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远程教育论文 >

贡献换机会:破解异地高考难题可能模式

发布时间:2018-03-06 12:34

  本文选题:异地高考 切入点:贡献换机会 出处:《中国教育学刊》2013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异地高考是农民工子女集中的地方政府需要面对的一道难题。异地高考困境源自于农民工子女与输入地户籍考生之间的利益博弈,它的主要出路在于平衡双方之间的利益关系。贡献换机会就是基于上述考虑的制度设计,集开放、限制、激励和补偿等制度特征为一体。贡献换机会的实践形式是积分制,它借鉴了积分入户和积分入学的相关做法,并结合异地高考的要求作出适当调整。贡献换机会与国家教育政策文本及其精神相吻合,同时也符合工具合理性的诸多要求。
[Abstract]:The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is a problem for children of migrant workers on local government need to face the interests of the game. The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from the predicament between the children of migrant workers and input registration candidates, it is the main way to balanc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terests of both sides. The contribution for opportunity is based on the above considerations of the system design, open set, limit, incentive and compensation the system features as a whole. Contribution opportunity practice form is integral system, it draws lessons from the related practices of home integration and integral enrollment, and combined with the adjusted off-site entrance requirements. The replacement will coincide with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national education policy text and spirit, but also meet the demands of instrumental rationality.

【作者单位】: 咸阳师范学院教育系;广东省珠海市教育局教育研究中心;
【分类号】:G52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张宝歌;;回迁儿童: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教育面临的新问题——以生命关怀为基点改善回迁儿童学习适应状况[J];教育研究;2012年02期

2 郑梓桢;宋健;;中山市流动人口积分制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南方人口;2011年04期

3 戴玉;;各省(市)教育部直属高校分布与人口分布对比[J];南风窗;2012年18期

4 袁阳;工具合理性、价值合理性与现代化[J];社会科学研究;1991年05期

5 张灵;黄学军;;也谈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差异性假设视角[J];中国教育学刊;2012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颖;;交往实践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初探[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02期

2 李昌麒;李永成;;科学发展观与政府角色定位的经济法思考[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4年02期

3 陈正华,贺轶玲;论道德交往与学校道德教育[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4 朱寿兴;;网络文学的公共空间建构与文学网站的使命[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5 李雪彦;;政治认同:从传统到现代的变迁[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6 李海红;;建构主义翻译研究对读者主体的观照[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7 李雪彦;;政府认同的二维理论探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8 李祖平;程东旺;;基于交互主体性理论的大学德育生活化路径研究[J];安康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9 曾爱平;;摩洛哥阿拉维君主制统治合法性分析[J];阿拉伯世界研究;2009年04期

10 冯月季;;符号学视野下的哈贝马斯“主体间性”思想[J];安顺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戴艳军;刘则渊;;论科学技术的道德评价[A];中国伦理学三十年——中国伦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2 胡象明;鲁萍;;WTO对中国政府管理的挑战及其对策[A];入世与政府先行[C];2002年

3 张凤奎;张志宇;;打造责任政府——通向和谐社会之路[A];服务型政府与和谐社会[C];2005年

4 黄卫平;郑超;;人民政协发展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的优势[A];北京论坛(2011)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传统与现代、变革与转型:“协商民主与社会和谐”政治分论坛论文及摘要集[C];2011年

5 郭旭东;;岛内语言与大陆语言的差异表现及其对两岸交流的影响[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八辑)[C];2011年

6 舒志定;;马克思教育思想研究的基础与路径[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7 鲁路;;哈贝马斯交往概念的思想起源[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8 陈钢;;公共领域型变的传播学观照[A];中国传媒大学第一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7年

9 李平;;城市电子政府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究。[A];公共管理研究(2)———“党的十六大与中国政治发展及公共管理改革”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10 何怀远;;“生产主义批判”的历史和逻辑[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上)[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道宇;课程效能生成的原理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胡洁;建构视角下的外宣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陆秀英;中国当代翻译文学系统中主体间关系的生态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赵一强;知识社会价值的道德分析[D];苏州大学;2010年

5 钱玉英;制度建设与中国地方政府决策机制优化[D];苏州大学;2010年

6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7 戴均;当代中国转型社会的政治认同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赵淑辉;当代中国交往理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刘自学;论政治哲学范式的演进[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刘娜;哲学语用学视域中的教育实践[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芳;从翻译标准的变化看译者主体性的变化[D];河北大学;2009年

2 顾博;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理论探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于海霞;主体间性视域下高校德育主体间矛盾的消解[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李燕玲;关联理论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5 毕圣洁;中国政治发展过程中的合法性构成与获取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王军;城市社区主体互动困境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7 柳克方;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认同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韩红梅;交往行为理论视角下对教育的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9 王天瑞;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10 陈果;业主委员会治理的困境与对策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陆益龙;1949年后的中国户籍制度:结构与变迁[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2 张光斗;高考瓶颈与中小学学生“减负”[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0年02期

3 牛飞飞;;户籍制度的创新路径研究——从城乡对立看户籍改革[J];消费导刊;2009年09期

4 杨风禄;户籍制度改革:成本与收益[J];经济学家;2002年02期

5 李若建;外来劳动力聚集地区的户籍与劳动管理体制改革问题[J];南方人口;2002年02期

6 朱宇;户籍制度改革与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的居留意愿及其制约机制[J];南方人口;2004年03期

7 郭秀云;;“居住证”离户籍有多远?——基于广东地区的分析兼与上海比较[J];南方人口;2010年03期

8 王太元;中国户政制度的演进与改革(五):户口迁移制度的问题与改革(上)[J];人口与计划生育;2004年07期

9 陈纳;;学生减负与底线教育[J];教育发展研究;2006年23期

10 王春光;;农村流动人口的“半城市化”问题研究[J];社会学研究;2006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樊学艺;高考改革,你准备了什么[J];教育理论与实践(学科版);2004年10期

2 郑若玲;高考改革的理想与现实[J];上海电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2期

3 高凌飚;高考改革:反思与建议[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4 夏永庚;对"没有高考改革,就没有课程改革"的质疑[J];上海教育科研;2004年05期

5 王俊;也议"没有高考改革,就没有课程改革"[J];上海教育科研;2004年08期

6 顾建辛;对"3+X"高考改革的几点认识[J];上海教育科研;2004年08期

7 郑若玲;高考改革必须凸显公平[J];教育研究;2005年03期

8 谢太光;关于高考改革的新构想[J];教育发展研究;2005年11期

9 胡祖虔;;从高考改革看我国社会发展[J];中国行政管理;2005年11期

10 樊本富;统一与自主:高考改革之争[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马世晔;冯伯麟;;高考改革社会调查[A];全国教育与心理统计测量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2 朱华山;朱金陵;冯用军;;高考作为大规模测验实践中的公平与效率探究——以云南高考30年历程为例[A];全国教育与心理统计与测量学术年会暨第八届海峡两岸心理与教育测验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3 刘海峰;;高考改革:公平为首还是效率优先?[A];北京论坛(2010)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为了我们共同的家园:责任与行动:“变革时代的教育改革与教育研究:责任与未来”教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10年

4 钱钟;;实践是高考改革的试金石[A];招生考试科研论文集[C];2005年

5 黄锦章;;广东高考改革初探[A];招生考试科研论文集[C];2005年

6 戴家干;;公正公平,高考改革任重而道远[A];和谐高考 阳光招生——《高校招生》杂志理论研究专辑[C];2006年

7 桑自澍;;我国高考改革的几个成果[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史研究[C];2009年

8 王极盛;;高考成功规律的探讨——论心理素质在高考中的作用[A];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会刊[C];2007年

9 袁寅生;邵桥珠;;理性认识高考应如何改革——兼与宋晓梦先生商榷[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上)[C];2007年

10 谢开润;;新高考背景下的教学策略思考[A];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语文建设卷3)[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覃红霞;高考与素质教育水火不相容吗[N];中国教育报;2007年

2 熊丙奇;高考不再“性命交关”之后[N];第一财经日报;2007年

3 徐光木;高考,你三十而立了吗[N];法制日报;2007年

4 郭之纯;高考改革不能简单地“一变多”[N];工人日报;2006年

5 志灵;高考改革:别脱离公平性空谈素质考核[N];解放日报;2006年

6 曹林;多年试错后的高考改革应有基本改革理性[N];中国经济时报;2006年

7 何勇海;“三年七次高考”行得通吗?[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7年

8 戴家干;高考需要改革而非“革命”[N];人民日报;2007年

9 王芳;高考 弹指三十年[N];中国信息报;2007年

10 华中师范大学 叶雷;恢复高考的历史细节给高考改革的启示[N];珠海特区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张和生;高考公平问题的伦理审视与实证研究[D];中南大学;2013年

2 李峻;我国高考政策变迁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3 王后雄;我国高考政策的公平性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4 张耀萍;高考形式与内容改革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5 吴根洲;高考效度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6 刘清华;高考与学校教育的关系研究[D];厦门大学;2003年

7 廖元锡;新课程高考方案及考试大纲对高中科学领域模块课程实施的影响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8 郑若玲;考试与社会之关系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和生;“举国大考”的民本回归[D];中南大学;2008年

2 顾京慧;高考特长科设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林晓;从“3+X”高考改革试论培养中学生的综合能力[D];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

4 刘君玲;1978年以来我国高考政策的研究——价值观念的变迁及其启示[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5 廖同云;高考导向功能异化现象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6 江兰;江苏省现行“3+2”高考改革探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7 欧颖;我国当前高考改革的价值取向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6年

8 黄榕榕;1978年以来我国高考教育功能的历史演变[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9 刘庆根;新时期高考改革研究[D];扬州大学;2007年

10 李鹏举;关于山东省高考恶性竞争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57486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157486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b5a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