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远程教育论文 >

学生课堂投入不足的形成机制分析——一种微观社会学的视角

发布时间:2018-03-20 19:32

  本文选题:学生课堂投入 切入点:课堂互动仪式 出处:《中国教育学刊》2013年09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学生课堂投入是指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行为、情感、认知等方面所投入的程度或水平,它属于一种长期的经验状态。学生课堂投入不足的现象并不是一种偶然的、突发的状况,其形成是一个连续性的循环过程。互动仪式理论为寻求课堂投入不足的形成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其中,学生情感能量缺失是这一形成机制的核心环节。学生在课堂中投入不足甚至非投入,实际上是学生情感能量缺失的一种表现或由其所带来的必然结果。
[Abstract]:Students' classroom involvement refers to the degree or level of students' involvement in behavior, emotion, cognition, etc. It belongs to a long-term state of experience. The phenomenon of students' insufficient classroom investment is not accidental. The formation of sudden situation is a continuous cycle process. The interactive ritual theory provides a new perspective for seeking the forming mechanism of insufficient classroom input. The lack of students' emotional energy is the core link of this forming mechanism. Students' insufficient or even non-investment in the classroom is in fact an expression of students' emotional energy deficiency or the inevitable result brought by it.
【作者单位】: 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
【分类号】:G4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孔企平;“学生投入”的概念内涵与结构[J];外国教育资料;2000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杨豫晖;数学教师教学决策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江三良;;创业氛围:不同地区企业创生行为差异新解[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2 虞宝桃;;论大学院系领导与管理过程中的互动[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3 张淑萍;张红;易佳;;对陕西关中农村王上村草莓协会的社会学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4期

4 曹飞;;社会权利交换视角下的农民工组织维权[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31期

5 强晓华;查晓虎;;大学生的文化资本及其在职业获得中的作用[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6 万江红;陈炉丹;;农村借贷行为未果的实证分析——基于浙江、湖北两地农户的调查[J];现代农业科技;2006年12期

7 马姝;;论功能主义思想之于西方法社会学发展的影响[J];北方法学;2008年02期

8 田小红;;比较研究论述的形成——对我国比较教育研究中部分文献的内容分析[J];比较教育研究;2010年07期

9 欧阳艳文;;网络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利与弊[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10 马维娜;;中国教育改革的知识社会学解读[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许勃潮;;论贵州京剧院文化管理体制改革[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肖辉;孙文胜;;论农民工的普法及法律援助[A];创新·发展·和谐——河北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8年

3 刘军;David Willer;Pamela Emanuelson;;强制关系:理论模型及实验检验[A];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机制创新”论坛论文集[C];2011年

4 晏鹰;朱宪辰;;理解诺斯制度分析理论的变化[A];2009年度(第七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09年

5 徐湘林;;政治发展、政治变迁与政策过程——寻求研究中国政治改革的中层理论[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多元文明与公共政策”政治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6 何威;;QMC研究初探[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7 周敏浩;刘彦蕊;;社会变迁的基本理论范式与表现形式评述[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8 秦星野;;从宗教社会学看传销新特点[A];福建省社会学2008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潘成忠;史霄;;网络文化对传统社会学理论的冲击[A];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4年“社会工作、社会学与构建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吴宏姣;;改革开放以来居民社区参与问题与对策建议[A];“改革开放30年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道宇;课程效能生成的原理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洁;上海市郊公办学校学生来源的多样性对教育的影响与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丁楠;高管团队社会网络、运作过程与绩效间关系研究[D];江苏大学;2010年

4 罗力;信任和关系承诺对第三方物流整合与绩效的影响[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5 郭薇;政府监管与行业自律[D];南开大学;2010年

6 赵华;巴斯卡批判实在论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吴恺;我国科技奖励制度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8 巩英春;当代信息社会背景下的文化资本批判[D];吉林大学;2011年

9 于天琪;社会经济地位与幸福感的相关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刘鑫渝;土地制度变迁视野下的哈萨克牧区社会[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彭双双;社会转型期我国利益矛盾的政治协调机制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王欢;库克的交换网络思想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3 赵泓;聋人大学生身份认同与社会适应的关系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崔芳;孤独症儿童教师职业认同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李丽;论互动性重要他人对小学生道德社会化的影响[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罗丽芳;流动人口犯罪发生机制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7 元勋;江西省乐安县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流动的调查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张锐;场域结构的主体之维[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9 张鸿举;群体性事件应对[D];兰州大学;2010年

10 汤蓉;角色定位的困惑与超越[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学民,林崇德,申继亮;国外教师认知能力发展研究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05期

2 钟启泉;;中国课程改革:挑战与反思[J];比较教育研究;2005年12期

3 张轶炳;李芒;;用系统论的方法分析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层次性与多样性[J];电化教育研究;2005年11期

4 刘敬雯;;教师信念与英语课堂教学设计[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5 滕永超,徐佳欢;教师的课堂决策要注重科学性[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6 夏向阳;“交互决策”在数学教学中的合理运用[J];湖南教育;2004年21期

7 孔企平;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教师决策[J];湖南教育;2004年24期

8 曾荣侠;;论教学效能感对教师教学的影响[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9 徐佳;试析教师教学决策的特征与因素[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10 李兰;正确运用反思原理 提高教学决策水平[J];教学与管理;2002年06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迎凯;复杂性视阈下的教师教学决策研究[D];河南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学功;;论教师素质与课堂教学优化[J];许昌学院学报;1991年03期

2 李红;;浅议学生健康个性素质在课堂教学中的培养[J];太原教育学院学报;1998年01期

3 王颖;;论课堂教学中的信息交流模式[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2002年04期

4 尚振湘;张传刚;;课堂八问[J];师道;2006年01期

5 王群;;教材语言、教案语言和教学语言的顺向转化[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6年06期

6 段文美;;课堂教学创新影响因素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年22期

7 丁振刚;;新课标政治课堂教学过程优化之我见[J];生活教育;2006年10期

8 孙淑琴;徐宁;;用信息反馈理论调控课堂[J];石油教育;2006年06期

9 高歆;;开发地理教本资源的三个方法[J];安徽教育;2006年12期

10 张迎春;;高师教育学课堂教学改革探析[J];沧桑;2006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帆;杨新;;运用单颗粒飞行时间质谱对上海地区含草酸颗粒物混合态及形成机制的研究[A];第五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摘要集[C];2009年

2 朱济祥;孙湄;张玉峰;;大柳树坝区松动岩体形成机制的数值模拟计算[A];第二届全国青年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3年

3 李玉江;刘新芳;;城市空间扩展及机理研究——以山东省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祝建;雷英;蔡庆娥;;西藏樟木口岸滑坡机制与位移监测初探[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3)[C];2009年

5 岳永君;;对裂谷边缘的概念及形成机制[A];1993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3年

6 朱光有;金强;;优质烃源岩中超高异常锶的形成机制[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7 刘江文;艾延龄;罗承萍;;铸造Mg-Ca及Mg-Ca-Si合金中的合金相及其形成机制[A];2004年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8 储国强;刘嘉麒;Mingram J.;Schettler G.;顾兆炎;吕厚远;刘强;J.F.W.Negendank;刘东生;;东北玛珥湖硅藻纹层形成机制及气候变化[A];高分辨记录与同位素技术在环境变化研究中的应用全国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9 陈清;彭练矛;杜高辉;张爽;王博璐;王瑞红;;钛酸和铌酸纳米结构的合成、表征和形成机制[A];第十三届全国电子显微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10 赵媛;郝丽莎;;江苏省能源产业空间结构优化研究——以电力工业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梁红兵;集成电路标准化成为业界关注焦点[N];中国电子报;2001年

2 宋杰 陈倩;中油集团展台成为关注焦点[N];中国石油报;2004年

3 记者 王杨二;网络质量成iPhone4用户关注焦点[N];中国质量报;2010年

4 徐一蒙;银行资金入市再成关注焦点专家建言应合规入市[N];中国汽车报;2002年

5 龚伟运;七国会议是汇市关注焦点[N];国际金融报;2000年

6 本报记者 黄继汇;美联储议息声明措辞成关注焦点[N];中国证券报;2009年

7 徐 建;奶品安全成为关注焦点[N];中国企业报;2004年

8 ;“全网安全”成为第五届中国信息安全大会关注焦点[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4年

9 记者 陶冶;G20首尔峰会召开在即 中国因素成关注焦点[N];金融时报;2010年

10 赵伯超;建立以顾客为关注焦点的质量理念[N];中国石油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冯卫红;旅游产业集群形成和演进研究[D];河南大学;2008年

2 刘克春;农户农地流转决策行为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3 张立新;教师实践性知识形成机制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4 李奋其;酒泉盆地形成机制与演化[D];成都理工大学;2004年

5 王非;长春花[Catharanthus roseus(L.)G.Don]生活史型多样性的特征及其形成机制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5年

6 卞显红;城市旅游空间结构形成机制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7 周旗;关中平原土壤水环境变化与植被建设[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8 李平华;三角洲的顶点城市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9 王亚明;Ti6Al4V合金微弧氧化涂层的形成机制与摩擦学行为[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10 陈溪;集聚经济形成的内部机制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艳;生态工业园形成机制初探[D];暨南大学;2006年

2 宋玉兰;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05年

3 荆蕾;人民币出口卖方信贷利率形成机制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4 刁向明;吉林省产业空间布局的形成机制与调控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5 宋海洋;区域竞争力形成机制与创新路径[D];吉林大学;2006年

6 姚斌;输配电价形成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7 刘欢;湖南浏阳花炮产业集群形成机制研究[D];湖南大学;2006年

8 胡捷;跃移式CBD建设探讨[D];暨南大学;2006年

9 李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周期波动及其形成机制研究[D];郑州大学;2007年

10 蒋燕;企业技术创新型人力资本可持续创新力形成机制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64049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164049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73c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