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甘宁边区的“新式”社会教育
本文选题:陕甘宁边区 切入点:新民主主义教育 出处:《教育评论》2013年04期
【摘要】:边区的"新式"社会教育,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新民主主义教育思想为指导的,面向广大人民群众的普及文化知识的教育与改造工作。本文阐述了新民主主义教育思想的形成,论述了新民主主义教育思想在边区社会教育开展过程中的具体体现以及在新民主主义教育思想指导下的社会教育所发挥的作用,总结了边区社会教育取得的经验。
[Abstract]:The "new-style" social education in the border area refers to the education and reform work of popularizing cultural knowledge directed by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guided by the new democratic educational thought and facing the broad masses of the people.This paper expounds the formation of the new democratic educational thought, discusses the concrete embodiment of the new democratic educational thought in the course of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education in the border area and the function of the social education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new democratic educational thought.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experience of social education in the Border region.
【作者单位】: 西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分类号】:G529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严琳;;改革开放初期陕西高等教育的振兴和校报发展[J];今传媒;2012年02期
2 陈松友;曹冬梅;;边区时期中共执政合法性资源的开发及启示[J];长白学刊;2010年02期
3 张远新;贾慧;;延安时期党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考察[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4 赵燕;;陕甘宁边区的文化教育建设及其启示[J];黑龙江史志;2009年24期
5 梁严冰;;陕甘宁边区的高等干部学校教育——以延安大学为中心[J];教育评论;2007年04期
6 周竞风,谢涛;陕甘宁边区“三三制”政权合法性基础初探[J];晋阳学刊;2003年05期
7 栗洪武,霍涌泉;陕甘宁边区高等学校的办学经验及其意义[J];教育研究;2002年05期
8 刘东朝;;浅论江隆基大学德育思想的启示[J];教育与职业;2007年35期
9 白鹤;;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社会教育及启示[J];学理论;2011年19期
10 宋美媛;;试论民国时期陕西社会教育[J];陇东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杨晓莉;20世纪上半叶陕西地区法学思想与法学实践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2 李奕霏;中国共产党延安时期局部执政的人民利益观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3 欧阳华;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锄奸反特法制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4 李智勇;陕甘宁边区政权形态与社会发展(1937—1945)[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5 李会先;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民众动员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6 杨琳;回归历史的本真[D];兰州大学;2008年
7 郭德钦;延安时期知识分子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夏雪梅;《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评析[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2 贾慧;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及其当代启示[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3 韩晓春;抗战时期中共在陕甘宁边区对执政合法性的建构[D];吉林大学;2011年
4 王世禹;论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社会建设思想[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殷萌;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女子教育研究[D];延安大学;2011年
6 王二梅;陕北说书与近代陕北社会[D];延安大学;2011年
7 王晓峰;陕甘宁边区廉政建设的特点及其历史作用研究[D];延安大学;2011年
8 魏彩苹;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民生问题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9 张鹏飞;延安时期的职业教育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10 徐春夏;抗战时期延安地区的史学建设[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鹏飞;陈遇春;;陕甘宁边区的社会教育基本经验和当代价值——基于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视角[J];新西部(下旬.理论版);2011年06期
2 黄正林;论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社会教育的几个问题[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3 李志松;;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教育事业的发展[J];教育评论;2010年05期
4 程斯辉;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扫盲工作——为国际扫盲年而作[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06期
5 肖韦铭;;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干部教育重于群众教育”的原因探析[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6 周谷平;袁玉华;;借鉴、融合与创新——抗日根据地教育模式探析[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7 赵娟;;试论革命根据地的教材建设及其现实启示[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年07期
8 张效忠,高小梅;陕甘宁边区文化教育兴起原因探析[J];榆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8年03期
9 周银霞;关于延安时期辛安亭编写教材和通俗读物的研究[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10 ;为什么是吴起?[J];中国老区建设;2010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静;;与市民生活同步——上海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社会教育[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2 陈桂生;;徐特立与中国独特教育道路的探索[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3 彭康清;;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德育网[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一卷)[C];2005年
4 韦树怀;;构建三位一体教育体系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谈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三结合[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三卷)[C];2005年
5 张腾霄;;抗日根据地教育的地位与作用[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1)——中国革命根据地教育史研究[C];2009年
6 迟萌;;学生素质教育的整合——加拿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特点及启示[A];北京高校政经、社建教学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蒋莉;;浅谈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A];萃英集——青海省教育委员会、青海省教育学会优秀教育论文集[C];2000年
8 王雷;;中国近代社会教育史[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3—2004年度)[C];2003年
9 熊焰;;清末和民国时期教育行政管理机构改革的历史回顾与评价[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10 刘茗;;略论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的教育[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1)——中国革命根据地教育史研究[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曾毅 通讯员 周美纯;青少年“成长驿站”[N];光明日报;2006年
2 记者 陈广琳邋实习生 练苏丹 通讯员 杨国强;开展青少年社会教育成绩突出[N];深圳商报;2007年
3 吴凡;让青年成为城市发展强劲“引擎”[N];深圳特区报;2007年
4 周刚;南通搭起社会教育新平台[N];新华日报;2007年
5 绍兴市稽山中学校长 马德尧;明确教育分工 提高教育效益[N];绍兴日报;2008年
6 张永洲;构建和谐社会教育必须优先发展[N];中国教育报;2006年
7 李国伟 吴红梅;修武县大力营造社会教育大环境[N];焦作日报;2006年
8 李晓霞 董永前;“吃苦教育”要慎行[N];兰州日报;2005年
9 ;倾力打造青少年社会教育名片[N];郑州日报;2007年
10 余和军;社会教育要从大人抓起[N];科技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崔玉婷;邹平教育模式与延安教育模式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张研;抗日战争时期四川省的社会教育[D];四川大学;2007年
3 卢德生;民族文化传承中的社会教育运行机制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4 申国昌;守土经营与模范治理的双重变奏[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5 杨才林;“作新民”、“唤起民众”[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6 常国良;近代上海商业教育研究(1843—1949)[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张淑燕;我国当代情感教育的现实思考[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8 王曙明;宁夏近代教育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王勇;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社会教育与社会和谐发展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2 梁宏;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教育状况[D];四川大学;2002年
3 张田;陕甘宁边区学校教育课程研究[D];延安大学;2012年
4 周江平;抗日根据地冬学运动述评[D];湘潭大学;2006年
5 孔祥利;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办学治校的方法体系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6 黄国庭;江苏公立民众教育研究(1927-1937年)[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7 刘苗;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民众教育研究[D];延安大学;2012年
8 吴晓伟;民国时期社会教育的发展嬗变及特征[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9 马海杰;论梁漱溟的教育思想[D];河南大学;2006年
10 常燕;我国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研究[D];扬州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7124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17124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