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学研究情境性、介入性与机会性——基于科学实践哲学的解读
[Abstract]:The "legitimacy" of teacher teaching research can be understood from three aspects: situational / local (situational constitution / regional), interposition (subject's involvement in the world), opportunism (grasp of opportunity). This is consistent with the concept of the preeminent role and fundamental position of practice in scientific research advocated by the philosophy of scientific practice. Practical philosophy of science advocates that practice is the foundation of science. Science comes from and depends on practice situation. Only by putting science in the field of practice can science be deeply understood and properly understood. This perspective provides an epistemological and methodological basis for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eachers' teaching and research behavior.
【作者单位】: 成都师范学院外语系;
【分类号】:G42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赵昌木;教师成长:角色扮演与社会化[J];课程.教材.教法;2004年04期
2 葛孝亿;;农村教师专业发展范式转换——“地方性知识”的视角[J];中国教育学刊;2012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伏爱华;;“庄周梦蝶”的美学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2 萧仕平;;鱼相造乎水,人相造乎道——庄子人际关系思想试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3 赵卫国;;海德格尔视野中现代性的时间根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4 李孟国;;海德格尔的“伦理”论题与存在之真理[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5 王颖斌;;海德格尔的“无”所隐含的多重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6 邓晓臻;;海德格尔的“此在”范畴——基于马克思文本的比较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7 黄瑜;;黑格尔与海德格尔死亡观比较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8 刘在泉;;对存在者之存在的响应——论海德格尔诺曼底演讲[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9 朱刚;;海德格尔对黑格尔“精神与时间”之关系的解构[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10 钱雯;中西小说时空观比较[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时进;刘晓华;王约;刘小玲;;基于以能力为导向的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的首次正式调查——2010上海卢市湾区公众科学素质调查分析[A];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公民科学素质建设论坛暨第十八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朱军;;让纪录道说——当代中国新纪录运动的语言本体论观照[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3 苏建;陈凡;;论技术与法律关系形态的历史嬗变[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4 孙斌;张艳芬;;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帝国主义——从詹明信文化理论出发的一个考察[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7)[C];2009年
5 陈立新;;马克思“改变世界”的存在论寓意[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下)[C];2005年
6 周丽昀;;博客生存与人的主体性[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青年学者文集)[C];2007年
7 张红岭;;《共产党宣言》与现代欧洲虚无主义[A];浙江省社会学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韩德民;;个性意识、想象力与同情心——有关美育属性的功能性界定[A];“和谐社会中的美学与高校美学教育”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杨春时;;中西主体间性美学的互补:审美同情说与审美理解说[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赵卫国;;人道主义的悲剧与悲剧性的人道主义——理解海德格尔纳粹事件的悲剧境域[A];“西方政治哲学”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一强;知识社会价值的道德分析[D];苏州大学;2010年
2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张凤莲;马克思对西方政治思想传统的挑战[D];南开大学;2010年
4 张爱珍;模糊语义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孙余余;人的虚拟生存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张军府;现代中国知识分子题材小说叙事伦理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任相梅;张炜小说创作论[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段鹏;开放的艺术及其教育[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9 贺庆国;在历史和历史性之间[D];吉林大学;2011年
10 蒋志红;马克思的正义观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阳功庆;论特雷·伊格尔顿的文化批评观[D];湘潭大学;2010年
2 周珍;利科的解释学符号美学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黄涓;师范院校公共英语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汪光宏;基于“生命需要”的高中古诗词教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伍振;突发性灾难事件下的科学传播机制探讨[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6 陈章;“Being”、“Ontology”、“Metaphysics”的内涵及关系[D];淮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韩月莉;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8 于溟;詹姆士实用主义真理探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李娟;幼儿艺术教育中的生成性教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张妹;哲学视域下的文化宽容[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肖正德;;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学校的文化使命及其变革[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2 谢小平;;符码、分类与架构:符码理论的主要思想及学术争辩[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3 王邵励;;“地方性知识”何以可能——对格尔茨阐释人类学之认识论的分析[J];思想战线;2008年01期
4 杨小柳;;地方性知识和发展研究[J];学术研究;2009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潘孟良;;教育期刊编辑对教师教学研究的认定和观察[J];现代教育论丛;2009年06期
2 王攀峰;;从合法性走向合理性——中小学教师教学研究的定位问题[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4年09期
3 吴彤;;科学哲学与自然知识的民族性[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4 胡娟;;实践性、地方性与文化多样性——科学实践哲学视域下的中医学[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5 卫郭敏;;打破镜像之界:消解还是开放?——在整体的视域下考察科学的边界问题[J];兰州学刊;2011年03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李静静;吴彤;;科学哲学视野中的风水实践及其理论研究[A];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地学哲学委员会第十届学术会议代表论文集[C];2005年
2 夏文利;;地方性知识标准化过程的探究——琼·藤村关于癌症科学标准化过程的解读[A];山西大学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科学技术哲学)[C];2008年
3 崔波;吴彤;;地方性知识视野下的洋务派的翻译出版[A];全国科学技术学暨科学学理论与学科建设2008年联合年会清华大学论文集[C];2008年
4 吴彤;;试论S&TS研究的哲学基础与研究策略——从科学实践哲学的视野看[A];全国科学技术学暨科学学理论与学科建设2008年联合年会清华大学论文集[C];2008年
5 夏文利;;地方性知识标准化过程的探究——琼·藤村关于癌症科学标准化过程的解读[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静静;科学实践哲学视野中的风水研究[D];清华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周震;教师在研究中成长[D];浙江师范大学;2005年
2 杨碧霄;科学划界的元哲学问题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35437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23543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