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远程教育论文 >

主体性知识建构的具身范式——兼论教育的人本坐标

发布时间:2018-01-12 11:13

  本文关键词:主体性知识建构的具身范式——兼论教育的人本坐标 出处:《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主体性知识 建构 具身范式


【摘要】:人的情知意发展需要基于主体对自我的综合性认知,后者需要遵循心脑机体的发育规律及与之相关的社会规律、科学规律、人类文化规律等;主体性知识正是用以支撑人的主体性价值、特征、概念、经验、理念与认知能力的个性化知识的理性概念。当代教育出现了人本价值坐标错位、认知目标偏倾等严重危机与弊端。为了匡正现行的教育弊端,需要确立以人为本的新型的主体性知识观及其教育价值观、方法论与评价标准体系;其中,深入揭示主体性知识之建构内容、心脑机制和认知操作方法,当是更为迫切和亟需解决的基础性先导性工作。
[Abstract]:The meaning of the subject of cognitive development needs comprehensive self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atter need to follow the cardiovascular and the body and the social law, the related laws of science, human culture of law; subject knowledge is used to support the people's subjective value, concept, characteristics, experience, rational concept of personalized knowledge the concept and cognitive ability. Modern education appeared the value coordinate dislocation, cognitive goal deviation and serious crisis. In order to remedy the disadvantages of the current education problems, need to establish new knowledge subjectivity concept and its educational value, system theory and evaluation standard method; among them, revealing the construction of knowledge the main content and mechanism and cognitive methods of operation, when the work is more fundamental and leading and urgent need to solve.

【作者单位】: 杭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基金】:浙江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当代西方的具身理论研究”(11JCZX02YB)
【分类号】:G40
【正文快照】: “知识就是力量”,人类的知识系统不但涉及客体世界,而且与主体世界有着更密切的关系。那么,人类实现知识内化的产物与人的主体世界有什么内在联系?当代教育的根本缺陷及其人本坐标又在何处?这些问题值得教育学和心理学界同仁深思。在此,笔者结合当代教育的人本坐标,就建构主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翠红;;浅议当代教师知识结构的形成[J];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7年05期

2 要丽娟;;项目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应用[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3 陈世友;陈新民;;试论网络学习中的教学情境建构[J];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4 张相学;;学校课程管理主体观的反思与建构[J];教育学术月刊;2008年12期

5 陈静安,于克芳,杨韶华;注重揭示数学思维过程加强数学素质教育[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年02期

6 林宪生;现代教学论教学规律体系建构[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5期

7 高慎英;论教学策略的实质、生成与建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年07期

8 王东成;略论文化素质的价值、内涵及其建构[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9 刘志军;现代教学观念的理论基础[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年03期

10 王连泽;论素质教育视野中的德育[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陈列尊;;复杂认知模型及其对教育教学设计的指导意义[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张水胜;;发现法及其应用[A];齐齐哈尔市首届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4年

3 裴学进;郑攀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成长路径与建构策略[A];二十年“心”之探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方法研究[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天宝;论新型师生关系的建构[N];中国教育报;2000年

2 本报记者 蒋建华;让德育成为最美丽的风景[N];中国教育报;2002年

3 劳凯声;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N];人民日报;2000年

4 郑永柏 本文作者系教育技术学博士、科利华副总裁;第三代校园网推进教育信息化[N];中国教育报;2001年

5 山东省青州一中 杨明阶;“引、动、导、探”与“二、四、六”教学模式[N];中国教育报;2002年

6 辽宁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朱宁波;新课程倡导师生“新”关系[N];中国教育报;2002年

7 ;科利华进军教育 推出校园网方案[N];北京科技报;2000年

8 赵世超 刘惊铎(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学校德育改革的实践着力点[N];中国教育报;2000年

9 金海航教育研究院特邀研究员 万明钢 教授;建构网络条件下的学习共同体[N];中国教育报;2000年

10 江苏省通州市农业综合技术学校 吴铁峰;创新教育基于对知识的合理疏导[N];江苏经济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刘茜;多元文化课程的建构与发展[D];西南大学;2007年

2 赵银生;我国教育行政部门问责制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3 姜新生;批判与建构:学校课程文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4 张俊;中学教师职业幸福感形成与发展规律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2年

5 林建华;论朱熹教育思想体系的生成与建构[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颖;课堂交往中的学生人格发展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05年

2 杨先花;教学模式建构中的审美精神追求[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3 李蔚;新课程视野下新型师生关系构建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张先锋;论教师实践知识的建构[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5 刘兰英;论思想政治教育人际互动模式的建构及其实施策略[D];西南大学;2009年

6 高亮;特殊教育教师辅助技术素养内容建构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09年

7 杨世民;夸美纽斯的人性观对当代科学学生观建构的启示[D];云南师范大学;2005年

8 陈伟;学生管理规章制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9 张绍军;教师人才培养模式:转型与建构[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10 李翠华;合作教学中的师师互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41400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141400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7ad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