动新课程的实验。争取经过10年左右的实验,在全国推行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体系。"为此,教育部成立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工作组",在多方研讨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设置方案,于2001年颁发试行。
【分类号】:G420
【正文快照】: 新课改是新中国建立以来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基础教育改革项目,对我国教育影响深远。1998年教育部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实施‘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整体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2000年初步形成现代化基础教育课程框架和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海兰;王欢;;新课改教师培训的反思与对策[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1期
2 丁兆雄;;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下半月);2008年S1期
3 傅成仕;朱春阳;赵冬;;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心理健康研究现状与分析[J];继续教育研究;2008年03期
4 徐瑛;;浅谈新课改下教学过程中的教师[J];现代交际;2011年08期
5 曾光梅;;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的困惑及其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10年02期
6 陈细波;彭鹏;;新课改中亦呼吁尊重教师的个性[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7 靳全;;把握好新课改背景下教学方法改革的策略点[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08年04期
8 吴晓东;新课改下教师培训的特点[J];黑龙江教育;2003年32期
9 李惠玲;;新课改中教师角色转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10 李惠玲;;如何发挥教师在新课改中的作用[J];文教资料;2006年1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凡春来;;新课改中应重视情感教育[A];中小学课程改革与考试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郑祖利;;浅谈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03年
3 王常省;;对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心理适应性的思考[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五卷)[C];2005年
4 陈培霞;;浅析学校教育中创新能力的培养[A];河南省学校管理与学校心理研究会第十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李术峰;;健康的心理,创新的摇篮[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五卷)[C];2005年
6 黄辉;李林英;林子慧;;学习指导的理论与实践教学研究[A];信息技术环境构建与教学应用[C];2009年
7 宋唐;王丽华;;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看网络化条件下高中生自主学习[A];教育技术应用与整合研究论文[C];2005年
8 刘南生;;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A];大珩先生九十华诞文集暨中国光学学会2004年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4年
9 姚永强;;生均经费递增法——保障基础教育财政性经费投入的一种设想[A];2005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10 张春媛;;新课改下学科教学与心育整合的探索与实践[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全国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长春五中 杜丽娟;感知教育 肩负责任[N];长春日报;2009年
2 实习生 刘丽萍 记者 毛传来;我省48个县小学初中实行新课改[N];浙江日报;2003年
3 山东省滕州市姜屯镇第二中学 王德苓;农村新课改进展为何难[N];中国教育报;2005年
4 巨思义 刘文玉;做一个有哲学眼光的教师[N];天津教育报;2010年
5 梁国祥;“新课改”怎样才能一路走好?[N];成才导报.教育周刊;2005年
6 本报记者 李小伟;“新课改,,你说我们该听谁的”[N];中国教育报;2005年
7 胡国雄;新课改,也可在静中求“活”[N];中国教师报;2003年
8 记者 袁新文;全国新课改 八年磨一剑[N];人民日报;2009年
9 本报记者 丑万涛 郝芳;新课改催生新变化[N];陇东报;2010年
10 本报记者 王玉贵;新课改如何应对高考:家长学生最关心[N];南充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春枝;中国近代教学方法史论[D];河北大学;2008年
2 姜荣华;课程实施程度的评价工具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3 庞超;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瑞典基础教育改革的价值取向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4 秦磊;农村教师培训实效性评价体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5 黎志华;教师教育评价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娄立志;论目前我国教育的主导价值[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7 侯威;要素主义教育理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8 詹青龙;信息技术教师培训模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吴国平;新课程行动中的教师成长[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10 张生;混合式学习环境下基于学习活动的形成性评价的理论与实践[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弋;论“英特尔~@未来教育”在新课改教师培训中的运用[D];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
2 王海云;新课改背景下“两极教师双发展模式”探究[D];西南大学;2006年
3 胡海艇;促进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4 招清;探究式教学的理论探讨与调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5 胡丽萍;Moodle环境下多元化学生评价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6 李玲;回归生活世界的学校德育[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7 李忠才;活动教学的探索与实践[D];河南大学;2008年
8 刘磊;“新课改”中教师压力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4年
9 张金泉;新课改中的教师教学评价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4年
10 黄道鸣;基于Web的科学教师培训系统的研究与开发[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1757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11757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