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的难题:凯洛夫教学模式的遗留
本文选题:凯洛夫模式 + 课程改革 ; 参考:《全球教育展望》2013年06期
【摘要】:凯洛夫模式在我国基础教育中仍然活跃。凯洛夫教学模式能够满足基础教育阶段的"价值诉求";新的应试文化、技术发展和课程实施者知识的阻抗,加剧了教师对凯洛夫模式的实践认同;在对未来合格教师的培养上,多数师范院校未能肩负起培养高素质师范生的任务;课程实施文本的缺陷造成课程改革一开始就出现了偏差。不能盲目指责课程改革存在的种种问题,今后推进新课程的工作重心总体上依然是如何认真贯彻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等相关文件精神,而不是所谓"拨乱反正"。
[Abstract]:Kailov model is still active in the basic education of our country. The Kailov teaching model can satisfy the "value demand" of the basic education stage, the new examination-oriented culture, the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 and the impedance of the curriculum implementers' knowledge, which intensifies the teachers' recognition of the Kailov model, and the cultivation of qualified teachers in the future. Most normal colleges fail to take on the task of cultivating high quality normal students, and the defects of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text lead to the deviation of curriculum reform from the beginning. We should not blindly blame all kinds of problems existing in curriculum reform. In the future, the focus of the work on promoting the new curriculum is still how to implement the spirit of relevant documents such as the outline of basic Education Curriculum Reform in earnest, rather than the so-called "setting things right".
【作者单位】: 温州大学人文学院;上海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基金】:201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百年教科书整理与研究”(项目编号:10&ZD095)的研究成果之一
【分类号】:G42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张华;;论“第二代”应试教育及其超越[J];基础教育课程;2011年09期
2 钟启泉;有宝华;;发霉的奶酪——《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读后感[J];全球教育展望;2004年10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赵小雅;[N];中国教育报;2006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江峰;;客观与主观:当代课程哲学的两种知识观评析[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年04期
2 唐姣艳;唐永红;;思维方法在探究性阅读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解析[J];保山师专学报;2008年04期
3 郁娟;;体验课堂快乐 唤醒生命激情——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构建“快乐课堂”的研究[J];才智;2010年11期
4 张艳娟;;初中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研究[J];成才之路;2011年03期
5 文_g;;内隐学习理论视角下的诵读积累[J];成功(教育);2007年07期
6 黎文雯;;大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成功(教育);2010年11期
7 王萍;;语文教学原则审思[J];昌吉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8 山秀美;史立平;;生物课堂中反思性教学的实施[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8年02期
9 方蕊;;准确把握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性质及特征[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8年03期
10 龙卫红;;浅论体验式阅读教学的实施策略[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版);2010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冯锐;基于案例推理的经验学习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王平;课程改革中的文化适应问题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
3 史成明;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的早期路向[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任桂平;文化视野中的语文课程[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王澍;寻求恰当的知识论立场[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6 余文森;个体知识与公共知识[D];西南大学;2007年
7 王立国;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教师素质标准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8 罗小茗;上海普通高中“二期课改”研究[D];上海大学;2008年
9 宁彦锋;教育变革中的教科书建构[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10 王慧君;中学教师物理教学科研发展特点及影响因素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峻岭;语文阅读教学中思维能力培养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2 贾学艳;对现代文阅读教学中过度阐释的思考[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林莉;苏南地区现行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材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蒋惠敏;基于学习风格的小学语文阅读策略教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陈林福;如何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尹长俊;语文综合性学习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郑瑞娟;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个性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8 刘菊;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张慧;语文教材七—九年级课后练习比较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10 侯银阁;《论语》感召下的初中生自我教育[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策三;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再评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法的讨论[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年03期
2 钟启泉;概念重建与我国课程创新——与《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作者商榷[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年01期
3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J];高等农业教育;1999年07期
4 王策三;;“新课程理念”“概念重建运动”与学习凯洛夫教育学[J];课程.教材.教法;2008年07期
5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J];天津教育;2001年Z1期
6 钟启泉;有宝华;;发霉的奶酪——《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读后感[J];全球教育展望;2004年10期
7 钟启泉;;课程人的社会责任何在[J];全球教育展望;2006年09期
8 钟启泉;;凯洛夫教育学批判——兼评“凯洛夫教育学情结”[J];全球教育展望;2009年01期
9 张华;;走向“倾听”教育学[J];全球教育展望;2010年10期
10 王策三;;关于课程改革“方向”的争议[J];教育学报;2006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严苏凤;;课程改革中传统与创新的思索[J];价值工程;2011年32期
2 李定仁;肖正德;;20世纪西方师生关系观:回溯、反思与重构[J];外国教育研究;2006年11期
3 严仲连;;如何理解课程事件及其对课程改革的意义——从微观层面反思课程改革[J];课程.教材.教法;2009年05期
4 葛春;吴永军;;官方知识的政治——论阿普尔的课程改革观[J];上海教育科研;2006年08期
5 孙钰柱;;当前课程改革背景下课堂教学的问题与反思[J];课程.教材.教法;2006年10期
6 孙兴华;;反思:拒绝改变——对新课改一线教师消极反应现象的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校长);2007年02期
7 皋兰县什川中学文科教研组;;立足校本 以研促教[J];教育革新;2007年07期
8 赵玉生;;关于美国多元文化教育的反思[J];现代企业教育;2006年19期
9 马勇军;骆红山;;对探究教学几个问题的反思[J];教育探索;2007年01期
10 郝敬云;;科学教育哲学对科学教育的重要意义[J];时代人物;2008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云鹏;;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教育改革的实践探讨[A];全国高师会数学教育研究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2 蔡其勇;;中英国家课程标准比较研究[A];第五届全国科学教育专业与学科建设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胡邓;王艳;;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困境与思考[A];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论文集[C];2009年
4 李福春;;外国教育史学科在中国的演进与整体性反思[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教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C];2009年
5 仲剑峰;;试论常熟地区有效推进课程改革的策略[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综合二专辑)[C];2006年
6 楼伟平;楼凌林;;小学生心理障碍个案分析及治疗教育的实践研究[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7 吴庆麟;;顾后瞻前话未来:百年变革的教育心理学给我们提供哪些启示[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8 杨坤;王伟伟;;将责任感“培植”学生心田——探索德育创新模式的研究[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山东卷)[C];2010年
9 尹筱莉;;科学教育研究方法论及其反思[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17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10 宁虹;;从跑道到跑的过程——课程改革新理念与教师专业化[A];第三届中国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论坛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比较教育中心研究员 程方平 ;课改,透射教育理念[N];中国教育报;2002年
2 城区教育局教研室主任、长子门小学校长 李全昌;关于课程改革的十点思考[N];长治日报;2005年
3 李植 李燕;课程改革中 重建教研文化[N];中国教育报;2003年
4 宋晓梦;一位教师眼中的课程改革[N];光明日报;2004年
5 王学东;课程改革中的校本课程开发[N];呼和浩特日报(汉);2004年
6 本报记者 清泉;开发区课程改革初见效[N];海峡时报;2003年
7 本报记者 蒋建华;全球课程改革走向何方[N];中国教育报;2004年
8 吴晓桐;课程改革,应重视教学行为的研究[N];中国教育报;2004年
9 安徽省怀宁县秀山中学副校长 程仲;教研组长,,领起你的教研来[N];中国教育报;2005年
10 海南国科园实验学校校长 朱震东 武汉市育才小学副校长 张念强 武汉市第十一中学校长 关明福 武汉市实验学校校长 苏先照;课程改革之我见[N];中国教育资讯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姜新生;批判与建构:学校课程文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2 何珊云;民间公益组织与课程改革治理机制创新[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3 姚志敏;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课程执行力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4 王红岩;课程改革推进中的学校组织变革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5 唐丽芳;课程改革中的学校文化[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6 王献玲;中国民办教师始末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7 刘黔敏;德育学科课程:从理念到运行[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8 王澍;寻求恰当的知识论立场[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张树德;当代课程改革成功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10 吴华;课程权力:从冲突走向制衡[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吕杰昕;课程场域中的权力关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黄瑞花;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学分布式教师评价的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3 何珊云;课程改革背景中的教师专业认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4 刘迎春;教育习俗视野下对课程改革的反思[D];浙江师范大学;2004年
5 霍振响;农村远程教育背景中的教师培训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6 郭胜兰;论校本培训中教师自主发展模式的建构[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7 阳红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我国课程改革[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8 黄国宝;试论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9 黄小文;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08年
10 曾东平;西方政治合法性理论对我国课程改革的借鉴[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94834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19483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