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的价值本然:指导学生“可能生活”的建构
本文选题:学校教育的价值 + 指导学生 ; 参考:《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年10期
【摘要】:学生"可能生活"作为需要教师指导的、学生行动能力可能实现的、现实世界所允许进入的、符合社会主流要求的、个体需要积极主动去筹划和创造的合情合理的生活,是可以、需要而且必须由学校教育来指导的。学校教育当以指导学生"可能生活"的建构为根本,建构一种基于现时生活又超越现时生活的更有价值和意义的美好生活。指导学生建构"可能生活",学校教育必须引导学生体悟生活的意义,形成健全的生活理想、生活信念和价值观;培育学生感受、创造"可能生活"的能力以及关心他人的意识。学校教育指向学生"可能生活"的建构,既是学校教育的价值本然所在,也是当代社会发展的要求。
[Abstract]:The student's "possible life" as a teacher's guidance, students' ability to act may be realized. The real world is allowed to enter, in line with the demand of the mainstream of society. The individual needs to actively and actively plan and create a reasonable life. It can, needs and must be guided by the school educa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life" is based on the construction of a better life which is based on the present life and beyond the present life. To guide the students to construct "possible life", the school education must guide the students to understand the meaning of life, form a sound life ideal, life beliefs and values; cultivate students' feelings and create "possible life". The school education points to the "possible life" of the students, which is not only the value of the school education, but also the requirement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ntemporary society.
【作者单位】: 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一般课题《教育学的专业改造与学科建设研究》(课题编号:BAA100013) 2012年度陕西省社科基金项目《教育理论在陕西中小学应用的效果和改进研究——基于教师个体实践知识生成的视角》(项目编号:12N04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分类号】:B03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龙宝新;;教育如何成就学生的幸福——兼论为了幸福的教育何以可能[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攀攀;;震后新生:羌区学校教育重建中的问题及思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4期
2 张雪;;杜威的认识论对“二元论”的“克服”[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3期
3 周颖;;交往实践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初探[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02期
4 孟庆瑜;;论分配关系的税法调整机制及其完善[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3年02期
5 王莉;推己及人与角色扮演——道德意识的个体发生机制[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6 伏爱华;;“庄周梦蝶”的美学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7 萧仕平;;鱼相造乎水,人相造乎道——庄子人际关系思想试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8 赵卫国;;海德格尔视野中现代性的时间根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9 李孟国;;海德格尔的“伦理”论题与存在之真理[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10 王颖斌;;海德格尔的“无”所隐含的多重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时进;刘晓华;王约;刘小玲;;基于以能力为导向的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的首次正式调查——2010上海卢市湾区公众科学素质调查分析[A];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公民科学素质建设论坛暨第十八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吴永远;;中小学校长职业幸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浙江省平阳县为个案[A];教育领导研究(第二辑)[C];2012年
3 崔立宏;;谈高校创新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A];创新沈阳文集(B)[C];2009年
4 崔立宏;;谈高校创新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A];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B卷)——第七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暨浑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论坛文集[C];2010年
5 张立华;;实践教学的理论基础及其现实选择[A];2010北京高教学会高职研究会学术年会“金商祺”杯优秀论文专辑[C];2010年
6 刘法虎;;美国两大高校分类研究的经验与借鉴[A];2009年首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7 段会冬;;从农村城镇化看农村教育的目标定位问题[A];2009年首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8 ;我读《民主主义与教育》[A];第二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9 朱军;;让纪录道说——当代中国新纪录运动的语言本体论观照[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10 苏建;陈凡;;论技术与法律关系形态的历史嬗变[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一强;知识社会价值的道德分析[D];苏州大学;2010年
2 向海英;学前教育课程创生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陈敏华;高中教学领导力模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郝进仕;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发展战略与战略管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5 刘义;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研究:概念、历史与实践[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6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7 龙秀雄;中国共产党干部思想政治教育时代性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孙峰;当代中国德育价值观的变革[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伦价值的重构[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张凤莲;马克思对西方政治思想传统的挑战[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贾丽颖;新课改背景下教师文化的重新理解与建构[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于海霞;主体间性视域下高校德育主体间矛盾的消解[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姜超;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情况的调查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吕云涛;学校教育中不当惩罚问题探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卢楠;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6 罗珍资;基于生态学的大学生自主管理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7 冯秋珍;教师课堂教学行为与教学智慧的相关性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8 曲盛男;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伦理思想探析[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9 任利娟;一位市级骨干教师专业成长的叙事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焉晶;中小学校长变革型领导行为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易凌云;论关涉人生幸福的教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年05期
2 郝文武;教育学的科学化和合理性——论近年来我国关于教育学研究方法的反思[J];教育研究;2002年10期
3 刘次林;;幸福教育论的100个观点(二)[J];校长阅刊;2006年10期
4 鲁洁;;培养有理想的人──世纪之交对德育的一点思考[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9年02期
5 李兰芬;倪黎;;财富、幸福与德性——读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J];哲学动态;2006年10期
6 罗敏;幸福三论[J];哲学研究;2001年02期
7 林剑;幸福论七题——兼与罗敏同志商榷[J];哲学研究;2002年04期
,本文编号:19199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19199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