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教育知识到教育学的创生逻辑
本文选题:中国教育知识 + 教育学 ; 参考:《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年04期
【摘要】:中国古代教育知识形成了逐级演绎本土实践、借助经验归纳方式生产的逻辑。在西方文化冲击下的近现代教育实践,催生了教育理论中国化的生产逻辑。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教育知识转向前苏联教育理论中国化研究。改革开放以来,在多元文化和学科交叉渗透的影响下,中国教育知识生产呈现出多元方式。其转变的根源在于社会变革,尤其是政权更替起着直接推动的作用,导致教育知识生产呈现出理想与现实双轨联接的逻辑变化。鉴于历史经验,中国教育学应以现有教育知识为基础,立足于本土实践,透视中国权利结构特征,形成聚焦师生具体人的综合原创方式,按照"问题—中层—学科"的创生程序,最终形成走向国际视野的民族生长逻辑。
[Abstract]:Ancient Chinese educational knowledge formed the logic of deducing local practice step by step and producing by means of experience induction.The modern educational practice under the impact of western culture gave birth to the production logic of Chinese education theory.After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China's educational knowledge turned to the former Soviet Union's educational theory in China.Since reform and opening up, under the influence of multi-culture and cross-permeation of disciplines, Chinese educational knowledge production has presented multiple ways.The root of the transformation lies in the social change, especially the change of political power, which leads to the logical change of ideal and reality in the production of educational knowledge.In view of the historical experience, Chinese pedagogy should be based on the existing educational knowledge, based on local practice, perspective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a's rights structure, and form a comprehensive original way of focusing on the specific people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According to the creation procedure of "problem-middle-discipline", the national growth logic towards the international field of vision is finally formed.
【作者单位】: 湛江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基金】: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我国教育知识史的与境考察》(课题编号:DAA10019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分类号】:G40-01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教育学报》学术专题征集及预告[J];教育学报;2011年03期
2 张楚廷;;教育学与人学[J];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研究);2011年07期
3 ;《教育学报》编辑部严正声明[J];教育学报;2011年04期
4 王慧敏;;学校要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年16期
5 杨行玉;;对远程网络教育成本研究的多维反思[J];安康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6 吕丽艳;;教育学学科知识地位的回归——也谈教育学的立场或地位问题[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1年03期
7 乔晖;;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教育均衡发展的教育学视角[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8 宋利国;;高职《教育学》课程改革探析[J];新西部(下旬.理论版);2011年08期
9 江峰;;论教育学的价值哲学基础——基于舍勒的现象学价值哲学[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1年03期
10 乔治·切尔斯;罗贝托·赛尼;黄兰兰;;记忆的留存——一部教育传记词典[J];中国儿童文化;2010年0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戴大明;;“格物”新释及其教育学启示[A];和谐共生:2007年全国博士生(教育类)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2 ;教育学方法论是什么?[A];第二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3 苏思慧;;右脑与直观性原则[A];广西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广西高教研究》创刊十周年(1985-1995)论文选集[C];1996年
4 赵军;;西方教育哲学是如何讲述的——历史的分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5 张楚廷;;新世纪:教育与人[A];回顾与展望——1983—2003年高教研究论文集[C];2003年
6 迟艳杰;;范寿康教育哲学思想评述[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7 王红;;论中国近代教育文献的基本特征[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8 李向阳;;陶行知论教学与现行教学论[A];太原市陶行知研究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88年
9 姚家群;;赫尔巴特和杜威教育思想异同说[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10 郑尚武;;教育学与教育技术学基本观念的系统分析[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赵承 曹国厂;一堂特别的“农民教育学”课[N];人民日报;2011年
2 张弘政;多学一点教育学[N];中国教育报;2002年
3 本报记者金柯 庄玉兴;“借分”的教育学依据何在?[N];解放日报;2003年
4 李北陵;用“穷人教育学”破解教育“短板”[N];工人日报;2007年
5 毕诗成;可惜,懂穷人教育学的人少了[N];经理日报;2007年
6 盛大林;“穷人教育学”的核心是教育公平[N];中国改革报;2007年
7 毕诗成;懂得“穷人教育学”的人有多少[N];工人日报;2007年
8 艾琳;“穷人教育学”温总理讲给谁听?[N];经理日报;2007年
9 佟吉清;和谐社会需要穷人的教育学[N];中国妇女报;2007年
10 周亚棣;教育学的本土化与国际化[N];光明日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黛舒;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中国“教育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2 侯怀银;20世纪上半叶中国教育学发展问题的反思[D];华东师范大学;2000年
3 鲍道宏;教师课程理解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4 李政涛;教育生活中的表演[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5 陈锋;狄尔泰教育学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6 李召存;课程知识的意义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牛利华;“回归生活世界”思潮的教育学省察[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8 高闰青;“以人为本”理念及其教育实践问题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8年
9 席佩亚;价值教育模式:理论与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10 李渺;教师的理性追求[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肖庆华;论教育学视野的惩罚[D];江西师范大学;2004年
2 李长伟;实践哲学:教育迷惘中的选择[D];曲阜师范大学;2002年
3 陈淑霞;马克思主义教育家杨贤江的教育学思想研究[D];河北大学;2006年
4 何丽敏;读图时代的图像与教育[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5 杨红波;清末民国时期历史课程标准的教育学审视[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6 胡万山;“教育是什么”的辩证探索[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7 马春梅;基于学龄前儿童教育趋势的幼儿园建筑设计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8 何方玲;矛盾性别偏见与大学生婚恋价值观的关系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9 张蕊;自主课程的理论基础研究[D];信阳师范学院;2011年
10 吴蓓珠;教师实现课堂教学转型变革的过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7720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17720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