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远程教育论文 >

陶行知教育思想与后现代主义:关联与差异

发布时间:2018-10-17 19:29
【摘要】: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哲学与文化思潮,对以往的教育理论进行了一定程度的颠覆和解构,但却没有建构起相对系统的教育理论。陶行知教育思想虽然诞生于后现代之前,但包含着一些后现代主义思想因素,避免了后现代主义思想的某些局限与不足。因此,在当下语境分析陶行知教育思想与后现代主义的部分契合与背离,对于我们进一步思考教育问题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Abstract]:As a philosophical and cultural trend of thought, postmodernism has subverted and deconstructed the previous educational theories to a certain extent, but has not constructed a relatively systematic educational theory. Although Tao Xingzhi's educational thought was born before postmodernism, it contains some factors of postmodernism thought and avoids some limitations and deficiencies of postmodernism thought. Therefore, analyzing part of the agreement and deviation between Tao Xingzhi's educational thought and postmodernism in the present context has certain reference significance for us to further think about the problem of education.
【作者单位】: 南京晓庄学院;
【基金】: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2010SJD880044] 南京市十二五规划课题[LQ/2011/002] 南京晓庄学院社会科学重点学科项目[2234089]
【分类号】:G40-0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杨翠娥;;论教育的哲学基础[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1年05期

2 徐超富;;思想绝对自由吗?[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2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旭;探析杰姆逊后现代美学理论[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6期

2 张旭平;建构与解构:主体在现代、后现代哲学中的命运[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3 马杏苗;对现代社会合理精神基础的思考[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4 陶徽希;;福柯“话语”概念之解码[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5 阮玉慧;;论译者的主体性[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6 陈丽;;偶尔露峥嵘——权力话语理论与胡适译《最后一课》[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7 方敏;;现代性的历史进程、内涵和实质[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8 胡荣;;极权主义下的诗意与苦难——论君特·格拉斯小说的历史反思主题[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9期

9 杨春芳;福柯话语理论的文化解读[J];安康师专学报;2005年04期

10 王颖;姜鑫;;当代中国的汉语话语权问题[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肖绍明;;教育学的话语分析转向[A];教育领导研究(第二辑)[C];2012年

2 徐雅芬;;西方生态伦理学研究的回溯与展望[A];中国伦理学三十年——中国伦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3 张茜茜;;沉默的天使——论大众媒体中医务人员话语权的缺失[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4 李世雁;翟波;;建设生态伦理浅论——科技伦理的自然与社会走向[A];“科技高速发展对伦理道德底线的冲击及其化解”主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盛国荣;;论技术的社会活动过程性[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6 李世雁;;现代生态学的后现代性[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7 刘益宇;;两种信仰系统的“和而不同”——科学与宗教交融何以可能[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博士卷)[C];2008年

8 吴安春;;西方“德性论”哲学视野中的创造观及其教育价值——兼论西方“德性论”哲学从传统到现代的嬗变[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9 计彤;;人居聚落后城市化走向的生态哲学探析[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20分会场-生态文明视域中的城市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10 周艳;;社会文化中的编辑话语[A];中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研究会第14次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翟艳芳;全球教育的理念与实践[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傅美蓉;从反再现到承认的政治[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伦价值的重构[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郭星;二十世纪英国奇幻小说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廖述务;身体:美学的与实践的[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伍先成;民族文化保持的影像到场[D];云南大学;2010年

8 张军府;现代中国知识分子题材小说叙事伦理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任相梅;张炜小说创作论[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段鹏;开放的艺术及其教育[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树军;50至70年代合作化小说情爱叙事分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潘双华;基于两型社会的科技创新价值取向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3 张菲菲;技术现代性困境与出路[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4 黄苗;权力话语视域下的译者主体性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5 周立春;虚拟世界的意见集合[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曹燕宁;新媒体环境对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策略[D];苏州大学;2010年

7 张雁平;网络文化对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的正面影响及其实践探究[D];苏州大学;2010年

8 吴福妹;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的批判及其启示[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9 林健生;大学场域中师生话语权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10 单云婷;多丽丝·莱辛创作中的生态意识探析[D];江南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岳伟,王坤庆;人:哲学与教育学的契合点——关于教育学为什么需要哲学的思考[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5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桂生;;徐特立对陶行知及其教育思想的评价[J];教育评论;1990年05期

2 欧阳文珍;;陶行知与杜威教育思想比较[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1991年03期

3 沈子华;;在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大会上的讲话[J];中国陶行知研究基金会会讯;2000年01期

4 ;《陶行知教育思想现代价值研究》审稿会在京举行[J];中国陶行知研究基金会会讯;2000年04期

5 大朋;;陶行知和新安旅行团[J];中国陶行知研究基金会会讯;2001年01期

6 ;“陶行知教育思想现代价值研究”成果鉴定意见[J];中国陶行知研究基金会会讯;2001年04期

7 陈汉才;;陶学与社会主义教育学息息相通剖析[J];爱满天下;2003年04期

8 胡国枢;;陶行知——校长的典范、卓越的实干教育家[J];生活教育;2006年06期

9 梅汝莉;;珍惜历史的启示——写在《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重印之时[J];生活教育;2006年07期

10 金林祥;;努力建设好陶行知教育思想实验学校[J];生活教育;2008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阎有生;;陶行知教育思想与我国现代教育[A];山西省陶行知研究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年会会刊[C];1987年

2 戴自俺;;我们今天还迫切需要陶行知——浅谈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A];太原市陶行知研究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88年

3 黄仁贤;;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墨学渊源[A];纪念福建省陶行知研究会成立20周年——陶研优秀论文集[C];2004年

4 熊菲;;陶行知教育思想——创造教育的指南[A];纪念福建省陶行知研究会成立20周年——陶研优秀论文集[C];2004年

5 李清华;;试论陶行知的人格魅力及现实意义[A];纪念福建省陶行知研究会成立20周年——陶研优秀论文集[C];2004年

6 童富勇;;陶行知研究综述(1927—1991)[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7 郭小万;;读后感[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广东卷)[C];2010年

8 石生;;论陶行知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A];山西省陶行知研究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87年

9 解玉田;;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 加快和深化教育改革——在太原市陶行知研究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年会上的讲话[A];太原市陶行知研究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88年

10 赵立法;;党的教育方针与陶行知教育思想[A];山西省陶行知研究会首届第三、四次学术年会论文选集[C];199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杨海滨;汲取陶行知教育思想[N];福建日报;2001年

2 ;重庆:沿着陶行知教育思想的足迹[N];中国民族报;2004年

3 ;课程与后现代主义[N];中国教育报;2003年

4 西南师范大学教科院:靳玉乐 艾兴;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是什么[N];中国教育报;2005年

5 陈荟 孙振东;教育首先是本土化的[N];中国教育报;2007年

6 张强;踪迹学[N];美术报;2006年

7 李  茂 编译 凯文·唐纳利 李 茂;澳大利亚:家长掀起回归基础运动[N];中国教师报;2005年

8 张鹤熊;学生自治[N];温州日报;2005年

9 孙振东;歧义颇多的"教学回归生活世界"[N];中国教育报;2006年

10 任晓吟 杨云慧;云南(石林)育才教育集团实现跨越式发展[N];中国教育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锋;狄尔泰教育学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周险峰;教育文本理解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申卫革;后现代知识型观照下教育学知识的实践转向[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4 王春光;反思型教师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5 杨进;论美好生活与学校教育[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6 欧群慧;云南省黎明市孟波镇中学多元文化教师民族志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7 李克建;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与教育研究:方法论的视角[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8 邱琳;英国学校价值教育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9 樊亚峤;儒家课程思想的后现代转向[D];西南大学;2011年

10 牛文明;学科和课程的分化与综合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静;教师语言性别差异之初探[D];浙江师范大学;2005年

2 李军;基于后现代语境的师生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潘新民;我国“新课改理念”的后现代主义倾向评析[D];西南大学;2007年

4 刘澜涛;试论保罗·弗莱雷“对话式教学”思想的后现代主义特征[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5 谢志斌;论尊重缺失的表现、原因及对策[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6 樊亚峤;儒家课程观及其现代教育价值[D];西南大学;2008年

7 陈卓;后现代主义对当今学校道德教育中“交往”问题的解读[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8 马炳光;中美中学师生关系差异比较[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9 白冰;后现代视野下教师观的重读[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10 侯丽羽;当前德育:走现代思想与后现代思想的融合之路[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27772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227772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a8a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