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远程教育论文 >

我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的困境与路径选择——基于美国的经验

发布时间:2018-04-06 03:02

  本文选题:美国 切入点:非正式科学教育 出处:《教育科学》2013年04期


【摘要】:我国非正式科学教育面临着目标和内容的偏离、相关部门的价值认识不足、相关基础研究和人才队伍的缺乏以及缺乏有效的评估机制和手段等方面的困境,借鉴美国的成熟经验,我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需要确立考虑自己实际的可操作化目标和内容、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和基础研究、分主题的场所建设以及确立科学界的非正式科学教育政策实施路径。
[Abstract]:The non-formal science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is facing with the deviation of the goal and content, the lack of the value recognition of the relevant departments, the lack of the relevant basic research and talent team, and the lack of effective evaluation mechanism and means, etc.Drawing on the mature experience of the United States, the development of non-formal science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needs to establish practical operational objectives and contents,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talents and basic research.The construction of subthemes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implementation path of the non-formal science education policy of the scientific community.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
【基金】: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科学教育研究专项课题《科学教育政策的国际比较研究》(GQA106007) 2012年度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中国科学教育研究者科学观的调查》(CXLX12_0018)
【分类号】:G40-0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魏冰;“科学素养”探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0年S1期

2 刘立;田起宏;李红林;曾国屏;;美国国家科学基金资助科学教育与普及的政策与实践研究[J];科普研究;2007年06期

3 林爱兵;刘颖;;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现状调查[J];科普研究;2008年01期

4 我国科技类博物馆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课题组;;我国科技类博物馆现状调研报告[J];科普研究;2009年04期

5 王姝;李大光;;科学家对自身参与科学传播活动看法的调查研究[J];科普研究;2010年03期

6 朱效民;科学家与科学普及[J];科学学研究;2000年04期

7 李吉宁;;《科普法》的科学视野[J];科普研究;2012年04期

8 万东升;张红霞;;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新标准制订过程的政策透视[J];外国教育研究;2011年09期

9 项华;冯鑫丽;;中美电视科学教育节目的比较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7年10期

10 季国清;;东西方国家在科学普及上的差异[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年1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咏雪;;综合性科普期刊存在问题的症结与应对策略研究[J];编辑之友;2011年08期

2 白明侠;黄昭;张轶炳;贾周;;基于DIS的物理探究实验教学设计[J];巢湖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3 江玲;李宗颖;;四川、重庆地区中小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现状调查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06年06期

4 寇军;;社会建构论对科学教育的影响探析[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9年08期

5 胡重光;;从《科学素养的基准》看美国的数学教育思想[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9年02期

6 周仕东;与科学探究相匹配的化学教学内容选择研究[J];化学教育;2003年06期

7 王秀红,高晓伟,李艳梅;中学化学新课程中的技术素养[J];化学教育;2005年01期

8 王秀红;历晶;;运用科学史培养初中生的科学本质观[J];化学教育;2005年12期

9 史红霞;梁永平;;化学史教学中的科学本质观培养研究[J];化学教育;2008年05期

10 陆齐红;;科技警务呼唤公安科教创新[J];公安教育;2011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斌;周康熙;田坤;;开发科普资源 提升科学素质[A];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公民科学素质建设论坛暨第十八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谢屹;王成巍;李林海;温亚利;李亚军;;试论统筹科技类博物馆公益性和经营性的制度建设[A];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公民科学素质建设论坛暨第十八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高峡;;学术交流的“术”与“道”[A];学术交流质量与科技研发创新——中国科协第三届学术交流理论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8年

4 陈杰;律原;;中国科学技术馆观众的科学素养调查与分析[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一)[C];2008年

5 湖北省科协课题组;曲颖;;科普资源共建共享机制研究[A];2010湖北省科协工作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6 俞惊鸿;;以科技博客为平台,,推进宝山青少年科学研究院的建设[A];整合科普资源 优化科教环境——第十五届上海市青少年科技辅导员论文征集活动论文汇编[C];2007年

7 吴强;刘明龙;;校外青少年科技教育区域化推进的构想与实践[A];责任·创新·发展——上海第十六届青少年科技辅导论文征集论文汇编[C];2008年

8 俞惊鸿;;青少年科学研究院活动与“科技新星”培养的实践探索[A];责任·创新·发展——上海第十六届青少年科技辅导论文征集论文汇编[C];2008年

9 雷绮虹;张志敏;;2007年全国科普日北京主会场活动评估主要结果对大型科普活动策划与设计的启示[A];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2008《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论坛暨第十五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文集[C];2008年

10 李德河;;中国科技界科普工作的讨论[A];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2009《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论坛暨第十六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米广春;科学思维培养的实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张妹芝;促进平等,追求卓越[D];河北大学;2011年

3 张胜利;数学概念的教科书呈现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4 张红方;我国社会热点事件与科学普及的互动关系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5 郭长江;中国近现代科学教育变革的文化反思[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6 陈霞;基于课程标准的教育改革[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7 尹兆鹏;科学传播的哲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8 王光明;数学教学效率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9 黄晓学;从“惑”到“识”[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10 张倩苇;教育技术学视野中的技术与课程发展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坤;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杜三全;娱教环境下小学生游戏素养调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曾庆江;青少年科普基地的建设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向晓琼;我国科学课程设置对公众科学素养的影响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5 杨兴国;幼儿园科学领域课程目标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6 焦传玲;高中化学习题课探究式教学设计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7 季薛庆;科学本质课堂教学实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邱红娜;中新初中地理教科书学习难度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李金珍;大班幼儿物理科学教学领域中的核心科学概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程轶峰;初中物理教学中批判性思维培养的理论及实践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莫扬;;我国高校科技传播专业建设现状分析及建议[J];科普研究;2006年02期

2 谭小琴;;科学传播:我们迷失了什么[J];科普研究;2007年02期

3 曾国屏;谭小琴;;后发国家进入科学全球化的两个困惑——以中国为例[J];民主与科学;2006年04期

4 朱金花;;教育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公民参与[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5 蒋宏;科普、传播、教育:时代赋予的使命——科技传播与科技传播人才培养的思考[J];新闻记者;2005年06期

6 刘容光,刘云,王岩,方晓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普专项资助与管理模式对策研究[J];中国科学基金;2003年04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吴国盛;[N];科技日报;200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耀东;艾森豪威尔时期美国的对越政策[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03期

2 徐学福;跨世纪的美国中小学科学教育改革[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3 刘文利;;美国公立学校性教育政策[J];中国性科学;2008年03期

4 姚伟;王宁;;当代美国儿童福利政策的特点[J];外国教育研究;2011年05期

5 刘玲;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的对美政策[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6 冯广兰;;美国双语教育政策嬗变及其实践[J];民族教育研究;2008年01期

7 王帆;;美国的台海维持现状政策探析[J];国际论坛;2006年03期

8 张颖,潘敬国;约翰逊政府时期美国对台政策探析[J];国际论坛;2004年01期

9 黄育馥;美国IT人力资源政策与实施[J];国外社会科学;2004年03期

10 刘克文;;科学素养视野下的美国中学化学课程改革[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饶成刚;;科学类博物馆的人才建设[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上册)[C];2002年

2 徐红;;提升科学教师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A];第五届全国科学教育专业与学科建设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苏香妹;;高中化学新课程体系下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理论和行动研究[A];第四届全国中学化学教学研讨会论文集(二)[C];2004年

4 陶小敏;;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思考与实践[A];第四届全国中学化学教学研讨会论文集(一)[C];2004年

5 蒋建平;;重视提高生物实验教学技艺 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理科专辑)[C];2006年

6 白岩;;博物馆可动手展览与青少年科学教育[A];北京博物馆学会第四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7 缪天生;;在自然学科教学中渗透科学素养的培养——<科学素养培养的研究>结题报告[A];第四届全国中学化学教学研讨会论文集(三)[C];2004年

8 张文静;辛涛;;学校教育资源对科学素养成绩的影响——一项跨文化的比较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9 徐蕾艳;;有效利用各种资源提高幼儿科学素养[A];整合科普资源 优化科教环境——第十五届上海市青少年科技辅导员论文征集活动论文汇编[C];2007年

10 曾铁;;科学教育与科学发展关系的现实思考[A];第四届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Ⅰ)[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钟普文;调查数据显示媒体影响公众的科学素养[N];北京日报;2004年

2 民进会员 余海;弘扬科学精神 提高全民科学素养[N];人民政协报;2001年

3 杨健;不要高估自己的科学素养[N];人民日报;2008年

4 ;以人为本 培养具有科学素养的接班人[N];济南日报;2006年

5 本报记者 李小维;科普提高全民科学素养[N];兰州日报;2005年

6 本报记者 周运山;中原崛起离不开全民科学素养的提高[N];大众科技报;2004年

7 本报记者 王雅静;科普教育要趁早[N];内蒙古日报(汉);2007年

8 李和平;如何提高科学素养[N];河北日报;2002年

9 路熙娜;以提升学生科学素养为己任[N];北方经济时报;2007年

10 张耕;从抗生素致聋看我国公民科学素养[N];大众科技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公龙;保守主义与冷战后美国对华政策[D];复旦大学;2005年

2 于海波;后冷战时期俄美中三国中亚政策比较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7年

3 陈京荣;交通网络路径选择及应用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09年

4 阮建平;二战后美国对外经济制裁[D];武汉大学;2004年

5 高鹏;基于路网知识的驾驶员路径选择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6 刘金峰;我国公立医疗机构职工分配制度研究:问题、思路和方案[D];复旦大学;2006年

7 于大力;我国财政政策合理性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8 包惠;美国产业研发的空间结构与科技政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9 罗守全;中国粮食流通政策问题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5年

10 程雪峰;媒介垄断与文化渗透:冷战后美国传播霸权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揭子平;中美农产品贸易分析及对策[D];武汉大学;2005年

2 杨红梅;试析“9·11”后美国的中亚政策[D];新疆大学;2005年

3 俞香淑;美国的全球核战略与朝核问题[D];延边大学;2005年

4 刘增科;我国跨国公司的培育:理论、国际经验与路径选择[D];苏州大学;2005年

5 杜哲;生态贫困实证分析及生态型反贫困的路径选择[D];兰州大学;2007年

6 史界;“9·11”事件后美国反恐战略探析[D];新疆大学;2005年

7 王娟涓;美国教师教育机构认可制度探析[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8 苍金户;美国教师教育改革研究[D];河北大学;2004年

9 解红丽;美国对西欧一体化政策研究(1947—1958年)[D];苏州大学;2005年

10 毕云;美国高校收费制度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71765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171765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2b0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