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本土化的辨识与澄明
本文关键词:课程与教学本土化的辨识与澄明 出处:《中国教育学刊》2013年1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本土化是我国课程与教学发展的必由之路,其使命在于改造传统专制的课程与教学文化,创生现代民主的课程与教学文化,促进我国课程与教学理论及实践的全球参与。在对西方课程与教学理论及实践缺乏深刻理解、对我国保守落后的教育教学观念缺乏深刻批判的情形下,课程与教学本土化必须防范技术化、非逻辑化、非学理化的倾向,并超越文化民族主义心理以避免阻碍我国现代课程与教学的理论建构与实践革新。
[Abstract]:Localization is the only wa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in China. Its mission is to reform the traditional autocratic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culture and to create a modern democratic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culture. To promote the global participation of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theory and practice in China. In the absence of a profound understanding of western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theory and practice, and a lack of profound criticism of the conservative and backward educational and teaching concepts in China. The localization of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must guard against the tendency of technicalization, non-logic, non-learning, and transcend cultural nationalism in order to avoid hindering the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al innovation of modern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in China.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
【分类号】:G420
【正文快照】: 自20世纪初我国教育学界掀起向西方学习的热潮以来,赫尔巴特五步教学法、杜威经验课程观、道尔顿制、设计教学法、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后现代课程观等西方课程与教学理念先后被引进国内,极大地促进了本土课程与教学的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伴随着民族文化主体意识的觉醒,课程与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项贤明;教育:全球化、本土化与本土生长——从比较教育学的角度观照[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2 郑金洲;教育现代化与教育本土化[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7年03期
3 叶澜;中国教育学发展世纪问题的审视[J];教育研究;2004年07期
4 李承先;陈学飞;;话语权与教育本土化[J];教育研究;2008年06期
5 张传燧;石雷;;论课程与教学论的本土化[J];教育研究;2012年03期
6 唐小兵;;知识分子与文化民族主义的迷思[J];南风窗;2008年23期
7 容中逵;;论当前我国教育传统文化传承践行之文化观基础[J];当代教育科学;2008年01期
8 朱炳祥;“全球化”与“本土化”相互关系的发生学阐释[J];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泉;吕小辉;索朗白姆;;“地方神”文化影响下的藏族聚落[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年03期
2 寇国庆;萨义德论知识分子[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3 华泉坤,张浩;《暴风雨》——莎士比亚后殖民解读的一个个案[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4 陈兵;牛振宇;;《金银岛》:西方人的“东方幻象”[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5 潘学权,王家明;文学翻译与“东方形象”[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6 陈丽慧;美国梦——评彼得·凯里的短篇小说《美国梦》[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7 陈玮;试论现代英语教学研究方式的转变[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8 李朝东;余同涛;;农民关系网络对创业过程的影响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08期
9 萧成勇;;传统伦理变革与社会公德培育[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10 汪乾;;民族主义在中国的源起与成型[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金璐;;不完全的解构:黄哲伦《蝴蝶君》中的文化误读[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李亚凝;;“嵌入性”不足与本土化司法模式之建构[A];2011年(第九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3 戴茂堂;李家莲;;当今国内伦理学史研究的情感缺失[A];中国伦理学三十年——中国伦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4 陈戈;储小平;;差序制度结构与中国管理革命——以李宁公司的发展变革为例[A];中国制度变迁的案例研究(广东卷)(第六集)[C];2008年
5 李永平;;教学与更新教育观念的必要性[A];都市型高等农业教育教学改革论文专辑[C];2007年
6 杨朋;;试论美国电影中华人女性形象的文化属性[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一辑)[C];2007年
7 杨倩倩;;掀开毛姆的“彩色面纱”——《彩色的面纱》的东方主义解读[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六辑)[C];2010年
8 何玮薇;;2001年-2008年法国《观点》杂志旅游专栏分析——法国人想象中的中国[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王文煜;;浅析《失落》中移民文化身份的重构[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曾惟民;;《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中的中国形象[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瑛;中国话语权生产机制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付明端;从伤痛到弥合[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刘卫先;后代人权利论批判[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翟艳芳;全球教育的理念与实践[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5 张雪艳;中国当代汉族作家的“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卞国凤;近代以来中国乡村社会民间互助变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刘伟;文化翻译视野下的“少数民族文学”[D];南开大学;2010年
8 杨席珍;资本主义扩张路径下的殖民传播[D];浙江大学;2010年
9 黄伟;高乐待与中国[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张志奇;北京人民大会堂室内环境艺术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艳艳;河南省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蔡琳彬;老舍小说对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人格的探索[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许庆玲;试论孝观念向封建孝道的转化[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李湘;论虹影小说的河流意象[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5 潘瑜;客家祠堂文化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6 孙笑晨;白色阴影下的回归—小说《黎明之屋》的后殖民解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齐朗;从文化建构视角论商务文本的翻译策略[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8 费春宏;网络交换论与中国人情分析[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9 李媛媛;近现代中国国家问题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林源;我国刑罚结构的缺陷与完善[D];湘潭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项贤明;教育:全球化、本土化与本土生长——从比较教育学的角度观照[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2 李春华;文化民族主义:原初形态与全球化语境下的解读[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4年05期
3 朱炳祥;“文化叠合”与“文化还原”[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6期
4 瞿葆奎;钟启泉;;教育政策与教育科学[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0年06期
5 易森林,欧阳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问题反思[J];现代教育科学;2005年10期
6 邬志辉;论全球化时代中国教育学的本土化问题[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年01期
7 张传燧;周卓莹;;论教育传统与教育创新[J];大学教育科学;2007年03期
8 何晓明;文化保守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平议[J];天津社会科学;2001年06期
9 阮建平;话语权与国际秩序的建构[J];现代国际关系;2003年05期
10 赵一红;后发型现代化——对发展理论的反思[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9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喻恒;;国际化视野下的高等教育本土化思考[J];台声.新视角;2005年06期
2 李海云;;教育现代化与本土化、国际化及其关系[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3 江爱华;关雯文;;论国际化视野下高校外文原版教材引进的“本土化”改造[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4 刘晓娟;徐东;;国际潮流的本土化和民族服饰的国际化[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5 高闯;李雪欣;;中国MBA教育的国际化和本土化——基于要素分析法的视角[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年11期
6 张文慧;;中国的名牌在哪里?[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综合版);2005年02期
7 吴宏一;;从香港文学的跨地域性说起[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8 刘丹;;全球视野下我国公民教育研究应把握的三个维度[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年13期
9 李丽华;刘丽萍;;教育社会学的国际化与本土化[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10 李刚,徐富生;高校体育健康课程设置国际化与本土化发展研究[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尹启华;;论会计本科教育的本土化与国际化[A];中国会计学会会计教育专业委员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徐玉明;卫莉莉;王利斌;王艳红;张建明;申智军;杨运生;梁美红;;警察人格结构本土化的初步研究[A];第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2001年
3 王丽珍;;基于网络的本土化研究性学习的优势及模式的探讨[A];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新模式研究[C];2006年
4 朱沅沅;谢雨;;恢复性司法的本土化[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六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7年
5 张宝林;;论中国高校心理咨询的本土化[A];迈向21世纪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第六届全国大学生心理咨询学术会议优秀论文集[C];1999年
6 杨小微;;美日教育本土化变革的比较及其对中国的启示[A];人文社会科学与当代中国——上海市社会科学界2003年度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7 暴琪;贾旭e,
本文编号:14388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14388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