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美国品格教育的学理缺陷
本文选题:美国 + 品格教育 ; 参考:《思想理论教育》2013年15期
【摘要】:品格教育是当代美国兴起的一种影响重大的道德教育模式,但由于在其提倡的核心美德及论证方法、是否存在着单一道德社群、品格教育的道德内容以及道德教育方法等内容方面,存在学理上的某些缺陷,所以也存在着诸多争议。我国道德教育学界在对品格教育加以译介和研究,进而进行借鉴时,应对这些缺陷与争议加以慎重考虑。
[Abstract]:Character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mode of moral education which has been developed in contemporary America. However, there are some defects in the moral education, such as the existence of a single moral community, moral content of character education and moral education methods in its core virtues and methods of demonstration. So there are many disputes, so there are many disputes in our country. In the field of moral education, we should carefully consider and consider these defects and disputes when translating and studying character education.
【作者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
【分类号】:G4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郑富兴,高潇怡;道德共识的追寻——美国新品格教育的内容浅析[J];外国教育研究;2004年1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静;;论心理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差异与联系[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2年03期
2 王海燕;;班主任对教育意义的理解与践行[J];北京教育(普教版);2008年09期
3 王海燕;;在理解中实践:班主任专业发展的现实思考[J];班主任;2009年09期
4 甘宓;;我国品格教育研究综述[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11年02期
5 刘岚霭;;中国共产党视域下的现代德育发展[J];成功(教育);2011年06期
6 李新;;威尔逊的道德教育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改革[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7期
7 傅红;;高校德育低效的内因分析[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8 苗笛;;当代西方德育理论研究30年[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9 许敏;;西方理性主义道德教育理论质疑[J];中国德育;2006年10期
10 杨兰;;职业道德教育方法概念的厘清及其历史考察[J];大连干部学刊;2009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伟忠;高校腐败行为与廉政建设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2 魏筠;生活意义:道德教育实效性的寻求[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尹伟;道德量化评价的反思与超越[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方新文;对话德育论[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5 何珊;德育时机论[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6 彭建国;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问题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7 王竞晗;公民道德建设的德性伦理学基础[D];复旦大学;2011年
8 赵欢春;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9 李琳;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及其对大学生的影响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10 王立仁;德育价值论[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晓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刘佳;美国新品格教育对我国未成年人道德教育的启示[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陈才;当代青少年道德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4 王国华;二年制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孙在福;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方法创新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6 孙琦;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姜颖昌;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职业道德建设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李伟;一个留守儿童品德发展的叙事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9 刘鲁政;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公正观的变迁[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10 潘晓;诚实教育论[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万俊人;不变的是信念[J];读书;2003年01期
2 万俊人;现代性的伦理话语[J];社会科学战线;2002年01期
3 崔建明;杜尔凯姆的道德社会整合论[J];学术月刊;1996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易莉;;从价值中立到核心价值观——美国品格教育的回归[J];教育学术月刊;2011年05期
2 丁锦宏;品格教育:向右摆动的“钟摆”?——美国品格教育发展与面临问题的探究[J];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3 王学风;美国现代品格教育运动及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3年08期
4 丁道勇;;品格教育:观点与评论[J];外国教育研究;2008年03期
5 唐汉卫;;20世纪美国道德教育的内在张力[J];教育研究;2005年09期
6 谭再文;美国“品格教育伙伴”成立[J];全球教育展望;1994年02期
7 郑富兴;论美国新品格教育的"社群化"特征[J];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11期
8 刘长海;美国品格教育质量标准介绍[J];基础教育参考;2005年03期
9 ;香港教育研究所所长谈华人品格教育的两大缺陷[J];思想理论教育;2006年08期
10 施铁如;面向新世纪的品格教育实践[J];现代教育论丛;1998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耿润;;十九世纪末美国女性教师协会初探[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0)——外国教师教育史、职业与成人教育史研究[C];2009年
2 陈竞秀;;美国学校暴力干预方案评析[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9条
1 卧松 编译;让动物走进品格教育课堂[N];中国教育资讯报;2002年
2 本报记者 程国媛;台湾教育如是说[N];山西日报;2011年
3 朱小蔓;整合教育学习模式:对教育的另一种理解[N];中国教育报;2005年
4 曹树林;为青少年健康成长保驾护航[N];人民日报;2007年
5 记者 张锟;构建和谐社会 从素质教育抓起[N];驻马店日报;2006年
6 黄解放;当今学校人才培育缺少什么[N];三明日报;2011年
7 赵中建;布什政府公布美国教育改革蓝图[N];中国教育报;2001年
8 ;“情商”十年[N];中国教师报;2005年
9 本报记者 王瑜;青少年价值观“变异”考验学校责任[N];工人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丁锦宏;品格教育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2 谢登斌;当代美国课程话语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3 李高峰;生命与死亡的双重变奏:国际视野下的生命教育[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刘军;潘光旦人文教育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5 陈海青;德性视域下的美国当代品格教育研究[D];上海大学;2012年
6 付轶男;美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公民教育与道德教育关系[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杨婷;榜样教育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蒋建微;托马斯·里克纳的品格教育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2 王娟涓;美国教师教育机构认可制度探析[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3 苍金户;美国教师教育改革研究[D];河北大学;2004年
4 刘小丽;PDS:美国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相结合的创新模式[D];河北大学;2005年
5 陈建录;美国特许学校发展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6 高艳杰;美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启示[D];合肥工业大学;2009年
7 李强;美国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中教育实习的研究及其启示[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8 康健;美国新教师入职培训改革[D];河北师范大学;2006年
9 包娟丽;美国个别化教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10 朱瑞刚;美国私立学校发展的外部条件研究[D];河北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7755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17755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