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存在焦虑与抑郁:自我同一性的双重作用
本文关键词:大学生存在焦虑与抑郁:自我同一性的双重作用 出处:《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3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目的:考察大学生存在焦虑、自我同一性及抑郁的关系。方法:取样730名大学生并施测大学生存在焦虑量表、自我同一性状态量表和症状自评量表。结果:高水平存在焦虑的大学生出现明显抑郁情绪。存在焦虑4个因子均对抑郁有正向预测作用。其中死亡与命运焦虑的预测力最大。自我同一性在存在焦虑对抑郁的影响中起中介和调节的双重作用。结论:大学生的存在焦虑与抑郁存在密切关系且自我同一性可以缓冲存在焦虑对抑郁的影响。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college students' anxiet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lf-identity and depression. Methods: 730 college students and college students are sampling survey anxiety scale, self identity status scale and SCL-90. Results: high level has obvious depression mood of anxiety of university students. There are 4 factors of anxiety have a positive predictive effect on depression. One of the biggest predictor of death and fate anxiety. Self identity in the presence of anxiety on depression effect in mediating and moderating the dual role. Conclusion: the anxiety and depression of college students are closely related and self identity exists can buffer the effects of anxiety on depression.
【作者单位】: 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分类号】:B844.2
【正文快照】: 存在焦虑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对焦虑本体论的一种定义[1]。一般认为,存在焦虑体现为个体的存在受威胁时的一种反应,表现为当人的基本价值受到威胁的反应,也表现为对死亡的恐惧和对内部冲突的反应[2]。存在主义心理学家Bugental提出存在焦虑四维度理论,即存在焦虑包括对死亡和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陈坚;王东宇;;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发展与存在焦虑的关系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0年03期
2 樊富珉,王建中;北京大学生心理素质及心理健康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年04期
3 张日f;同一性与青年期同一性地位的研究——同一性地位的构成及其自我测定[J];心理科学;2000年04期
4 温忠麟,侯杰泰,张雷;调节效应与中介效应的比较和应用[J];心理学报;2005年02期
5 魏义梅;付桂芳;;大学生认知情绪调节与抑郁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年01期
6 王树青;石猛;陈会昌;;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发展及与情绪适应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年02期
7 曾庆;陈英;;大学新生自我同一性及心理健康状况分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1年04期
8 徐红红;洪炜;;188名医学新生的自我同一性及其与人格、心理健康的相关性[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年1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欢;;检察官压力源实证调查研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02期
2 吴梅君;刘冰;;基于自组织的网上答疑系统的设计[J];安徽工程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4期
3 方双虎;;威廉·詹姆斯与人本主义心理学[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4 周小琪;;试谈语文课程改革的人本主义趋向[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2期
5 连文斌;;“以意逆志”的内涵探析[J];安康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6 霍文华;;外语语言焦虑的探究及应对策略[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7 俞海侠;;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的研究[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8 戚昕;;大学生对成年界定的认知评价[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9 郭名;叶龙;;高速铁路司机胜任素质和工作经验对安全绩效影响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10 王婷;潘帆;;医学院校人文教育现状及其对策[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晶;;女子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人格特征研究——以中华女子学院为例[A];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论文集[C];2009年
2 肖健;;普通话分组合作学习法的研究——以贵阳幼师普通话口语教学为例[A];第四届全国普通话培训测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褚荣伟;;调节作用、中介作用及其在营销研究中的应用[A];中国市场学会2006年年会暨第四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6年
4 冉龙彪;杨满云;;正确把握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积极探索心理健康教育模式[A];二十年“心”之探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方法研究[C];2010年
5 龚艳萍;俞明辉;;新产品预告策略对消费者采用行为的影响研究[A];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李元旭;宋渊洋;王宇露;;企业资源、股权性质与国际化程度——来自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证据[A];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陈素革;卢纪华;;服务人员情绪工作与工作投入的关系研究[A];第四届(2009)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8 孙健敏;马玉凤;;学习型组织与组织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A];第四届(2009)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9 林岩;陈燕;;汽车生产商的知识对供应商的延迟促进作用[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技术与创新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10 聂坪;张春锋;;市场导向、非经济资本与农村新创企业绩效[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创业与中小企业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秀菊;基于网络关系视角的专业服务企业全球市场参与战略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陆芳;青春期自主性和联结性的发展及其与社会适应的关系[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龙晓枫;消费者规范理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4 邓雪;企业战略联盟组织间学习的实证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5 尹珏林;企业社会责任前置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刘向东;战略领导特征及其对企业战略选择和绩效影响机制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许丹;我国心理咨询师的职业动机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田莉;新技术企业市场进入战略决策机制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万益迁;中国企业国际市场进入战略决策模型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杨菊萍;集群企业的迁移:影响因素、方式选择与绩效表现[D];浙江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阎巍;企业员工的主动性人格与心理资本对组织公民行为和反生产行为的影响[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秦峗;“来访者中心”理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进[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3 柳中华;大学生就业压力、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与择业焦虑的关系[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4 何婷婷;企业员工职业适应能力与职业承诺的关系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5 赵泓;聋人大学生身份认同与社会适应的关系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尚晓可;元认知干预法治疗大学生抑郁障碍的有效性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李国;白音华煤矿技术人员职业停滞测量及治理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8 丁雅敏;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文化传播模式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刘维;心理氛围对企业员工态度和行为的影响作用[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孙曜;社会支持对自考生压力源和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日f;关于青年期心理特征的中日比较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01期
2 教育部《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课题组 ,王登峰;《中国大学生人格量表》的编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5年02期
3 教育部《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课题组 ,郑日昌,邓丽芳,张忠华,郭召良;《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的编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5年02期
4 谯利平;夏欣;;自我同一性理论对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的启示[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5 张日f,陈香;青少年的发展课题与自我同一性——自我同一性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6 焦玲艳;张华伟;陈景武;;医科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个性特征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年03期
7 陈坚;王东宇;;大学生存在焦虑量表的编制[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年03期
8 李文道;邹泓;赵霞;;大学生同一性发展及其与亲子依恋的关系研究[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9 王树青,朱新筱,张粤萍;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研究综述[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10 李黎;;大学新生4387名心理健康状况与国内常模及性别差异的比较(英文)[J];中国临床康复;200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桑志芹;谈文娟;郭晋玲;邓旭阳;杜文东;姜宪明;马向真;江鸿;朱逢久;吴继霞;孟庆恩;吴正国;周平;崔景贵;谢钢;夏纪林;周春开;周围;池忠军;;江苏省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初步分析[A];迈向21世纪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第六届全国大学生心理咨询学术会议优秀论文集[C];1999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树青;石猛;陈会昌;;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发展及与情绪适应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年02期
2 郭金山;西方心理学自我同一性概念的解析[J];心理科学进展;2003年02期
3 陈晶;;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确立[J];教育评论;2007年02期
4 彭永东;;自我同一性理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5 彭永东;青少年自我同一性达成的途径分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6 张鑫;李昌庆;傅金芝;;自我同一性理论及其应用[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7 吴婷婷;杨一平;;生涯发展辅导对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发展的影响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05年Z1期
8 马兰;张兴红;;当代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调查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05年Z1期
9 李翠云;诺敏;;青少年自我同一性与网络成瘾[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10 杨绿;谢闻麒;;自我的嬗变——弗洛伊德与埃里克森自我理论之比较研究[J];科技信息(学术版);2006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孙大强;李军素;郑日昌;;大学生自我同一性与存在焦虑感关联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2 黄列玉;邓冰;曾亚萍;孙娥;王加好;田艳;邓厚才;;942名医学生自我同一性分析[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六届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全国心理咨询师大会论文集[C];2011年
3 张建飞;王振宏;;90后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及其社会承诺[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朱长征;;论自我同一性理论在自我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刘文;谢珠斌;陈玲丽;边玉芳;;抑郁情绪患者的情绪认知与情绪启动特征[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6 赵波;佟月华;;完美主义与抑郁的关系:社会分离模型的视角[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7 王海洋;邓慧华;皋伟;金晶;康学军;陆祖宏;;汶川地震发生一个月后受灾群众心理健康状况和应对方式的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侯金芹;章婕;陈祉妍;;非在校青少年适应问题与心理健康水平调查报告[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9 梁晓燕;刘华山;崔妍;;网络社会支持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自我同一性的调节作用[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10 杨锐;;叙事心理学:理解心理生活的中介[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冯军军;抑郁带来疾病[N];云南政协报;2002年
2 朱晓山(南山区人民医院副主任医师);控制抑郁的十大步骤[N];深圳商报;2000年
3 徐文端;解除抑郁四招[N];大众卫生报;2002年
4 何艳虹;别让抑郁网住心[N];中国妇女报;2000年
5 ;精神患了“感冒”“抑郁”如何排解[N];医药经济报;2000年
6 李明西;别让抑郁成“杀手”[N];中国中医药报;2001年
7 皮丕湘;远离抑郁有良方[N];大众卫生报;2002年
8 袁勇贵;抑郁 无形的杀手[N];健康报;2002年
9 中医疑难病研究治疗中心体坛医院神经科主任 陈梦兰;“小心”失眠抑郁精神障碍症[N];浙江日报;2001年
10 张丽娟;妈妈抑郁 孩子受害[N];大众卫生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李j;身体锻炼对大学生睡眠质量的影响及其心理机制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黎琳;大学生的社会比较与情绪健康[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杨丽;完美主义、应激、应对、社会支持和抑郁的关系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4 宋剑锋;湖北省城乡居民自杀意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5 梁晓燕;网络社会支持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机制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6 江楠楠;大学生同一性发展特点和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大强;大学生自我同一性与存在焦虑关系研究[D];苏州大学;2005年
2 郑秀娟;中学生存在焦虑与自我同一性的关系研究[D];河南大学;2010年
3 冯秋燕;大学生身体意象及其与抑郁、社交回避苦恼关系研究[D];山西大学;2005年
4 杨先顺;青少年的个人规划与抑郁、焦虑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5 康平;中学生网络社会支持与病理性互联网使用:自我同一性的调节作用[D];河南大学;2010年
6 赵帆;工读学校学生依恋及其与自我同一性关系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王林江;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现状与形成机制的探索性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8 赵婉姝;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社会适应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9 王珍;大学生亲子依恋、自我同一性与职业探索的关系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10 孟超;职高生家庭教养方式、自我同一性与职业成熟度的关系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43175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14317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