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远程教育论文 >

建构促进教与学的课堂学习评价

发布时间:2018-04-20 08:16

  本文选题:学习评价 + 课堂评价 ; 参考:《教育学报》2013年05期


【摘要】:课堂教学需要凭借对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评价来判断教学的实际效果,调整教学设计,改进教学实施。目前教师进行课堂学习评价的实践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很多教师没有将学习评价看作教学设计的组成部分,已有的课堂学习评价在评价方式和结果运用等方面尚需提高有效性。针对课堂学习评价的现实问题,结合教学实例,从两个方面提出改进对策:首先,要将符合教育评价基本规律的学习评价整合为教学设计和实施的一个环节。其次,在开展学习评价的情况下,对于评价结果的分析和运用要突出对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追问与澄清。
[Abstract]:Classroom teaching needs to judge the actual effect of teaching, adjust the teaching design and improve the teaching implementation by evaluating the students' learning process and results. At present, 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s in teachers' practice of classroom learning evaluation. Many teachers do not regard learning evaluation as a part of teaching design, and the existing classroom learning evaluation needs to be improved in terms of evaluation methods and application of results. Aiming at the practical problems of classroom learning evaluation and combining with teaching example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improvement countermeasures from two aspects: first, it is necessary to integrate the learning evaluation in accordance with the basic laws of educational evaluation into a link in teaching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Secondly, in the case of learning evaluation, the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 of evaluation results should focus on the questioning and clarification of teaching objectives and contents.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课程与教学研究院;
【基金】: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院与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所合作研究项目“变异教学理论的课堂实践研究”的成果之一 北京师范大学985工程资助
【分类号】:G43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学民,林崇德,申继亮;国外教师认知能力发展研究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05期

2 申继亮,王凯荣;论教师的教学能力[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3 杨向东;;促进学习的课堂评价设计与使用[J];基础教育课程;2010年06期

4 易进;教师与新课程评价改革——谈教师作为发展性评价主体的作用[J];教育科学研究;2004年09期

5 崔允o7;;促进学习:学业评价的新范式[J];教育科学研究;2010年03期

6 裴娣娜;;论我国课堂教学质量评价观的重要转换[J];教育研究;2008年01期

7 植佩敏;马飞龙;郭建鹏;刘晶晶;易进;;如何促进学生学习——变易理论与中国式教学[J];人民教育;2009年08期

8 王少非;;我国教师评价素养现状及归因分析[J];当代教育科学;2008年12期

9 刘辉;;追求卓越的课堂评价之路——论指向促进学习的课堂评价[J];当代教育科学;2009年24期

10 叶盛楠;郑东辉;;教师缘何需要课堂评价知识[J];当代教育科学;2012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秋婵;;《安徽地域文化》课程建设探索与实践[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2 梁亚芹;;机电类高职高专《机械制图》课程教学的思考[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3 李文莉;;基于学评教的高校教师教学能力调查分析[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4 邓俊超;郭礼智;;农村幼儿园混龄课程的构建[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31期

5 赵凌燕;;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研究综述[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6 朱俊玲;我国高等体育师范教育若干问题的探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4期

7 张蕊;;浅析《泰勒原理》产生的背景[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3期

8 李Oz宁;创新型教师与教育学教学——兼评刘亦农等主编的《新编普通教育学》及《新编普通教育学辅助教材》[J];安康师专学报;2001年01期

9 代海芳;汤菊香;张志勇;;现代化教学中教师的多媒体应用能力[J];现代农业科技;2010年12期

10 胡帅;;大学英语授课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熊伟;;聚焦课堂教学改革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棠湖中学“三段教学”的理论与实践[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二五阶段性成果集(西南卷)[C];2012年

2 左明旭;;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A];第二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3 李英杰;;东营地区农村小学教师教学技能现状调查[A];山东省师范教育学会2002年度师范教育研究优秀成果论文集[C];2002年

4 王沛;陈淑娟;;中学教师工作胜任特征模型的初步建构[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8年

5 陈洁;;泰勒原理与“校本课程”的建构[A];全国高师会数学教育研究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伍玲婵;汪洋;曾垂凯;;新时期民办教育培训机构教育目标定位探析——以新东方教育集团为例[A];第八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凯文娟;;基于泰勒原理的我国职业教育课程问题与对策浅析[A];第二届全国农林院校教育科学类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8 周利;;大学生学业压力及其应对方式研究评述[A];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进展——全国第十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9 华荣祥;;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新闻写作课教学方法探索与实践[A];第三届教学管理与课程建设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2年

10 石绢;刘就女;;信息在工程图教学中的作用[A];面向21世纪的图学教育——第十二届全国图学教育研讨会暨第三届制图CAI课件演示交流会论文集[C];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道宇;课程效能生成的原理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赵风云;英语师范生学科教学能力发展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向海英;学前教育课程创生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陈敏华;高中教学领导力模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刘义;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研究:概念、历史与实践[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6 史大胜;美国儿童早期阅读教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金世余;我国中小学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雷冬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预期目标的偏离与调控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9 段鹏;开放的艺术及其教育[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10 王洪席;过程课程观的构建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丽影;幼儿教师课程权力个案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宫伟伟;促进高中生个性发展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韩冬雷;论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中的实施策略[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张岩;高职旅游英语课程改革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严艳琳;高中新课程四要素耦合评价的探究与实践[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6 杨慧丽;高校网络课程教师教学设计能力发展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宫成刚;黑龙江省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8 王娅军;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本科生研究性学习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9 王英会;幼儿园新教师教学能力状况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宋明伟;小学英语教师教学信念与教学行为关系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申继亮,辛涛;论教师教学的监控能力[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01期

2 申继亮,辛涛;论教师教学监控能力提高的方法和途径[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1期

3 郑东辉;;教师需要怎样的评价知识[J];教师教育研究;2010年05期

4 申继亮,辛涛,邹泓;中小学教师教学能力观的比较研究[J];教育科学研究;1998年01期

5 丁朝蓬;梁国立;Tom L.Sharpe;;我国课堂教学评价研究概况、问题与设想[J];教育科学研究;2006年12期

6 崔允o7;;促进学习:学业评价的新范式[J];教育科学研究;2010年03期

7 叶澜,吴亚萍;改革课堂教学与课堂教学评价改革——“新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之三[J];教育研究;2003年08期

8 刘志军;教育评价的反思和建构[J];教育研究;2004年02期

9 张景焕,赵承福 ,李冬梅;关于小学教师创造力培养观的研究[J];教育研究;2004年03期

10 高凌飚,梁爽;提倡“互动—发生式”教学[J];课程.教材.教法;2003年09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翠翠;小学教师创造力培养观、教学监控能力与创造性教学行为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沈火种;;“无错化评价”例举及矫治[J];教育科学论坛;2006年10期

2 郑东辉;;促进学习的评价:教师的策略[J];教育科学研究;2008年10期

3 初国良;汪华侨;彭映基;郭开华;;网络课程学习评价的设计[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6年03期

4 万华;;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堂评价[J];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08年03期

5 耿宏丽;;后现代主义视域下的课堂评价[J];基础教育研究;2009年03期

6 罗贵明;;动态评价与选择性评价的比较与借鉴[J];基础教育研究;2009年05期

7 冯翠典;;“为了学习的评价”:一种新的教育评价理念[J];基础教育课程;2010年07期

8 张楠;;新课程下促进教学的课堂评价之我见[J];华章;2011年19期

9 郑静;改革课程学习评价 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J];中国教育学刊;1997年05期

10 曹梅;网络学习中学习评价的要求及实施[J];中国远程教育;200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崔文闰;;网络环境下的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评价[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庄伟武;;寓教于乐 情理交融——论课堂教学中的心理教育[A];首届“健康杯”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讨暨颁奖大会论文集[C];2002年

3 高梅花;;基于网络教学的学生发展性评价策略[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4 林良章;;课堂教学中“评价语”发展性功效探微[A];福建师大福清分校2003年会议论文汇编[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肃南县红湾小学  邢建英;浅谈教师的课堂评价[N];张掖日报;2005年

2 童曙泉;本市试行新的课堂评价标准[N];北京日报;2004年

3 ;新课程下课堂评价体系探讨[N];中国教师报;2005年

4 李福春;教师口头课堂评价三忌[N];中国教师报;2005年

5 白俊英;课堂评价体系建立的制约因素[N];甘肃日报;2005年

6 白俊英 作者单位 张家川县张川镇中学;新课程课堂评价[N];甘肃日报;2005年

7 江苏省吴江市高级中学特级教师 凌龙华;洗课:让课堂洗尽铅华回归本真[N];中国教育报;2007年

8 姜红;浅谈课堂评价语言的魅力[N];延边日报;2005年

9 靖江市实验学校 缪文初;提高学生主体参与有效性的策略[N];成才导报.教育周刊;2005年

10 南京市六合区教育培训中心校 许梅;引导学生参与评价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N];江苏教育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赵士果;促进学习的课堂评价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2 刘辉;促进学习的课堂评价结果处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郑东辉;教师评价素养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4 吴国平;新课程行动中的教师成长[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5 周文叶;学生表现性评价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6 李锋;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闫寒冰;信息化教学的助学事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梁惠燕;过程性学习评价行动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2 胡铁;论研究性学习评价[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3 周媛;信息技术课程实施中高中学生信息技术学习评价的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4 李锋;信息技术课程学习评价的理论与方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5 曹梅;网络学习的学习监控和学习评价的理论与技术框架[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6 胡建兵;网络学习评价模型及系统开发[D];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

7 诸峰;基于网络学习的形成性评价研究[D];扬州大学;2005年

8 滕玉英;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学习评价[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9 李秀菊;研究性学习评价的思考与实践——利用档案袋[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10 况亮;基于社会网络的电子档案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77698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177698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bdf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