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远程教育论文 >

中职生危险行为家庭影响因素分析

发布时间:2018-05-10 20:39

  本文选题:危险行为 + 家庭关系 ; 参考:《中国学校卫生》2013年09期


【摘要】:目的了解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危险行为的家庭影响因素,为预防和矫正青少年危险行为提供依据。方法采取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在武汉市2所中等职业学校中抽取一年级和二年级的学生,采用"青少年健康相关行为调查问卷"和"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筛选出136名危险行为易感学生。采用自编家庭问卷进行调查,使用SPSS 15.0进行数据分析。结果中职学生危险行为易感人群检出率为12.2%。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父母感情不和(OR=2.473)、父母不关心子女(OR=1.873)、缺乏与子女的沟通(OR=1.811)、教育中不允许孩子表达自己意见(OR=1.384)等均是青少年危险行为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父母与青少年每个星期面对面交流时间增加(OR=2.037)会减少危险行为的发生,与父母聚在一起的次数较少(OR=1.142)以及父母感情失和(OR=0.447)会增加中职学生出现危险行为的风险。结论中职学生危险行为普遍存在。家庭氛围差、父母教养方式专断、家庭成员之间沟通较少的中职学生更容易出现危险行为。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family influencing factors of risk behavior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 and to provide evidence for prevention and correction of adolescent risk behavior. Methods stratified cluster sampling was used to select students of grade one and grade two from 2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in Wuhan. 136 students with risk behavior were selected by questionnaire on Health related behaviors of adolescents and Mental Health scale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Self-made family questionnaire and SPSS 15. 0 were used for data analysis. Results the positive rate of risk behavior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 was 12. 2%. Un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parents' emotional discord was 2.473, parents did not care about their children, lack of communication with children, and children were not allowed to express their opinions in education. Mult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parents and adolescents had increased face-to-face communication time each week (2. 037) to reduce risk behavior. Fewer times of meeting with parents (OR1.142) and parents' emotional discord (0.447) increased the risk of dangerous behavior among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 Conclusion the risk behavior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 is common. Secondary vocational students with poor family atmosphere, arbitrary parenting style and less communication between family members are more likely to develop risky behaviors.
【作者单位】: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武汉市心理医院;中国地质大学应用心理学研究所;
【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9BAI77B05);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09BAI77B02)
【分类号】:B844.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薛青;朱俭;;上海市松江区部分大中学生伤害相关危险行为调查[J];上海预防医学;2010年01期

2 周凯,叶广俊;初一年级学生健康危险行为评价[J];中国学校卫生;2000年06期

3 孙江平,陈晶琦,宋逸,马迎华,陈虹,余小鸣,张冰,斯颀,籍红;中国5省市中学生危险行为调查报告(四)——日常饮食和体育锻炼状况[J];中国学校卫生;2001年06期

4 ;1998年美国非传统高中学生危险行为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2001年06期

5 孙莉;朱鸿斌;张成云;李俊康;赵萍;唐明钢;;四川省城市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现状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6年12期

6 翟蕾;孙冰洁;王晓智;张莉;申跃峰;;北京市1138名大学生健康危险行为状况[J];中国学校卫生;2007年03期

7 郭亚文;周祖华;何永频;刘洪雷;张泓;;静安区2001与2004学年青少年危险行为监测结果比较[J];中国学校卫生;2007年08期

8 苏丹;黄希庭;;中学生适应取向的心理健康结构初探[J];心理科学;2007年06期

9 翟静,李宪伟,刘金同,郭传琴;初中生行为问题的相关因素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3年02期

10 罗学荣,苏林雁,杨志伟,,万国斌,李雪荣;儿童行为问题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95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殿凤,刘金兰,李建;家长育儿方式对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J];滨州医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2 支愧云;陈永进;;重庆大学生健康危险行为的实证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3 王晓庄;马惠霞;;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人际素质的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7年04期

4 李祚山;黄小琴;叶梅;任能君;;残疾人心理健康量表的初步编制[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3期

5 魏小平;刘友学;陈永忠;吕克潜;刘永芳;康宇;李廷玉;;国内外儿童牛奶补充项目研究现状[J];重庆医学;2011年15期

6 阿斯亚·阿西木;阿不都热衣木·阿不力孜;葩丽泽;米娜瓦尔;王辉;张俊;;新疆城市青少年吸烟、饮酒行为及易成瘾药物使用情况动态调查报告[J];疾病预防控制通报;2012年01期

7 姚建银;秦冠英;;对当前我国青少年犯罪问题的研究[J];法制与经济(上旬);2011年12期

8 聂少萍;许燕君;马文军;徐浩锋;宋秀玲;蔡秋茂;许晓君;;广东省大中学生伤害危险行为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华南预防医学;2009年05期

9 张丹;杨永建;陈凡;郭廓;杜浩;李伟;;沈阳市青少年健康相关危险行为现状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10年01期

10 袁秀洪;罗学荣;邓云龙;刘祥彦;;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流行病学调查回顾[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07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李成福;陶芳标;张洪波;曾广玉;;农村学龄儿童行为问题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A];中国优生优育协会第三届学术研讨会专辑[C];2003年

2 王晓丽;;辽河油田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调查[A];第六届预防医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赵崇莲;广东省高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构建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2 曹佃省;理论导向的青少年健康锻炼行为干预促进[D];中南大学;2010年

3 赵梅;婚姻冲突及其对青春期子女的影响[D];北京师范大学;2005年

4 龚洁;武汉市青少年药物滥用模式及以学校为基础的干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5 郭蕊;高中、中专生非法药物滥用特征及CMER干预模式的短期效果评价[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6 王冬;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评价量表研制及初步应用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09年

7 曾晓强;大学生父母依恋及其对学校适应的影响[D];西南大学;2009年

8 程科;健全人格取向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的编制[D];西南大学;2009年

9 赵勇;青少年危险行为的社会心理因素分析及部分神经机制的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詹明心;抽动障碍儿童依恋和家庭特点的对照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10年

2 何毅鹏;泉州市中学生体育锻炼现状及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3 徐伟;城乡结合部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查及干预[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刘雯雯;自杀意念高中生的自我认知特征[D];河南大学;2011年

5 王学志;自杀意念高中生的社会信息编码特征[D];河南大学;2011年

6 杨阳;亲子三角关系在初中生知觉父母婚姻冲突与心理健康间的中介作用[D];河南大学;2011年

7 杨磊;听障青少年学生身体自我态度对其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8 王芳;论高中生网帖语言中的“性出位”情节与监管导向[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9 张素蕙;中职生问题行为调查及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10 孙倩莱;益阳市初中生健康危险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凯,叶广俊;对国外儿童青少年离家出走的调查研究[J];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1996年04期

2 黄希庭;郑涌;李宏翰;;学生健全人格养成教育的心理学观点[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3 张会来,李广宇,张宝荣,戴国盛,武常宏,范力;大学生健康危险行为的描述性研究[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4 高青梅,周宁;高校德育课多维互动教学模式的探索[J];教育探索;2002年08期

5 彭宁宁,罗春燕,朱蔚,周月芳,高根娣;上海市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现状浅析[J];上海预防医学杂志;2003年04期

6 林崇德;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0年03期

7 余小鸣,周凯,王嘉,任涛,籍红,叶广俊;中学生健康相关危险行为的调查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1998年02期

8 孙江平;中国5省市中学生危险行为现状(二)——易导致意外伤害的危险行为[J];中国学校卫生;2001年04期

9 孙江平,宋逸,马迎华,陈虹,陈晶琦,余小鸣,张冰,斯颀,籍红;中国5省市中学生危险行为调查报告(三)——吸烟、饮酒和成瘾类药物滥用状况[J];中国学校卫生;2001年05期

10 孙江平,陈晶琦,宋逸,马迎华,陈虹,余小鸣,张冰,斯颀,籍红;中国5省市中学生危险行为调查报告(四)——日常饮食和体育锻炼状况[J];中国学校卫生;2001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国刚;;“立家之道,闺室为重”——论唐代家庭生活中的夫妻关系[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2 黄琳;唐孝东;;从传统家庭到现代家庭——兼析农村家庭建构的道德路径[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3 马平;;论佛法在“家庭和乐”实践中的应用[J];法音;2009年03期

4 薛新红;;《简·萨默斯的日记》中的家庭关系与个人成长[J];当代小说(下半月);2009年03期

5 利未;;另一个讲台 另一个牧场——传道人家庭与生活之推心谈[J];天风;2009年07期

6 任凤琴;;《尔雅·释亲》亲属称谓体现的文化信息[J];语文学刊;2010年07期

7 赵薇薇;;家庭的社会异化——解读克莱斯特的戏剧《施劳芬斯坦家族》[J];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8 刘琴丽;;略论唐代举子的家庭关系[J];兰州学刊;2007年11期

9 李明;;明代纳妾制度探析[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7期

10 Gordon T. Harold;Katherine H. Shelton;Frances Rice;Jacky Boivin;Dale Hay;Marianne Van Den Bree;Anita Thapar;;分离遗传与环境对儿童发展的影响:介绍一个新颖的研究方法(英文)[J];心理学报;2008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喻贵林;;善待家庭唠叨[A];陕西省老年学会——试论老年知识分子的生命质量座谈会论文集[C];2002年

2 张萍芳;;浅谈家庭和谐与老年健康[A];老龄问题研究论文集(七)[C];2005年

3 陈爱华;;试述家庭关系的伦理特征[A];婚姻·家庭·老人论文集[C];1994年

4 陈景信;;我国农村家庭关系弱化分析及其现实思考[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罗春燕;彭宁宁;周月芳;高根娣;;上海市青少年危险行为聚集现象分析[A];中华预防医学会儿少卫生分会第六届全国学术交流会、中国健康教育协会学校分会第三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6 常淑敏;赵景欣;周若涛;张文新;;大学生的危险行为及与其社会支持和自尊之间的关系[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7 李伟征;;通情达理——化解家庭关系欠和谐的良方[A];家庭、健康、和谐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8 李芙蓉;;浅析在家庭关系中父爱对孩子性格的影响[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湖北卷)[C];2010年

9 任桂玲;王亚辉;李修成;;性病患者的艾滋病危险行为因素调查[A];新世纪预防医学面临的挑战——中华预防医学会首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10 林子利;;发扬中国传统养老文化 建立代际和谐的家庭关系[A];老年学论文集(六)[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郝薇薇;俄专家:不愿为家庭所累,是利己主义表现[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

2 闫超;家庭常聚餐,孩子今后可能更优秀[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

3 夏盘林;镇江地税局:家庭“一对廉” 十年效果显[N];中国纪检监察报;2006年

4 健康时报记者  侯洁;防癌从自己家抓起[N];健康时报;2006年

5 桑雪玫;怎样克服“家庭空巢综合征”[N];中国老年报;2005年

6 刘玉萍;构建和谐家庭 打造幸福生活[N];楚雄日报(汉);2007年

7 ;表彰“十大杰出母亲”、“十佳敬母儿女”、“十优和谐家庭”[N];营口日报;2006年

8 任悦;家长该反省“角色差距”[N];中国妇女报;2005年

9 桑雪玫;中老年人怎样克服“家庭空巢综合征”[N];新华日报;2005年

10 崆峒区二天门小学 马润美;给外来孩子多一份关爱[N];平凉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勇;青少年危险行为的社会心理因素分析及部分神经机制的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2 王辉;汉代家庭法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3 郭巍;自愿咨询检测对廊坊市男男性行为人群艾滋病相关危险行为影响的随访研究[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8年

4 林海江;浙江省台州地区艾滋病相关危险行为网络与分子流行病学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5 李河;长途货运汽车司机及路边店服务员有关性病、艾滋病的干预研究及其效果评价[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98年

6 康岚;反馈模式的变迁:代差视野下的城市代际关系研究[D];上海大学;2009年

7 邵正坤;北朝家庭形态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8 曹昭;变迁社会中的农村养老问题研究[D];上海大学;2009年

9 萧萍;折光的汇合:暧昧与胁迫性生存[D];上海戏剧学院;2005年

10 林中泽;晚明中西性伦理的相遇[D];中山大学;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文玲;大城市经济独立型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及其家庭关系——对北京市K小区的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2 王超;论妇女在罗马婚姻家庭法中的地位变迁[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3 范源媛;一曲高亢的女性主义悲歌[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4 袁佳;被忽视的不幸男人[D];吉林大学;2009年

5 李荣;江村婚姻模式与家庭关系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6 张雷;从谚语来看日本人的传统家庭文化[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7 张亚平;配偶家事代理权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8 冯东林;亲子关系、人格特质对中学生危险行为的影响[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9 吴国松;农村留守妇女家庭关系演变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10 宋仁桃;秦汉家庭关系研究[D];苏州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87082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187082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897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