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辽宁新农村建设支撑能力体系的科技人才保障机制研究
本文选题:新农村建设 切入点:支撑能力 出处:《高等农业教育》2013年03期
【摘要】:农业科技人才是农业科技进步的主导力量。加强农业科技人才保障机制建设,是辽宁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人才强农战略、加快推进辽宁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保障。辽宁省作为我国的农业大省,高度重视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工作。但是,同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相比,辽宁省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仍然存在诸如农业科技人员整体素质偏低、科研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不强、培养开发力度不够等问题。为此,辽宁省要按照发展现代农业的总体要求,从强化政府职能、加大培养力度、加强经费投入、营造良好氛围等方面入手,建立健全农业科技人才保障机制,为辽宁省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Abstract]: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alent is the leading force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gress.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guarantee mechanism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alents is the inevitable requirement and important guarantee for Liaoning Province to carry out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view, carry out the strategy of strengthening agriculture with talents in an all-round way, and speed up the construction of Liaoning's new countryside.Liaoning Province, as a big agricultural province,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ersonnel.However, compared with the requirements of developing modern agriculture and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a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ersonnel in Liaoning Province, such as the low overall qualit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ersonnel, the weak ability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nnov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achievements.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efforts are not enough and so on.Therefor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overall requirements of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griculture, Liaoning Province should establish and improve the guarantee mechanism for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alents from the aspects of strengthening government functions, increasing training efforts, strengthening financial input, and creating a good atmosphere.Liaoning Provi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griculture, speed up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rural areas to provide a strong talent support.
【作者单位】: 沈阳农业大学;
【基金】:辽宁省教育科学规划“十二五”2012年度重点课题: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对辽宁新农村建设支撑能力体系研究(JG12DA008)
【分类号】:G52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余梅芳;;关注新农村建设时期农村教育的发展[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3期
2 刘夏蓓;;从税费改革、新农村建设到“教育保障”——国外实行教育保障制度的成功经验借鉴与反思[J];甘肃社会科学;2007年02期
3 肖正德;;新时期促进农村教师发展的战略意义及其保障机制[J];南京社会科学;2011年04期
4 于相春;徐宣清;;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带来的影响及其对策[J];教育财会研究;2007年01期
5 王继明,陈小浪;浅谈教育对科学技术的作用[J];山西科技;2003年06期
6 ;数字[J];职业技术教育;2003年27期
7 李洪君;张小莉;;“新农村”视野中的农村教育及其政策选择[J];党政干部学刊;2006年05期
8 钟智明;徐光明;;把满意送到农民心坎上——定南县教育为新农村建设服务掠影[J];江西教育;2006年09期
9 蒋纯焦;;试析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对新农村建设的启示[J];教育发展研究;2006年10期
10 胡大白;;发挥民办教育优势 自觉参与新农村建设[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宁;;西部(西北地区)优先发展教育与新农村建设——关系及其途径的探索[A];中国管理科学文献[C];2008年
2 丰子义;;浅谈新农村建设视角下“留守儿童”教育问题[A];贵州省科学社会主义暨政治学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吕志伟;赵冬梅;;我的乡村教育观——让科学引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上)[C];2007年
4 张顺畅;;浅论新农村公共教育服务的供给[A];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公共服务研究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王玉洁;刘莹莹;潘娟;杨焱;唐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A];都市型高等农业教育教学改革论文专辑[C];2007年
6 栾传大;;区域传统美德教育综合运行模式与保障机制的探索——全国传统美德教育第九届研讨会综述[A];中国德育的重大改革: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十年报告[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文集(第五卷)][C];1998年
7 ;农村教育水平滞后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瓶颈[A];中国流通业与新农村建设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周天雄;;增加西部农村教育投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A];银龄睿智——为“十一五”规划建言献策论文选编[C];2006年
9 张泽容;樊德才;;《整合农村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对山区农民健康卫生教育研究》的实践与研究[A];信息技术环境构建与教学应用[C];2009年
10 程斯辉;;把农村学校建成农村社区的中心[A];湖北新农村建设的思路与对策——'2006湖北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严正明;盐都:八项教育举措服务新农村建设[N];成才导报.教育周刊;2006年
2 本报记者 任丽梅;教育要为新农村建设“加油”[N];中国改革报;2006年
3 本报记者 柴葳 唐景莉 翟帆 赵秀红;今天的教育,,关系明天的新农村[N];中国教育报;2006年
4 记者 汪明福;“新农村建设与教育”研讨会圆满结束[N];眉山日报;2006年
5 本报记者 董洪亮;教育要为新农村建设贡献力量[N];人民日报;2006年
6 马勇;市教育局七条力措为新农村建设[N];武威日报;2006年
7 梁涛;我市省人大代表调研教育协调发展 新农村建设[N];太原日报;2008年
8 中共庆阳市委党校 贺丽丽;新农村建设中庆阳市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模式探索[N];陇东报;2009年
9 本报通讯员 张欢迎 张俊英;科技唱大戏 普惠新农村[N];廊坊日报;2010年
10 宁秀夫、杨利生;宽城发挥电教作用推进新农村建设[N];承德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张颖夫;晏阳初“平民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2 杜建群;实践哲学视野下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佟玲玲;梁漱溟乡村教育思想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2 曾其祥;农村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研究[D];南昌大学;2008年
3 申长忠;农村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功能探析[D];河南大学;2008年
4 安其心;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视野下的农村教育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5 李龙;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视角下的我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6 陈菊香;基于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村学校发展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7 谢海琼;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8 陈启新;试论陶行知的乡村教育思想及其对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启示[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9 王晓琴;税费改革后农村义务教育的困境及出路研究[D];山西大学;2007年
10 曾利花;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教育发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72089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17208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