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效”“失效”“反效”——道德教育“有效性”的三重境遇
本文选题:道德教育 切入点:有效性 出处:《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道德教育的"有效性"问题,是道德教育实践活动所追求的目标。道德教育关涉"是"与"应该"两类教育,"有效性问题"主要是在"应该"的层面成为道德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难题。借助索绪尔关于语言的"能指"与"所指"理论的区分,道德教育"有效性问题"的所指即"向善性"价值教育存在的"有效性"问题,在此基础上理清有效性之"缺效"、"失效"及"反效"的三重境遇,有助于破解"有效性问题"。
[Abstract]:The "effectiveness" of moral Education, It is the goal pursued by the practical activities of moral education. Moral education involves two types of education: "yes" and "should". "effectiveness" is a difficult problem in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moral education at the level of "should". Thor's distinction between "signifier" and "signified" theory of language, The "validity problem" of moral education refers to the "validity" problem existing in the value education of "toward goodness". On this basis, it is helpful to solve the "validity problem" by clarifying the triple circumstances of the effectiveness, "invalidation" and "counter-effect".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哲学系;安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基金】:江苏省博士后科研资助计划(1202092C)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10YJC720045) 安徽省高校思政理论课建设工程项目(2011SZKJSGC5-3)
【分类号】:G41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钱广荣;;不良品德形成与道德教育的相关因素分析[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2 江新华;德育概念泛化是影响德育有效性的理论根源[J];高等教育研究;2001年05期
3 樊浩;道德教育的价值始点及其资源性难题[J];教育研究;2003年10期
4 卢艳红;;规范约束与意义引领的有效整合——当下学校德育的理性选择[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7年10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育;济南市城区幼儿园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华;客观真实是诉讼证明的终极目标——诉讼证明标准之理性分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4期
2 谭大友;政治本体探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3 杨竞业;人的本质的多维哲学反思——以“经验的预设”与“预设的经验”为路径[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4 顾承卫;杨小明;;为功利主义辩[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5 段勇;涂效华;;略论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理论的发展与创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6 税尚军;;正视问题 突出重点 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S1期
7 周智健;徐刚;;保障农民主体地位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1期
8 王浩斌;王飞南;;试论政治伦理化的底线、限度及其超越——市民社会的制度生态诉求[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9 邓宏烈;;论康德哲学的批判精神[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10 唐青才;朱德全;;主体间性哲学视角下的德育观[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炳林;;思想争鸣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2 颜杰峰;;党内民主建设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3 李怀涛;;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4 王淑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基本问题研究[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5 杨生平;;新中国60年我国意识形态理论回顾与反思[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6 陈明凡;;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共和国的灵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7 乔旋;;浅析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形象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8 赵春明;;改革: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与发展[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9 吴群芳;;和谐社会视野下公民均衡利益表达中的政府职能[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10 仰海峰;;表象体系、主体幻觉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职能——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探析[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丁建军;宋朝地方官员考核制度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郝文斌;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曲丽玮;元刊杂剧复字词汇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尹伟琴;民国祭田法律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徐佳;生态语言学视域下的中国濒危语言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陈佳;论英汉运动事件表达中“路径”单位的“空间界态”概念语义及其句法—语义接口功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龙翔;中国英语学习者言语交际中语用失误之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10 王蕾;中国高水平EFL学习者语言研究:程式语和语言创造性[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邵江婷;基于社区发展的我国农业生态补偿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吴三三;基于新农村视角下的农民宗教信仰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丁玲;武汉部属高校民主党派成员参政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周荣;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农村女性政治参与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5 林冬妹;粤东黄狮村贫困人口生存状况及改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6 贾蓓;新世纪都市类报纸女性报道现状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7 韩家勤;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的当代价值及其实现路径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8 路明;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机制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9 黄桂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构建[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10 孙春萌;奥运会开幕式多元文化及价值探讨[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家生;德育的概念[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5期
2 鲁洁;教育的返本归真——德育之根基所在[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年04期
3 冯建军;论道德与道德教育范型的嬗变[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年02期
4 蒋一之;从注重“规范”到注重“发展”——当代德育改革的基本特点与趋势[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年03期
5 王玉兰;关于学前期品德教育的实验[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4年04期
6 刘惊铎;体验:道德教育的本体[J];教育研究;2003年02期
7 宋晔;;教师德性的理性思考[J];教育研究;2005年08期
8 鲁洁;;边缘化 外在化 知识化——道德教育的现代综合症[J];教育研究;2005年12期
9 钱广荣;;道德悖论及其研究之我见[J];理论建设;2008年04期
10 王玉华;当前幼儿园德育面临的挑战与应对措施[J];山东教育(幼教刊);2005年Z6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金晓梅;幼儿期道德的发生发展及其启示[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2 高伟;幼儿园品德教育的低效性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冉冉;杨文艳;;浅谈如何使大学的道德教育行之有效[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8年05期
2 陈巴特尔;德育要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J];高等教育研究;2001年05期
3 罗箭华;韦慧学;;提高中学德育有效性的心理学思考——寻求道德教育的合理支点[J];柳州师专学报;2006年02期
4 王庆利;;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缺失与应对之策[J];泰安教育学院学报岱宗学刊;2007年02期
5 彭志越;提高德育有效性必须切实关注学生的主体需要[J];高等教育研究;2001年05期
6 江新华;德育概念泛化是影响德育有效性的理论根源[J];高等教育研究;2001年05期
7 解飞厚;;大学生学习道德教育初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1992年02期
8 吴鹏;德育的理想与德育的有效性[J];高等教育研究;2001年05期
9 王丙辰;;浅谈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及诸要素之关系[J];现代教育科学;2006年09期
10 易红联;;高校德育有效性新探[J];中国成人教育;2007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赵玉桂;;小学生的道德教育应多采用榜样示范法[A];萃英集——青海省教育委员会、青海省教育学会优秀教育论文集[C];2000年
2 黄云明;;未成年人道德教育的五大误区[A];中国伦理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2届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4年
3 崔梅;;儒家道德教育的现代意义[A];孔学研究(第七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七次暨海峡两岸第五次孔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4 廖永德;;“三结合”条件下学校道德教育的调整与革新[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二卷)[C];2005年
5 刘翠英;;教师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心理与道德教育影响浅析[A];全国德育教学研究会2011年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徐晓清;;道德教育一中学历史教学必须再度引起重视的问题[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二卷)[C];2005年
7 许荣;;重视传统文化的道德教育价值[A];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努力增强高校创新与服务能力——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8 葛振国;;未成年人道德教育的辩证思考[A];中国伦理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2届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4年
9 洪燕;;论羞耻感产生的心理结构及其对道德教育的现代意义[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10 闻素霞;乔亲才;;耻感对道德自我发展的影响[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8年全国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张真弼;提高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有效性[N];中国教育报;2002年
2 本报记者 马艳霞 通讯员 王竹林 席彦君;让德育之花开满校园[N];长治日报;2010年
3 何向东;13名少女被摧残 引发道德教育困惑[N];中国教师报;2003年
4 何树彬;在对话与沟通中成长[N];文汇报;2004年
5 于正江邋张晓义;要坚持不懈开展道德教育[N];承德日报;2007年
6 徐京利;加强道德教育 促进新农村建设[N];联合日报;2006年
7 王立斌;优秀儿童文艺作品对道德教育的作用[N];中国文化报;2004年
8 刘宇男;盐亭瓜农受损事件水落石出[N];四川日报;2005年
9 本报记者 王有佳;“五德教育”聚人心[N];人民日报;2006年
10 张登贤;成年人是道德教育的重中之重[N];西安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光辉;职业伦理教育有效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2 唐汉卫;生活:道德教育的基础[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3 董海霞;文化视域下的道德教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伦价值的重构[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严从根;在正当与有效之间—社会转型期的道德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6 李彦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幼儿道德教育变革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7 魏筠;生活意义:道德教育实效性的寻求[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周围;积极道德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9 刘鹏;诗在道德教育中的价值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10 许桂清;美国道德教育理念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毅静;小学少先队教育活动有效性探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2 陈艳;隐性课程在初中生道德素质培养过程中的作用与对策探讨[D];江西师范大学;2007年
3 邵广侠;回归生活:道德教育的复兴之路[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4 蒋恩世;论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兰小凯;中美高校道德教育比较研究[D];延边大学;2010年
6 王萍;中国传统道德与当代大学生的道德教育[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7 田军;高中世界文化史教学中的道德教育问题[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8 张洪高;关怀学派道德教育思想述评[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9 韩月秋;论儒家文化中的道德教育[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5年
10 易丹妮;生活德育的思考[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6130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16130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