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留守大学生择业效能感及其与社会支持、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17-11-12 11:26
本文关键词:曾留守大学生择业效能感及其与社会支持、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曾留守大学生 择业效能感 社会支持 应对方式
【摘要】:本文主要运用了文献分析法和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在研究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采用了择业效能感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和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对713名来自安徽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的大学生进行了调查,其中曾留守大学生311名。研究首先分析了曾留守大学生与非留守大学生在择业效能感、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上的差异,然后考察了曾留守大学生择业效能感的特点,最后探讨了大学生择业效能感与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的关系。主要研究结论有: (1)曾留守大学生与非留守大学生的择业效能感、社会支持、应对方式水平无显著差异。 (2)曾留守大学生择业效能感的年级差异不显著,但大四、大一得分较高,大二、大三得分较低。 曾留守大学生的择业效能感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但女生的择业效能感水平在不同年级上变化起伏不大,而男生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大四男生的得分显著高于大二、大三男生。 (3)曾留守大学生的择业效能感在在留守时间上的差异不显著。在与父母联系频次因素上,总体表现为联系频次越少,得分越低,但差异未达到显著性水平。 (4)曾留守大学生的择业效能感在代养人因素上差异显著,代养人为自己的曾留守大学生的择业效能感总分及自我评价、目标筛选、制定计划维度的得分最高,显著高于代养人为其他人的曾留守大学生的得分。 (5)大学生社会支持中的对支持的利用度和主观支持维度能显著正向预测择业效能感及自我评价、收集信息、目标筛选、制定计划和问题解决五个维度。 (6)大学生的积极应对方式显著正向预测择业效能感及五个维度,消极应对方式显著负向预测择业效能感及五个维度。 (7)积极应对方式在社会支持与择业效能感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G444;G645.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宗奎,孙晓军,刘亚,周东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2 徐建财;邓远平;;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经历对大学生人格发展的影响[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3 谭杰华;;曾为留守儿童的在校大学生与普通在校大学生人格特征比较[J];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4 段玉香;阎平;;农村留守儿童应付方式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年04期
5 王艳芝;李彦牛;龚蓉;;大学生的应对方式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年05期
6 徐礼平;王平;;有“留守经历”医学生择业效能感的调查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年11期
7 朱科蓉,李春景,周淑琴;农村“留守子女”学习状况分析与建议[J];教育科学;2002年04期
8 吴霓;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研报告[J];教育研究;2004年10期
9 张莉华;;具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心理分析[J];当代青年研究;2006年12期
10 段成荣,周福林;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人口研究;2005年01期
,本文编号:117571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11757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