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的英才教育
本文关键词:英国的英才教育 出处:《思想理论教育》2013年2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英才教育 可持续发展 培养的 教育培养模式 教育体制 评价标准 学业水平 制度框架 辅助网络 计划体制
【摘要】:正英才教育应着眼于提高学生学业水平和能力,可通过改善对学生的期望、动机方式来实现。英才教育体制应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循环计划体制,成果通常具有健全的评价标准。基于以上制度框架,英固的英才教育培养模式采用与学制融合的模式。英才培养的课程设置由学校专设英才教育教师和管理机构决定。课程形式和内容非常灵活,标准由国家青年英才学院制订,同时广泛构建英才教育校外辅助网络,以支持校内英才教育。中小学英才教育仅依靠学校教育完成,且与周末、假期等广泛英才成长活动联系起来。英才教育校外辅助网是松散的资源集合,各机构
[Abstract]:The education of upright talents should focus on improving the students' academic level and ability, which can be realized by improving the expectation and motivation of the students. The education system of the meritocracy should be a cycle planning system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esults usually have sound evaluation criteria. Based on the above institutional framework. The model of Yinggu's education and training of talents adopts the mode of fusion with the academic system. The curriculum of the training of talents is decided by the teachers and management agencies of the schools. The form and content of the courses are very flexible. The standards are formulated by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Youth Excellence, and a wide range of supporting networks are established to support the education of excellence in schools. The education of talents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depends only on school education and is completed on weekends. A wide range of talent growth activities such as holidays are linked. The Out-of-School Adjunct Network for Talent Education is a loose collection of resources for institutions
【分类号】:G556.1
【正文快照】: 英才教育应着眼于提高学生学业水平和能力,可通过改善对学生的期望、动机方式来实现。英才教育体制应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循环计划体制,成果通常具有健全的评价标准。基于以上制度框架,英国的英才教育培养模式采用与学制融合的模式。英才培养的课程设里由学校专设英才教育教师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俊;加强管理 宏观调控——国外政府发展教育途径比较[J];上海教育;2004年19期
2 吴晗;;英才教育与教育机会公平探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11期
3 郑礼;;英才教育探析[J];教育评论;1987年03期
4 陈建吉,林相标;实践中的尴尬与冲突──英才教育与素质教育题解[J];教育发展研究;2000年07期
5 张兵,李力;实施素质教育中出现的几种模糊认识的思考[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S1期
6 ;韩国教改一瞥[J];现代教育技术;2003年01期
7 王建华;要重视大众教育问题——兼与吕型伟老师商榷[J];教育发展研究;2000年01期
8 杨光富;韩国2002年教育改革的三大热点[J];教育发展研究;2003年03期
9 李亚玲;张英伯;;数学英才教育的国际比较[J];数学教育学报;2011年02期
10 李水英,周金其;关于“英才教育”十六年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秋华;;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动力在哪儿[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湖北卷)[C];2010年
2 宁本涛;;民办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博弈分析[A];2005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3 徐福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可持续发展[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四卷)[C];2005年
4 谭连芳;唐妮萍;;国家教师基金“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 民办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民办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内外需求[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湖北卷)[C];2010年
5 潘勤华;高健;;论我国收入不平等与教育不平等的相关性[A];2005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5年
6 王民;;上海教育资源库知识管理及运行机制研究(节选)[A];2009年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吴玉厚;王宝金;王素君;曹传明;;国际国内教育新理念的研究[A];中国建设教育协会2002年立项研究课题论文集[C];2003年
8 敢峰;;要实现教育思想的时代超越(提纲)——再谈“愿天下子女都成才”[A];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会刊[C];2007年
9 谭魁鹏;;民办高中教师可持续发展调查研究——浅谈关于学校以及教师队伍建设[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湖北卷)[C];2010年
10 林明栋;代红燕;陈健文;;规范化可持续发展多媒体课件的策划与制作的尝试[A];中国生理学会第21届全国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何在发;英才教育及特点[N];湖南日报;2001年
2 薛雅芬;朝鲜的音乐英才教育[N];中国教育报;2002年
3 朱敬梅;英才教育与大众教育应并行[N];中国改革报;2005年
4 通讯员 侯学兵;汾西教育保持可持续发展势头[N];临汾日报;2007年
5 谭丽琳;抓好教育是海南可持续发展的关键[N];海南日报;2006年
6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全国工作委员会执行主任、北京可持续发展教育协会会长、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史根东;灾后重建应注重学校可持续发展[N];中国教育报;2008年
7 泗阳县教育局教研室 李守华;增强学校竞争优势和可持续发展潜能[N];成才导报.教育周刊;2005年
8 江苏省张家港市暨阳实验小学副校长 匡慧娟;增强三种意识 促进可持续发展[N];中国教师报;2007年
9 曾东君;“链接”孤岛[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7年
10 奥地利应用系统分析国际研究所教授 Wolfgang Lutz;教育是可持续发展的主导因素[N];东方早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原青林;“教育活化石”的考释[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2 谢忠新;学校信息化应用评估模型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建伟;试析斯腾伯格的英才教育观[D];首都师范大学;2003年
2 陈枚珠;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3 王宏;安阳市民办教育的现状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年
4 常斌;北碚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5 陈英;绿色学校:现代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取向[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陈豪好;教育投资对我国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7 任儆;甘肃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8 余波;学习社区规则构建案例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9年
9 刁瑜;广西农村寄宿制学校可持续发展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10 刘峰;构建农村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可持续发展框架[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41161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14116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