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远程教育论文 >

我国课程改革决策的特点、问题及其改进

发布时间:2018-08-03 16:25
【摘要】:与我国历次课程改革相比,此次课程改革的决策以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的决策立足点,专业引领、行政推动的决策结构,集体审议、对话协商的决策机制,"摸着石头过河"的渐进决策方式为特点。目前的课程改革决策中,尚存在共识制度实质性缺乏与民主决策机制空心化、决策执行乏力与"改革疲惫"、质量检测评估制度缺位与决策效能发挥欠佳等问题。课程改革决策的改进,需要坚持"底线共识"和"顶层设计"有效结合,建立可持续性发展的课程改革决策机制,规范权力运作机制、明确职责分工,强化教育专业品质、巩固教育专业立场等。
[Abstract]:Compared with the previous curriculum reforms in China, the decision-making of this curriculum reform is based on the decision-making foothold of concern for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s, the decision-making structure of professional guidance and administrative promotion, and collective deliberation. The decision-making mechanism of dialogue and negotiation is characterized by gradual decision-making. At present,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in the decision-making of curriculum reform, such as the substantial lack of consensus system and the emptiness of democratic decision-making mechanism, the weakness of decision-making execution and "reform fatigue", the absence of quality inspection and evaluation system and the poor performance of decision-making. To improve the decision-making of curriculum reform, it is necessary to combine the "bottom line consensus" and "top-level design" effectively, establish a sustainable curriculum reform decision-making mechanism, standardize the power operation mechanism, clarify the division of duties and responsibilities, and strengthen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specialty. Consolidate the professional position of education, etc.
【作者单位】: 西南大学教育学部;
【基金】:重庆市“两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资助项目的部分研究成果
【分类号】:G42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屠莉娅;;课程改革与政策生态之关联——基于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分析[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1年03期

2 肖北庚;;论协商民主在行政决策机制中的引入[J];时代法学;2009年05期

3 刘生全;;课程改革的合理性取向分析[J];教育研究;2008年04期

4 徐继存;;思想不是现实的力量[J];当代教育科学;2006年16期

5 崔允o7;;试论建立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体系的价值[J];教育发展研究;2006年05期

6 宣勇;;大学必须有怎样的办学自主权[J];教育发展研究;2010年07期

7 屠莉娅;;从形式规范走向实质规范:我国课程政策审议的经验及其反思[J];教育发展研究;2010年18期

8 徐湘林;“摸着石头过河”与中国渐进政治改革的政策选择[J];天津社会科学;2002年03期

9 周光辉;;当代中国决策体制的形成与变革[J];中国社会科学;2011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肖述剑;;浅谈思想政治教育沟通[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6年08期

2 杜卿;;行政程序法中参与原则的制度设计——基于协商民主的视角[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3 葛茂林;许慧英;;关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方法的几点思考[J];沧桑;2007年05期

4 魏明超;;解放思想的哲学探讨及其思路[J];重庆社会科学;2008年09期

5 王玉国;;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教育学分析[J];长沙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3期

6 刘钊;万松钱;黄战凤;;论公共管理实践中的“试点”方法[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7 刘光斌;;理性、行为与社会——论哈贝马斯现代性分析的三个向度[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8 吴仁英;;论帮助行为在合作学习中的作用[J];当代教育论坛(下半月刊);2009年04期

9 金婕;;择校的教育公平与教育效率[J];大众文艺(理论);2009年04期

10 何增科;;渐进式政治体制改革与民主的政治转型[J];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报告;2004年0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魏红英;;突破与超越:深圳市社会组织管理体制变迁逻辑分析[A];地方政府发展研究(第七辑2011)[C];2012年

2 魏红英;;突破与超越:深圳市社会组织管理体制变迁逻辑分析[A];2011广东社会科学学术年会——地方政府职能与社会公共管理论文集[C];2011年

3 邹剑峰;;1978年以来中国的渐进改革:过程、理论和展望[A];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钱玉英;制度建设与中国地方政府决策机制优化[D];苏州大学;2010年

2 李利平;中国公务员规模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雷冬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预期目标的偏离与调控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4 申宣成;表现性评价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应用[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陶格斯;文化差异与民族学生学业质量[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6 金毅;当代中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耿国阶;中国治理变革的模式研究[D];东北大学;2009年

8 陈新;困境与突破:改革开放进程中的政治合法性建设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9 王玲;救灾政治:合法性经营视角下的现代国家与乡村社会[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10 肖兴安;中国高校人事制度变迁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贾建旺;行政决策中公民参与机制之完善[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2 黄瞳山;基于大学组织特性的现代大学教师管理制度取向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3 张伟峰;基于标准的学业质量管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金殿伟;新时期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发展轨迹研究[D];山东轻工业学院;2011年

5 钟为福;司法鉴定行业管理制度之完善[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6 金钊;超越现代法的合理性危机[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7 史锴;论行政法律规避及其防范[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8 刘一非;论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理论[D];辽宁大学;2011年

9 张祥伟;论哈贝马斯法律观的形成[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10 秦冰;沟通对大学生幸福能力的影响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钟启泉;寻求课程范式的转型——中国大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展与问题[J];比较教育研究;2003年01期

2 周丽华;德国基础教育的改革理念与行动策略——解读德国教育论坛“十二条教改建议”[J];比较教育研究;2003年12期

3 钟启泉;;中国课程改革:挑战与反思[J];比较教育研究;2005年12期

4 鲍威;;法人化改革后日本国立大学财政管理体系的重构——从“行政隶属型”向“契约型”的转化[J];比较教育研究;2007年09期

5 曹志;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草案)》的说明——1996年3月12日在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J];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1996年03期

6 高本娟;;论传统政治文化与当前政治改革[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年10期

7 刘道玉;中国怎样建成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学[J];高等教育研究;2003年02期

8 曹淑江;高等学校的软预算约束与财务自主权[J];高等教育研究;2005年10期

9 张振助;高等教育财政改革综述——来自高等教育改革国际论坛的观点[J];吉林教育科学;2001年03期

10 邵泽斌;张乐天;;教育政策:一个结构主义的分析视角[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年1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秀珍;新课程改革与教育硕士课程的设置[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2 柯政;;课程政策的执行与设计[J];教育发展研究;2005年19期

3 刘兆栋;;新课程改革对人文精神的关注[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2期

4 黄宇星;;教师职业专业化及其发展对策探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5 赵清福;;新课程改革环境下教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6 ;农村课改怎样“改”[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2006年05期

7 王策三;;关于课程改革“方向”的争议[J];教育学报;2006年02期

8 本刊编辑部;;2007年栏目回顾[J];教育科学论坛;2007年12期

9 王海生;张迎春;;山西省“新师专”教育类课程的改革探讨[J];沧桑;2008年02期

10 宁彦锋;;课程改革成本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8年2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云鹏;;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教育改革的实践探讨[A];全国高师会数学教育研究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2 蔡其勇;;中英国家课程标准比较研究[A];第五届全国科学教育专业与学科建设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仲剑峰;;试论常熟地区有效推进课程改革的策略[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综合二专辑)[C];2006年

4 任瑞明;;关注学生“责任意识”培养[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综合一专辑)[C];2006年

5 宁虹;;从跑道到跑的过程——课程改革新理念与教师专业化[A];第三届中国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论坛论文集[C];2004年

6 王立伟;;防止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校本课程改革中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全国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7 苏泽芳;;新课程背景下现代教育手段探索[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五卷)[C];2005年

8 李光强;;学校如何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一)[C];2009年

9 阳素娥;;创新型实验教师从这里起步[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三卷)[C];2005年

10 ;深化教育改革 建设教师队伍[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一)[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城区教育局教研室主任、长子门小学校长 李全昌;关于课程改革的十点思考[N];长治日报;2005年

2 宋晓梦;一位教师眼中的课程改革[N];光明日报;2004年

3 王学东;课程改革中的校本课程开发[N];呼和浩特日报(汉);2004年

4 本报记者 清泉;开发区课程改革初见效[N];海峡时报;2003年

5 李植 李燕;课程改革中 重建教研文化[N];中国教育报;2003年

6 吴晓桐;课程改革,,应重视教学行为的研究[N];中国教育报;2004年

7 安徽省怀宁县秀山中学副校长 程仲;教研组长,领起你的教研来[N];中国教育报;2005年

8 海南国科园实验学校校长 朱震东 武汉市育才小学副校长 张念强 武汉市第十一中学校长 关明福 武汉市实验学校校长 苏先照;课程改革之我见[N];中国教育资讯报;2002年

9 记者 李菊文;课程改革工作在我市全面推进[N];铜川日报;2007年

10 王淦生 冯晓红;课程改革:应是一道“AA制”的大餐[N];中国教师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珊云;民间公益组织与课程改革治理机制创新[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2 王红岩;课程改革推进中的学校组织变革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3 姚志敏;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课程执行力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4 唐丽芳;课程改革中的学校文化[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5 刘黔敏;德育学科课程:从理念到运行[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6 吴华;课程权力:从冲突走向制衡[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7 赵炳辉;新课改视域下教师课程意识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8 张树德;当代课程改革成功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张新海;新课程实施中的教师阻抗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8年

10 王平;课程改革中的文化适应问题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吕杰昕;课程场域中的权力关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黄瑞花;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学分布式教师评价的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3 何珊云;课程改革背景中的教师专业认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4 刘迎春;教育习俗视野下对课程改革的反思[D];浙江师范大学;2004年

5 霍振响;农村远程教育背景中的教师培训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6 郭胜兰;论校本培训中教师自主发展模式的建构[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7 黄小文;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08年

8 黄国宝;试论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9 阳红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我国课程改革[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10 曾东平;西方政治合法性理论对我国课程改革的借鉴[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16231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216231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19a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