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远程教育论文 >

农民市民化背景下的新市民教育

发布时间:2018-08-24 11:33
【摘要】:农民市民化背景下的新市民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本文在分析了农民市民化、新市民、新市民教育及其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新市民教育的方法要注重整合新市民教育资源,并以社区教育为突破口,以帮助新市民转换社会角色为切入点,通过心理咨询等形式开展心理健康辅助教育,通过引导新旧市民互动开展社会互动教育。
[Abstract]:It is a long-term and arduous systematic project to educate the new citizen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farmers' citizenship.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farmer's citizen education, new citizen education and its existing problem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at the method of new citizen education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integration of new citizen education resources, and take community education as the breakthrough. In order to help new citizens to change their social roles,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is carried out through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and social interactive education is carried out by guiding new and old citizens to interact with each other.
【作者单位】: 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
【分类号】:G52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文军;农民市民化:从农民到市民的角色转型[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2 翟庆萱;;如何让新市民融入城市[J];科学决策;2008年02期

3 刘传江;当代中国农民发展及其面临的问题(二) 农民工生存状态的边缘化与市民化[J];人口与计划生育;2004年1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汪萍;;中国失地农民问题研究:主题转换与未来走向[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2 王进;侯远志;;农民市民化问题研究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2期

3 吴爽;秦启文;;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身份认同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3期

4 秦启文;吴爽;;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社会排斥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4期

5 何学松;;农民非农化就业与市民化转变的障碍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31期

6 郭立场;;新生代农民工边缘化研究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9期

7 曾国平;许亚楠;;农民市民化视阈下农民素质教育的现实意义与途径[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7期

8 宋雅松;;半城市化背景下农民工市民化的社会保障问题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9期

9 陈世伟;陈金圣;;城乡融合中的农民市民化:困境与出路[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10 江静;胡顺强;苗伟东;;北京近郊失地农民市民化现状研究——以来广营村为例[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李斌;;农民市民化与电大教育空间[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综合一专辑)[C];2006年

2 李兴华;;我国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的研究进展[A];湖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6年

3 文军;;有意图行为与未预期后果:城市化建设及其对居民生活结构的影响[A];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第二届(2004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文集 (下)[C];2004年

4 刘传江;;第二代农民工及其市民化研究[A];2006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6学术年会经济发展与人文关怀专辑[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秦伟平;新生代农民工工作嵌入:双重身份的作用机制[D];南京大学;2010年

2 周丽萍;中国人口城市化质量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3 孙波;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背景下的农民市民化问题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4 戴为;城市化背景下中国农民流动行为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5 申慧淑;城市朝鲜族语言适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6 唐梅;城市化进程中转制民族社区建设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7 贾楠;农民工与当代中国现代性建构[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8 何军;城乡统筹背景下的劳动力转移与城市融入问题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9 庄西真;学校行为的社会逻辑[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10 王海燕;我国农民非农化发展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翼;城市新移民社会适应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邱平;城市化进程中的“新市民”教育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李璐伊;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条件和意愿分析[D];浙江大学;2011年

4 杨海燕;转型时期东南沿海失地农民市民化问题探析[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5 贺凤娟;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6 杨倩;新生代农民工城市社会适应性研究[D];武汉工业学院;2010年

7 曹宗一;困境与出路: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张冠;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9 孙冰;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民市民化问题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侯伟;我国农村社区治理问题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陈映芳;征地农民的市民化——上海市的调查[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2 张忠法 ,沈和 ,黄华波;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民市民化进程政策建议[J];经济研究参考;2003年05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程建平;[N];江西日报;200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卢绳安;试论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途径与方法[J];航海教育研究;1998年02期

2 杨晓惠,刘和忠;孔子德育方针、方法新探[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3期

3 项亮;教育中的关爱与惩罚[J];甘肃教育;2000年06期

4 张天鹏;多媒体课件制作系统硬件软件的配置方法[J];延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4期

5 李焕英,刘秀台,李铁旺,郝小平;关于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1年02期

6 张文良,董学茹;浅议教学的课堂提问[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1年04期

7 韦鸿鹏,谭璐;浅谈思想工作中说服他人的原则与方法[J];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3期

8 赵国玖;谈学生管理策略的转变[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9 常春梅;浅析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基本思路[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10 高维琴;如何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J];甘肃教育;2003年S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王联荣;;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民办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新时期学校总务处思想政治工作之管见[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湖北卷)[C];2010年

2 刘军;莫志斌;;傅葆琛乡村教育思想初探[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3 魏正书;李立冰;;历史的本真言说——基于“日本侵华殖民地教育口述历史研究”[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教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C];2009年

4 尚艳波;;以系统原理为指导 提升班级建设成效[A];科学发展与农村教育——云南省农业教育研究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5 武汉市新洲区第三中学课题组;陈毓成;陈菊华;刘汝明;李文畴;万清华;刘林华;;农村高中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与策略研究研究报告[A];“改革开放与心理学”学术研讨会——湖北省暨武汉心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赵士启;;教师是培植人的工程师——徐特立对教师职业的科学定位浅析[A];纪念徐特立诞辰13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肖汉仕;;大学生心理自助与互助机制的建构[A];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进展——全国第十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贾勇宏 武汉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改变务工方式:解决留守儿童教育的权宜之计[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李纯;多元文化视域中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2 高书国;教育战略规划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谭焱良;立足人的全面发展的德育方法模式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5年

2 孙俊才;知情交融及其德育理论探讨[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3 宫黎明;校本课程评价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5年

4 郑红莺;美国学校德育途径方法借鉴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5年

5 侯志宏;学习型学校建设策略与方法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6 王彬;论高职新生心理健康教育[D];武汉大学;2005年

7 邢贵红;新时期榜样教育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09年

8 陈红;从“新苏格拉底法”到“新柏拉图法”[D];武汉大学;2005年

9 李洋;浅析中美两国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方法的异同[D];东北财经大学;2007年

10 王文林;农村城镇化与学校教育服务功能的拓展[D];苏州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20069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220069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f3c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