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性人性观及其教育意蕴
本文关键词:生成性人性观及其教育意蕴 出处:《高等教育研究》2013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生成性人性观 预成性人性观 教育意蕴 境遇性教育
【摘要】:不同的人性观对应着不同的教育。预成性人性观认为人生过程由其本质决定,它否定了人的丰富性、能动性和无限性。依据预成性人性观建构起来的教育强调按已有的规律和规则去塑造学生,结果使学生丧失了个性、创造性、主动性和责任感。其实,人的本质是生成的,即人在其生活和实践的过程中生成其本质。人的本质的生成性可以从管理学、现代哲学、哲学人类学不同角度得到说明。生成性人性观让我们看到,学生具有多种发展可能性,因而教育应给学生提供多种可能,教育过程应具有生成性。
【作者单位】: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基金】: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2010B087)
【分类号】:G40
【正文快照】: 由人建构的并且以人为目的的教育活动必然以人性观为基础,对人有不同的认识,就有不同的教育理念和实践,进而就有不同的教育结果。教育中诸多问题长期思而无解,不在于人们没有采取正确的方式或不够努力,而在于预成性人性观遮蔽了人们的思维视界。对于解决当前教育中的诸多危机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郑广永,万林艳;社会性、实践性,还是生成性?——关于人的本质的再理解[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4年03期
2 唐德海;周西安;韦莉娜;;论教育目的的预设与生成[J];高等教育研究;2007年08期
3 魏明霞;;生成性思维视域中的基础教育教学范式转型[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4 张守奎;;生存论视阈下的人的本质观[J];江汉论坛;2007年12期
5 郭元祥;;论教育的过程属性和过程价值——生成性思维视域中的教育过程观[J];教育研究;2005年09期
6 邹广文,崔唯航;从现成到生成——论哲学思维方式的现代转换[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7 高秉江;生存与理性的张力[J];天津社会科学;2002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雪;;杜威的认识论对“二元论”的“克服”[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3期
2 袁宏刚;;马克思主义人学视阈中思想政治教育始源性探析[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3 李毓章;论费尔巴哈的感性本体论[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5期
4 吴玉军;;确定性追求与自我的失落——考察前现代人生存境遇的一个视角[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5 王猛;晚期希腊哲学伦理化倾向的历史根源[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6 汪昌华;;教学中个体差异性平等的内涵及实现[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7 薛国凤;;实用型理念:一种深化的新课程改革发展观念[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8 龚兵;;近代大学课程世俗化及其影响[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9 梁占歌;张振华;;建构主义思想对体育教育的启示[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10 姜智慧;;后现代主义视角下的多元英语教学模式研究[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英杰;;从三个“悖论”看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演变及重新界定[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册)[C];2010年
2 兰辉耀;;庄子技术观的伦理精神及其现代价值[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3 揭章武;;基于公平教育视角解读“培优辅差”的教学策略[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二五阶段性成果集(华南卷)[C];2012年
4 董东华;;“培优辅差”的内涵及其实现[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二五阶段性成果集(华南卷)[C];2012年
5 彭麟淋;;关于马尔库塞视域中人类异化的逻辑探讨[A];“回顾与前瞻:中国逻辑史研究30年”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6 陈凡;;技术图景中人主体性的缺失与重构[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7 李权时;吴俊杰;;后现代技术观与和谐社会的建构[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8 金小燕;马佰莲;;生态文明视角下消费和幸福关系的思考—对消费主义幸福观的批判[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9 赵名宇;;文艺复兴以来自然观的历史演变[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10 张改珍;;沟通科学与人文的研究进路及潜在行动者研究[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博士卷)[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冯瑞;中国竞技体操制胜规律探骊[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3 康德强;传统体育养生的文化哲学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4 刘卫先;后代人权利论批判[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赵一强;知识社会价值的道德分析[D];苏州大学;2010年
6 向海英;学前教育课程创生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乔晖;语文教科书中学习活动的设计[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翟艳芳;全球教育的理念与实践[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9 崔绍怀;中国鲁迅《野草》研究史论[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刘宇;从臣民到公民[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海霞;主体间性视域下高校德育主体间矛盾的消解[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甄媛圆;奥林匹克运动中技术异化问题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3 崔淑芳;高清海人学理论探析[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张登科;非线性学习策略下基于ASP.NET教学平台的设计和开发[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5 罗珍资;基于生态学的大学生自主管理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6 赵小军;萨特实践观与马克思实践观之比较[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7 陈洁丽;学校教育惩戒权的国际比较[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8 桂晓;舒克申小说创作与其电影创作的比较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贺羡;我国两性收入差距的现状、原因及对策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10 赵苏丹;消费主义批判[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钟启泉;寻求课程范式的转型——中国大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展与问题[J];比较教育研究;2003年01期
2 扈中平;教育目的应定位于培养“人”[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年03期
3 石中英;关于教育活动的理论思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02期
4 曹永国;解构与重建:后现代教育目的的意义与困境[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3年04期
5 王南n\;论哲学思维的三种范式[J];江海学刊;1999年05期
6 辛继湘;生成性思维:当代教学论研究的思维走向[J];教育评论;2003年05期
7 郭思乐;正确认识学生 深化教育改革[J];教育研究;2000年08期
8 叶澜;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新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探究之二[J];教育研究;2002年10期
9 石中英;本质主义、反本质主义与中国教育学研究[J];教育研究;2004年01期
10 郭元祥;;论教育的过程属性和过程价值——生成性思维视域中的教育过程观[J];教育研究;2005年09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康万栋;康瑛;;活动理论及其教育意蕴[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7年04期
2 王娟娟;靖国平;;生成性知识观及其教育意蕴[J];教育导刊;2007年07期
3 陈家斌;;杜威的知识观及其教育意蕴[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9年01期
4 刘洁;;解析教师实践性知识[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8期
5 张琼;陈佑清;;“知识型实践能力”及其教育意蕴和培养策略[J];教育发展研究;2010年24期
6 周荣秀;;课堂“意外”三步曲及其教育意蕴[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9年04期
7 陈彩燕;;“关系人”的存在方式及其教育意蕴[J];教育导刊;2010年03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杨启光;;英国家庭与学校关系的历史嬗变及其教育意蕴[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7)——外国教育政策与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邵兴江;学校建筑研究:教育意蕴与文化价值[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淘;仪式中的教育意蕴[D];四川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3373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13373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