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课程实施过程互动理论模型的建构
[Abstract]:The perfect national education quality monitoring system should include process monitoring and result monitoring. At present,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monitoring rarely involves real curriculum, teaching and other process variables. In order to establish a quality monitoring system which is consistent with the educational results, a descriptive theoretical model of the school education process is needed to establish the evidential variable framework of the school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process. On the basis of literature research and field observation, this paper takes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 student-plan interaction, teacher-plan interaction as its course, and takes four parameters as time, place, behavior, attitude and concept as its weft. This paper constructs a framework of quality evidence variables in the process of school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The interaction theory model breaks the linear model of curriculum hierarchy and reveals the complex relationship of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作者单位】: 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
【基金】:教育部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基地重大项目“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程实施过程质量评估的理论和技术研究”(11JJD880003)的部分成果
【分类号】:G42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崔允o7;;课程实施的新取向: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J];教育研究;2009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冯砚玉;;小学综合实践课实施状况的研究[J];成功(教育);2011年11期
2 张建珍;徐海群;;2010年浙江省地理高考试题评析——基于课程标准的视角[J];地理教学;2010年21期
3 邹晓玲;;新闻学专业现代汉语课程教学创新的思考[J];广西教育;2010年24期
4 徐波;;论基于课程标准的学科教学目标的制定——以中学地理“地球运动”为案例[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2年09期
5 蒋永贵;;教师知识对合科课程实施影响及其发展建议——基于对浙江省某市初中科学教师的课堂观察与访谈[J];教师教育研究;2012年05期
6 濮江;伍晓红;;中学化学课程资源包的设计和开发[J];化学教育;2013年04期
7 徐清明;;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以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为例[J];化学教育;2013年06期
8 文伟;;关于构建幸福课堂的几点思考[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年07期
9 李志鹏;谢小林;洪珍;万里鹰;;促进专业能力培养,实施塑料模具设计课程标准[J];大学教育;2013年18期
10 杨晓;;教师课程标准意识的内涵、生成与评价[J];教师教育研究;2013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吕红日;教师“知识分子”角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申宣成;表现性评价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应用[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姚志敏;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课程执行力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4 胡雅欢;运动训练专业课程体系的重构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5 闫艳;课堂教学目标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张斌;基于标准的学校教育问责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李锋;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李红恩;论英语课程的文化品格[D];西南大学;2012年
9 赵冬臣;小学数学优质课堂的特征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10 袁令民;物理高考与内容标准的一致性研究[D];西南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婷;学校课程规划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李文娟;地理课程资源综合开发及有效利用的策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匡淼娟;上海市中职课程标准实施的调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王刚;河北省体育教育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5 徐春萍;基于问题解决的生物教学设计与实践[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6 董国平;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的课程资源配置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1年
7 王区区;苏北农村A幼儿园课程实施的个案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1年
8 赵旭;高中生物选修课程开设状况调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9 许萍;语文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个案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10 陈红;“教师口语”课程:问题与对策[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韦冬余;吴义昌;;让课程实施在对话中创生——论课程实施中的对话[J];现代教育论丛;2009年10期
2 孙阳春;课程实施:非线性发展的过程[J];教育评论;2002年02期
3 ;建立促进学校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J];教育科学论坛;2002年10期
4 王海燕;两岸三地“校本课程开发与校本化课程实施”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J];中国教育学刊;2004年01期
5 张慧娟;李群;董卫国;;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生思维成长[J];泰安教育学院学报岱宗学刊;2005年04期
6 杨明均;;论课程发展的理论基础[J];教育与职业;2006年23期
7 朱琼;孙士杰;;从陶行知“教学做合一”透视新课程改革[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年02期
8 马晓慧;;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初探[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9 尹弘飚;李子建;;论课程改革中的教师改变[J];教育研究;2007年03期
10 李德勇;;简析影响新课程实施的教师消极心理[J];教育探索;2007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韩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研究述评[A];二十年“心”之探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方法研究[C];2010年
2 黄启后;;“人本”、“和谐”思想在课程领域的与时俱进[A];孔学研究(第十二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二次学术研讨会暨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3 陈婕平;;发现、调整、合作——“生活、学习、做人”课程实施的新策略[A];《新时代的脚步声》之三——“陶花”绽放江南岸[C];2002年
4 申仁洪;;论柏拉图的课程理念[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5 袁鹰;;浅谈网络环境下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四)[C];2009年
6 陆凤瑾;;对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几点思考[A];教育技术应用与整合研究论文[C];2005年
7 何妙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思考[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8 陈洁;;泰勒原理与“校本课程”的建构[A];全国高师会数学教育研究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傅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和原则[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10 田海涛;;情感提高学生心理适应能力[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全国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江苏省太仓职业教育中心校 朱建清;新瓶岂能装旧酒[N];江苏教育报;2009年
2 本报记者 李建平;教师如何走进新课程[N];中国教育报;2001年
3 记者 宋全政;山东将学生体质纳入学校评价体系[N];中国教育报;2009年
4 东北师范大学 马云鹏;关注教师在课改不同阶段的不同需求[N];光明日报;2005年
5 湖北省恩施自治州教育科学研究所 龚道敏;追寻认同[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5年
6 卧松 译;美国新教育法4周年 课程实施出现窄化倾向[N];中国教师报;2006年
7 王剑锋 谢海韵;南山教科中心创新课改成全国先锋[N];深圳特区报;2006年
8 记者朱萍 通讯员 孙祥;特色课改为百年老校增添新活力[N];连云港日报;2010年
9 阜宁高等师范学校 杨定洲;浅谈新课程背景下体育教师的课程意识[N];成才导报.教育周刊;2005年
10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郭华;开发课程资源应注意什么[N];中国教育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洪修;学校课程实施的组织社会学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杜建群;实践哲学视野下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3 周海银;学校课程管理运作过程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4 鲍道宏;教师课程理解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5 周晓静;课程德育[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6 孙平;课程实施中的教师主体性及其发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7 张倩苇;教育技术学视野中的技术与课程发展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8 史晖;转型与重构:中国近代课程制度变迁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9 艾兴;建构主义课程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10 吴国平;新课程行动中的教师成长[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朴昌东;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校本化发展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2 沈翰;教师职业倦怠[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3 唐悦;教师关注与课程实施[D];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
4 唐福华;课程实施中的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07年
5 赵玉娟;课程实施之行动研究初探[D];扬州大学;2005年
6 袁志芬;粤北农村新课程实施个案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7 陈汝平;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教学[D];重庆师范大学;2005年
8 刘钊;30年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观念变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李芳;新课程实施中教师的消极情绪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10 孙友林;校本化课程实施制度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3770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23770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