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远程教育论文 >

幼儿父母的原生家庭对其协同教养的影响:人际间变量及性别一致性的调节作用

发布时间:2018-05-28 23:07

  本文选题:协同教养 + 原生家庭 ; 参考:《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6期


【摘要】:分别对拥有3-6岁儿童的210名父亲和203名母亲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回归分析探讨了幼儿父母原生家庭的协同教养对其新生家庭协同教养的影响,以及婚姻满意度、亲友关系等人际间变量和性别一致性在其中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父亲和母亲的原生家庭协同教养状况都能够正向预测其在新生家庭中的协同教养行为,协同教养存在代际传递的现象。其中,亲友关系、婚姻满意度、性别一致性在原生家庭对父亲协同教养的影响中不存在调节作用,而在原生家庭对母亲协同教养的作用中具有调节效应。在亲友关系和谐、婚姻满意度高的母亲群体中,原生家庭的协同教养与其协同教养间存在着更强的正向关系;与有女孩的母亲相比,有男孩的母亲在原生家庭的协同教养与其协同教养间存在着更强的正向关系。
[Abstract]:A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conducted among 210 fathers and 203 mothers of children aged 3-6 years. The effects of cooperative upbringing of parents on cooperative upbringing of newborn families and marital satisfaction were investigated by regression analysis. The role of interpersonal variables and gender consistency in the regul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latives and friend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both father and mother could positively predict their cooperative upbringing behavior in the newborn family, and the cooperative upbringing existed inter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Among them,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latives and friends, the degree of marital satisfaction and the gender consistency had no regulative effect in the influence of the original family on the father's co-upbringing, but had the regulating effect in the original family's function on the mother's co-upbringing. Among the mothers with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and high marital satisfaction, there was a stronger posi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operative upbringing of the original family and their cooperative upbringing, compared with the mothers with girls. There is a stronger posi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upbringing and co-upbringing of mothers with boys.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父亲参与儿童教养行为的基本特点及影响因素研究”(08JAXLX001)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我国家庭、婚姻、亲子关系问题的综合筛查评估与干预示范研究”(2009BAI77B05)
【分类号】:B844.1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李想;郑涌;孟现鑫;李鹏;李红;;成人对婴儿哭声的反应及其脑机制[J];心理科学进展;2013年10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方荟;父母体罚的代际传递:学前儿童气质的调节作用[D];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娄振山,廖贻农;影响飞行员婚姻满意度的心理家庭社会因素探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年03期

2 梁亮;吴明证;;婚姻关系中的情绪表达和情绪表达冲突[J];应用心理学;2009年04期

3 许淑莲;蒋龙;吴志平;;婚姻满意度调查表的试编及其在老年人中的试用[J];应用心理学;1992年03期

4 杨阿丽;方晓义;;婚姻冲突、应对策略及其与婚姻满意度的关系[J];心理学探新;2009年01期

5 邢颖;李宁宁;唐耀辉;梁宝勇;;已婚成人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与婚姻满意度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年05期

6 袁晓娇;蔡蓉;方晓义;;中国夫妻的完美主义及其与婚姻满意度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年06期

7 张敏强;王海燕;牛端;;五类成年女犯的人格特质及相关因素比较[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年09期

8 陈燕蕾;;不同依恋类型者对伴侣行为的归因[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8年03期

9 洪芳;侯公林;郑燕;;基于心理控制源视角的女公务员婚姻质量研究[J];应用心理学;2010年01期

10 陈薅;陈伟春;於军兰;熊鹰;刘佳;韩钱芝;石云琼;李文霞;陈熙春;石红英;王群;严卫;;黄石地区老年人幸福度调查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陈晓敏;王大华;李春花;;老年人重要他人特点及相关因素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李问;郑莉君;;对人格特质与婚姻满意度关系研究的思考[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8年全国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3 张敏强;刘晓瑜;王海燕;牛端;;五类成年女犯在人格特质及相关因素的比较研究[A];全国教育与心理统计测量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尹霞云;儿童与父亲的关系:影响因素及儿童的心理适应[D];中南大学;2012年

2 邢晓沛;父母体罚的变化趋势、影响因素及与儿童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许岩;城市父亲参与儿童教养的影响因素[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洪凤;中年人生活满意度问卷的编制及应用[D];安徽师范大学;2012年

3 梁丽娟;高幸福感女性教师婚姻历程的心理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2年

4 丁娟;癫痫患者的婚姻质量与心理应激[D];山东大学;2013年

5 马瑞;已婚人士婚恋依恋、应对方式与婚姻质量的相关研究[D];河南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94854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194854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4e6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