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远程教育论文 >

青少年个体抑郁产生的家庭因素及预防措施

发布时间:2019-03-30 13:28
【摘要】:众多研究表明,家庭是青少年个体生活的重要场所。家庭因素对青少年个体抑郁的产生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通过分析家庭内环境因素(教养方式、亲子关系)和家庭外环境因素(父母的个性及心理健康水平,父母的文化程度,父母的职业、收入与社会地位,父母的婚姻状态,家庭结构)对青少年个体的抑郁情绪产生的影响,提出如何从家庭的角度对青少年抑郁的产生进行针对性干预,从而对该时期个体的心理健康成长有所帮助。
[Abstract]:Many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the family is an important place for young people to live individually. Family factor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adolescent individual depression. By analyzing the environmental factors in the family (rearing style,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and out-of-family environmental factors (parents' personality and mental health level, parents' educational level, parents' occupation, income and social status, parents' marital status, etc.) The influence of family structure on adolescent individual depression is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How to intervene the adolescent depression from the family point of view is put forward so as to be helpful to the mental health growth of the individual in this period.
【作者单位】: 燕山大学学工处;燕山大学文法学院;
【分类号】:B844.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阿丽;方晓义;;父母消极抚养方式与父母冲突和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关系[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6年04期

2 杨阿丽;方晓义;涂翠平;李红菊;;父母冲突、青少年的认知评价及其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关系[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7年02期

3 陈小梅;;福建商专单亲家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6期

4 阳德华;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与初中生抑郁、焦虑情绪的关系[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1年06期

5 张西凡,殷方兰,王俊成,许传彬,陈箫莹,颜景义,李晶,刘根义;父母个性心理健康对初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济宁医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6 孟育群;少年亲子关系诊断与调适的实验研究[J];教育研究;1997年11期

7 韩娟,余毅震,杨森焙,李武;356名医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与其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4年05期

8 饶燕婷,张红霞,李晓铭;家庭环境与大学生抑郁和疏离感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4年01期

9 徐洁;方晓义;张锦涛;林丹华;孙莉;;家庭功能对青少年情绪问题的作用机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8年02期

10 王东宇,王丽芬;影响中学留守孩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研究[J];心理科学;2005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芳;;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0期

2 赵洁;曹光海;;农村留守儿童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调查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36期

3 李祚山,唐加祥;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父母养育方式、心理控制感的关系[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4 张玉媛,马儒林,韩慧,顾万柱;蚌埠医学院在校学生心理卫生调查[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03年03期

5 杨阳;何成森;马南正;黄先伟;;父母文化程度与留守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J];安徽医药;2011年05期

6 张静;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三级保健体系的构建[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7 李培;何朝峰;覃奠仁;;民族地区留守儿童的情绪调节能力与社会适应[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8 许之屏;郑进军;;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和比较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2007年01期

9 王建中;;大学生人格特征与心理健康关系的实证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10 郭毅平;南征;;体育课程新模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陈日升;;福建亭江的“小美国人”:一个跨国寄养的新移民子女群体[A];福建省社会学2006年会论文集[C];2006年

2 董士昙;;山东省农村留守儿童犯罪问题的调查与分析[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册)[C];2009年

3 万志莉;钟志兵;;大学生心理冲突相关的心理因素特点[A];第10次全国精神病学术交流会暨《中国民康医学》创刊20周年庆典论文汇编[C];2008年

4 哈斯;翁舸;李卯和;赵祖安;;民办高校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A];中国民康医学杂志创刊20周年优秀论文集(1988-2008)[C];2008年

5 甄志平;张瑛秋;;时尚健身运动组合教学方式对女研究生体质与生活质量干预的实验研究[A];体质研究与健康促进论文集[C];2006年

6 甄志平;张瑛秋;;时尚健身运动组合教学方式对女研究生体质与生活质量干预的实验研究[A];体质研究与健康促进论文集[C];2006年

7 陈林庆;石洲宝;刘敏科;彭晓明;唐珂;李向丽;张立琴;王彦成;李丹琳;;大学生心理卫生状况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调查分析[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李震;赵燕莉;;甘南卫校藏汉医学生心理问题的比较分析[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崇莲;广东省高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构建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2 简福平;不同孤独感农村留守儿童对亲情缺失信息的加工特点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3 王丹;青少年情绪—行为问题、家庭功能、认知性情绪调节策略及其关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王谊;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5 甄志平;体育与健康教育对中学生心理健康干预的实验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4年

6 毕重增;自信人格理论的建构[D];西南大学;2006年

7 杨彦平;中学生社会适应量表的编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8 魏义梅;大学生抑郁的心理社会机制及认知应对干预[D];吉林大学;2007年

9 徐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邹强;中国当代家庭教育变迁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丽博;农村留守幼儿社会化现状与策略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党云皓;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及相关因素的调查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3 于海强;辽宁省农村留守儿童健康的体育干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王文星;大学生网络成瘾与亲子关系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5 张桂林;山东菏泽“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

6 王云;初中班级留守学生的心理特点及管理策略[D];苏州大学;2010年

7 陆伟骥;无锡市滨湖区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8 张洪菊;秦皇岛市流动儿童自我意识、社会适应发展特点及其关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雷君;宁养服务癌症患者家庭功能变化的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10年

10 李源源;新疆某中等卫生职业学校卫护生心理健康现状及与学习成绩的相关性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葛大放;马鞍山市中学生心理健康调查与分析[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01年03期

2 许韶君,陶芳标,张洪波,曾广玉;大学生抑郁、焦虑症状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1999年02期

3 周东明,谭红专,李硕颀;726名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2000年02期

4 李慧民;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个性及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2年06期

5 刘燕;刘云艳;;国内中学生网络成瘾研究进展[J];现代教育科学;2006年06期

6 王征宇;;症状自评量表(SCL-90)[J];上海精神医学;1984年02期

7 裴秀芳;论家长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年11期

8 陈世平;766名中小学生焦虑状况的调查[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5年06期

9 尉建文;;父母的社会地位与社会资本——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就业意愿的影响[J];青年研究;2009年02期

10 张青方;青少年心理社会发展与其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J];青年研究;1998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申继亮;从情绪描述看青少年期到成人期认知结构的发展[J];心理学报;1993年03期

2 王美萍,刘新生;青少年期亲子关系研究的回顾与启示[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3 徐辉;张卫东;;浅析青少年抑郁问题[J];社会心理科学;2004年03期

4 杜红梅;;论社会主义荣辱观与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发展[J];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2008年02期

5 薛晓阳;;青少年偶像崇拜的心理发展功能[J];教师博览;1997年08期

6 张春光;;青少年“家庭沉默”现象浅析[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7 何晓燕;郭成;;试论亲子冲突及其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系[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8 徐夫真;张文新;;青少年疏离感的特点及其与家庭功能的关系[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9 陈华平;陈书洋;;青少年同伴关系对自我意识发展的影响[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10 王秀贵;赵泽鹏;薛书敏;;青少年逆反心理分析及其教育对策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年1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宏;刘家洁;李雷雷;许红;;家庭因素对大学生抑郁的影响[A];重庆市预防医学会2010年论文集[C];2011年

2 李序科;;家庭因素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A];迈向21世纪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第六届全国大学生心理咨询学术会议优秀论文集[C];1999年

3 杨光辉;王宁丹;;大学生的乐观与主观幸福感、抑郁的关系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王争艳;刘静;赵冬艳;;青少年依恋和自主性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5 汤双凤;俞国良;;高中生自我教育期望的影响因素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6 潘莉莉;;青少年的抑郁水平及自杀意念对其情绪Stroop效应和手书特征的影响[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7 白湘云;王文忠;;问题青少年的自尊及家庭因素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8 顾海根;岑国桢;李丹;高湘萍;李正云;陈欣银;;2岁儿童的行为发展及其与家庭因素的关系研究[A];第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7年

9 余小芳;;性别角色与焦虑及抑郁的相关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10 张文新;张玲玲;纪林芹;;青少年未来取向的发展与自尊、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孙蕊;青少年期常见的心理问题[N];周口日报;2007年

2 本报记者 叶芳 通讯员 伍晓毅;制止“幼童玩性器官”莫粗暴[N];广东科技报;2009年

3 北京市健康教育中心;青少年的心理卫生[N];大众科技报;2000年

4 本报记者 路庆义;学生很期待 教师很紧缺[N];塔城日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王春霞;戒毒,从心灵开始[N];中国妇女报;2010年

6 圣叹;何谓性心理障碍?[N];卫生与生活报;2003年

7 山西财经大学法学院 马佳佳;从个案谈大学生心理干预[N];山西经济日报;2011年

8 赫文芳;到心理门诊咨询的大中学生增多[N];大同日报;2008年

9 石保;减压 外企玩出新花样[N];石家庄日报;2008年

10 珠海市机关托儿所 陈燕英;幼儿良好的心理素质[N];珠海特区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张玲玲;青少年未来取向的发展与家庭、同伴因素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2 刘肖岑;青少年自我提升的发展及其与适应的关系[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3 杨会芹;中国湖南省城乡高中生抑郁易感因素及预测模型追踪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4 姜峰;大学生团体心理干预的实验流行病学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08年

5 徐华春;中国人抑郁易感人格的初步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6 纪林芹;儿童攻击、相关问题行为的发展及其家庭相关因素[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凌宇;青少年抑郁症状的易感性—应激模型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8 徐夫真;青少年早期抑郁的发展及其与家庭、同伴和个体因素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天阳;家庭因素对大学生职业探索的影响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2 李晓娟;家庭因素对中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影响研究[D];苏州大学;2003年

3 谢华;农村留守中学生孤独感状况及其家庭影响因素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4 王婷;青少年期父母权威认知及其对亲子关系影响的机制[D];浙江大学;2006年

5 张丽芳;留守儿童自尊的特点及其家庭影响因素[D];江西师范大学;2007年

6 刘丽英;上海中学生自我效能感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7 潘莉莉;青少年的抑郁水平及自杀意念对其情绪Stroop效应和手书特征的影响[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8 戴必兵;青少年未来取向的影响因素[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9 胡瑜凤;青少年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的一致性对心理健康的影响[D];江西师范大学;2008年

10 杨先顺;青少年的个人规划与抑郁、焦虑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45012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245012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c1f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