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发展由经济范式向文化范式的转换
本文选题:学校发展 + 经济范式 ; 参考:《中国教育学刊》2013年06期
【摘要】:当前我国学校发展以经济范式为主流。经济范式包括绩效范式、资源范式、特色范式等多种形式,因其对人自由发展的制约而必将被文化范式所取代。文化范式是以人的发展为中心,从人出发来建构学校文化,在学校文化中培育人的自由健全个性所形成的学校发展范式。要实现学校发展由经济范式向文化范式的转换,首先,在价值观上要由工具本体转变为目的本体;其次,在默许假设、共享价值观、共享行为规范和象征性活动四个层面,通过显隐互动,内外结合,进行整体渗透,特别是要把握制度改革和教育活动两大关键要素,创生优质学校文化。
[Abstract]:At present our country school development takes the economic paradigm as the mainstream. Economic paradigm, including performance paradigm, resource paradigm, characteristic paradigm and other forms, will be replaced by cultural paradigm because of its restriction on the free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s. Cultural paradigm is a school development paradigm formed by taking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s as the center, constructing school cul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uman beings, and cultivating man's free and sound personality in school culture.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transformation of school development from economic paradigm to cultural paradigm, firstly, the concept of value should be transformed from tool ontology to object ontology; secondly, in the four levels of acquiescence hypothesis, shared values, shared behavior norms and symbolic activities, school development should be transformed from tool ontology to goal ontology. Through explicit and implicit interaction, the combination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the whole infiltration, especially to grasp the system reform and education activities two key elements, to create high-quality school culture.
【作者单位】: 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基金】: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经济发达地区中等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文化机制研究”(项目编号:DFA110213)研究成果
【分类号】:G52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梅贻琦;大学一解[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41年00期
2 叶澜;实现转型:新世纪初中国学校变革的走向[J];探索与争鸣;2002年07期
3 郑燕祥;;人本教育与学校创新:范式转变[J];全球教育展望;2006年10期
4 李伟胜;;主动生成学校文化的系统思路[J];中国教育学刊;2010年1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颖;;交往实践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初探[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02期
2 张能为;;绕不过的康德哲学[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3 陈虹;;西方现代童话中的成长仪式原型及文化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4 唐勇,朱长华;学校教育资源分配探讨[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5 李继秀;不拘一“格”育人才[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6 韩传信;;农村中小学教师德育素养提升途径的探讨[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7 杨凤仙;;关于校本教研建设的思考[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8 胡靖;;马克思主义视阈中的学校德育观转向[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9 周志刚;孟娜;;对话教学现实问题透视[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10 张锦智;张春秀;;大学生道德人格塑造的主体间性视角分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崔立宏;;谈高校创新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A];创新沈阳文集(B)[C];2009年
2 崔立宏;;谈高校创新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A];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B卷)——第七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暨浑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论坛文集[C];2010年
3 刘法虎;;美国两大高校分类研究的经验与借鉴[A];2009年首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4 王春燕;;打造中国人自己的幼儿园课程——以陈鹤琴为代表的幼儿园课程变革为例[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4)——中国学科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5 李长伟;韩钟文;;浅论康德的实践教育学[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6 汪思锋;;试析雅斯贝尔斯的师生生存交往理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7 檀慧玲;;赫胥黎在近代科学教育普及和发展中的作用[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8 肖健;;普通话分组合作学习法的研究——以贵阳幼师普通话口语教学为例[A];第四届全国普通话培训测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张宏图;;关于教育技术的哲学思考[A];教育技术应用与整合研究论文[C];2005年
10 朱晟利;;再谈以人为本的教育[A];和谐共生:2007年全国博士生(教育类)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向海英;学前教育课程创生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孙峰;当代中国德育价值观的变革[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颖;公民教育中的法制教育及其价值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4 崔学荣;主体间性视野中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教育[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朱德友;高校教师激励机制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6 曹立新;思想政治工作情境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7 刘吉林;权力博弈下高等教育评估合法性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孙余余;人的虚拟生存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杨道麟;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段鹏;开放的艺术及其教育[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丹;新时期高校德育管理人本化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黎;学校教学改革的案例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姜超;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情况的调查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卢楠;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5 冯秋珍;教师课堂教学行为与教学智慧的相关性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6 袁征;初中生课下有效学习方式现状调查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任利娟;一位市级骨干教师专业成长的叙事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赵晓楠;中学生责任意识教育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9年
9 毕红轶;新课程视域下的思想品德课生命观教育[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10 陈余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存在经验的缺位与对策[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徐文彬;张勇;;我国学校文化建设研究:成就与展望[J];当代教育与文化;2009年02期
2 赵秀文;;教育中的“人”何以困顿——学校文化的分析视角[J];教育科学研究;2010年04期
3 杨骞;;学校文化建设中的相关因素分析[J];教育研究;2009年01期
4 罗立新;;创造新的文化故事 提升学校发展境界[J];上海教育;2010年02期
5 余清臣;王晨;;传统文化与学校文化建设——中国教育学会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分会第十六届学术年会综述[J];中国教育学刊;2008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沈曙虹;;打造学校文化的四大策略[J];当代教育科学;2006年01期
2 战勇;;追求学校管理的至高境界[J];教育教学论坛;2011年14期
3 徐建平;;试论“文化治校”的建构与实施——基于韩资企业文化研究下的企业文化与学校文化的研究[J];考试周刊;2007年02期
4 邓玉璋;;学校导入CIS是塑造学校文化力的有效手段[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3期
5 邢伟荣;任顺元;;特色学校建设:文化自觉的视角[J];教育发展研究;2008年20期
6 丁钢;;学校文化与领导[J];全球教育展望;2004年03期
7 王健;;校长的选才之道[J];山西教育(综合版);2006年04期
8 刘旭东;荣宁;;关于重建学校文化的思考——从校训谈起[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9 陈淑仪;;从伙伴协作迈向学校完善[J];上海教育科研;2007年08期
10 王学军;;植入鲜活文化因子,培育新型学校文化[J];上海教育科研;200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子权;;增强学校发展力 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上)[C];2007年
2 马连华;;浅谈学校文化与学校管理[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下)[C];2007年
3 储朝晖;;返本开新实现学校持续提升[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5)——中国学校史志[C];2009年
4 秦宗红;;民办学校的制胜之道——论如何打造民办学校核心竞争力[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重庆卷)[C];2010年
5 田韩英;胡茂茂;;民办教育之我见[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湖北卷)[C];2010年
6 高群;;民办学校发展的自我瓶颈[A];中国民办教育家优秀论文集[C];2006年
7 薛宝库;;民办学校发展面临的机遇、挑战和对策[A];中国民办教育大典[C];2010年
8 李庆忠;;文化立校[A];贯彻“十七大”精神,,建设先进校园文化——广西首届校园文化建设论坛论文集[C];2007年
9 黄长荣;;用SIS经营学校文化 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A];中国管理科学文献[C];2008年
10 张素明;;加强校本教研促进学校发展[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三卷)[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北京教育学院 李雯;在“条件难题”下寻求改进[N];中国教育报;2007年
2 李忠民;加强学校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N];甘肃日报;2007年
3 陈剑;办学岂能“套模”[N];中国教育报;2007年
4 特级教师 金哲民;用校长文化引领学校文化[N];东方城乡报;2008年
5 南京市雨花台中学 穆耕森;文化,撬起一流名校的杠杆[N];新华日报;2007年
6 市实验学校校长 潘正亮;校长要做学校文化建设的传承者[N];丽水日报;2006年
7 安徽省马鞍山市亭头中学校长 尚定一;文化建构是学校发展的根本策略[N];中国教育报;2005年
8 刘宪恩;要成为做文化的校长[N];中国教师报;2004年
9 本版编辑 北京教育学院学校发展研究所所长 陈丽 浙江省绍兴县鲁迅中学校长 许吉安;学校文化重建缘何低效[N];中国教育报;2007年
10 赵复平;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校长应发挥引领培育作用[N];呼和浩特日报(汉);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全印;学校文化建设:组织文化的视角[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易丽;学校转型中的新文化生成[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3 唐丽芳;课程改革中的学校文化[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4 周宗伟;“高尚”与“卑贱”的距离[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5 金瑛;基于学校发展的教师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6 邵兴江;学校建筑研究:教育意蕴与文化价值[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7 史根林;名校论[D];苏州大学;2007年
8 徐书业;变革的趋向:转型期的学校文化生态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9 张娜;基础教育产权制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10 杨子秋;以校本课程领导促进学校改进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林海燕;文化视野中的有效学校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2 黄静文;“微笑行动”行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3 张菲菲;学校改进的新制度主义学派视角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4 陈海燕;学校制度文化建设的个案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9年
5 王奇;论学校品牌形象塑造[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6 钟丽芳;民族学校的学校文化透视[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7 马菁菁;学校组织变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8 黄宏伟;论企业子弟学校学校文化的重建[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9 宿大伟;新课程改革下学校文化的建设[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10 翟楠;隐藏在“标语”背后的世界[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9198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19198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