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三个面向”内在联系及其现实意义
本文关键词:试析“三个面向”内在联系及其现实意义 出处:《中国教育学刊》2013年10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邓小平同志所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其中,"面向现代化"是目的和核心,整个题词的主旨就在于要求教育为我国全面实现现代化服务。"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都是为了实现这一目的。"面向世界"是重要途径。我国要发展,不融入世界不行;我国要融入世界,教育就必须培养出有世界视野和国际竞争能力的人才。"面向未来"是教育本质特性的必然要求。教育是为未来社会培养人才的,发展教育事业必须着眼于未来,从长计议,站在未来的角度来认识和解决问题。面对我国教育改革中遇到的新现象和新问题,重温"三个面向"重要思想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Abstract]:"Education should be oriented towards modernization, the world and the future," put forward by Comrade Deng Xiaoping, which is an indivisible unity and a whole, in which "facing modernization" is the goal and core. The purpose of the whole inscription is to require education to serve the modernization of our country in an all-round way. Both "facing the world" and "facing the future" are for this purpose. "facing the world" is an important way. Not to be integrated into the world; If our country wants to integrate into the world, education must cultivate talents with world vision and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ability. "facing the future" is the inevitable requirement of the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s of education, and education is to train talents for the future society.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must focus on the future, take a long-term view, stand in the perspective of the future to understand and solve the problem, facing the new phenomenon and new problems encountered in the educational reform of our country. It is still of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review the important thoughts of "three faces".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
【分类号】:G521
【正文快照】: 1983年10月1日,邓小平同志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1]351985年5月27日《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在一开始就突出强调了“三个面向”,并将其视为提高全党对教育工作认识的重要内容,当作我国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教育发展的基本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大刚,刘峰,刘卫儒;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三个有利于”标准的辩证关系[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1期
2 张富良;论邓小平的独立自主外交思想[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2期
3 郑文瑜;对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丰富和发展邓小平理论的几点认识[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3期
4 袁银枝;浅谈制度主客体分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3期
5 余松;试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阿坝师专教育改革和创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3期
6 王玉琼;《共产党宣言》的真实价值[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4期
7 谭大友;政治本体探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8 杨竞业;人的本质的多维哲学反思——以“经验的预设”与“预设的经验”为路径[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9 李海红;论新形势下腐败现象及其防治对策[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10 郑文瑜;试论学分制条件下如何加强大学生自律意识的培养[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炳林;;思想争鸣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2 王春玺;;坚持走独立自主的中国道路——以中国与拉美改革道路的选择为视角[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3 颜杰峰;;党内民主建设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4 李怀涛;;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5 王淑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基本问题研究[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6 杨生平;;新中国60年我国意识形态理论回顾与反思[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7 陈明凡;;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共和国的灵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8 乔旋;;浅析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形象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9 王锐;;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政协理论的发展与创新[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10 朱志敏;;新中国走向世界的历程和经验[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丁建军;宋朝地方官员考核制度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郝文斌;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徐佳;生态语言学视域下的中国濒危语言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吴瑛;中国话语权生产机制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沈红宇;中国行业特色研究型大学发展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8 黄萍;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家主权原则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9 王员;建国初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基本经验[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胡雪梅;科学人才观的理论内涵与实践应用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三三;基于新农村视角下的农民宗教信仰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丁玲;武汉部属高校民主党派成员参政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周荣;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农村女性政治参与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林冬妹;粤东黄狮村贫困人口生存状况及改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5 贾蓓;新世纪都市类报纸女性报道现状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6 韩家勤;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的当代价值及其实现路径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7 路明;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机制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8 黄桂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构建[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9 董红刚;社会转型期我国体育公共产品的整合与开发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10 孙春萌;奥运会开幕式多元文化及价值探讨[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积萍;;邓小平教育思想初探[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2 潘涌;论邓小平的教育改革思想[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1999年06期
3 黄俊;;教师和教育改革——浅谈邓小平同志的教育思想[J];西南工学院高教研究;2000年04期
4 鲁保华;;邓小平教育科学发展思想探析[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5 李蓓;;论邓小平教育思想的开放性[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6 张浩,成少钧;全面把握邓小平教育思想的“精髓”──谈谈对“三个面向”的认识[J];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999年01期
7 牛丽红;论邓小平“三个面向”的教育思想[J];当代教育论坛;2002年11期
8 牛丽红;论邓小平“三个面向”的教育思想[J];当代教育论坛;2002年03期
9 张艳慧;邓小平的教育发展论[J];前沿;2001年11期
10 陈立鹏,刘新丽;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指导方针——纪念邓小平“三个面向”题词发表18周年[J];中国教育学刊;200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谷麦征;费玮;张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解与分析[A];教育技术应用与整合研究论文[C];2005年
2 周小李;;艾波茨霍姆学校与费尔霍普学校之比较及启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7)——外国教育政策与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3 周伟业;;教师网络素养与教育改革调查报告——以艺术教师为例[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07):媒介素养与公民素养论文集[C];2007年
4 欧阳军;;网络文化与教育[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5 赵冬梅;郭荣华;陈海云;张磊;;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现状与思考[A];2007年河北省电子学会、河北省计算机学会、河北省自动化学会、河北省人工智能学会、河北省计算机辅助设计研究会、河北省软件行业协会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别必亮;;民国初年教育改革的历史窥探[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0)——中华民国教育史研究[C];2009年
7 陈时见;;雷沛鸿教育改革论的宏观考察[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8 李荐;;国际化视野背景下的教育改革与学习革命——践行友善用脑的思考[A];科学发展: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论文集(下卷)[C];2009年
9 宋妍;;邓小平教育思想初探[A];最珍贵的精神财富——黑龙江省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理论研讨会文集[C];2004年
10 ;几位专家对教育改革的看法[A];2006年中国宏观经济与改革走势座谈会内容汇编[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吴鼎芬;教育改革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N];解放日报;2006年
2 本报记者 蒋建华;教育改革不是打倒一个另立一个[N];中国教育报;2004年
3 本报记者 宋全政;没有回头路的教育改革[N];中国教育报;2008年
4 本报记者 陈天富;科学发展种好教育改革“试验田”[N];重庆日报;2009年
5 张晓晶;期待新一轮教改带来新希望[N];闽西日报;2009年
6 王继红 记者 海涛;五华区教育改革再推新举措[N];昆明日报;2009年
7 自治区教育厅;教育改革与发展业绩喜人[N];新疆日报(汉);2009年
8 湖北省教育厅厅长 陈安丽;一项具有创意的教育改革[N];中国教育报;2009年
9 本报记者 丰捷;2009教育改革与民愿同行[N];光明日报;2009年
10 记者 严志亮;市政协召开委员约谈会共话教育改革和发展[N];金华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勇;洋务运动教育改革与明治维新教育改革比较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2 陈霞;基于课程标准的教育改革[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刘世清;教育政策伦理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4 朱丽;教育改革代价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5 张云;经验、民主和教育[D];复旦大学;2005年
6 康永久;知识输入还是制度重建[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7 褚洪启;教育观念的变革[D];北京师范大学;1994年
8 孙大廷;美国教育战略的霸权向度[D];吉林大学;2008年
9 戴一中;台湾师资培育变革与当时社会背景之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10 李海云;新教育中国化运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建宏;简论邓小平的教育哲学观及其当代价值[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2 杨勇;邓小平教育思想论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3 李成增;张之洞近代教育模式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6年
4 秦臻;比较视阈中的我国教育公平制度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8年
5 贺娟;邓小平教育公平思想探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6 戴林;新世纪日本的教育改革[D];湖南大学;2008年
7 王亚波;论我国经济转型期教育体制改革的滞后效应[D];吉林大学;2005年
8 李海燕;日本第三次教育改革与借鉴研究[D];河北大学;2004年
9 王秀艳;论新课程与教师角色的转变[D];辽宁师范大学;2005年
10 向岩兵;论经济改革对教育改革的若干启示[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4325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14325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