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远程教育论文 >

艰难的前行:美国学校选择的理念、政策与价值

发布时间:2019-08-10 08:51
【摘要】:本文从历史的角度回顾了美国择校理念和政策的发展,认为以教育券为代表的美国择校政策对教育系统的影响和作用取决于其实践当中的政策设计和价值基础,而非表面的政治争论。择校政策实践的历史表明,当前美国各地所实施的以直接补贴弱势群体儿童的教育券计划的本质是一种维护教育公平的再分配政策。政府在现代教育治理结构的发挥的作用,在于籍择校政策,运用公共教育资源维护教育公平。
[Abstract]:This paper reviews the development of American school choice concept and policy from a historical point of view, and holds that the influence and function of American school choice policy represented by education voucher on the education system depends on the policy design and value basis in its practice, rather than on the superficial political debate. The history of school choice policy practice shows that the current education voucher scheme implemented in the United States to directly subsidize vulnerable children is a kind of redistribution policy to maintain educational fairness. The role of the government in the modern educational governance structure lies in the policy of school selection and the use of public educational resources to maintain educational fairness.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江苏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与法国里昂高师马克思·韦伯中心;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基础教育政策实施的监测与评估体系研究”(项目编号:11JJD880005)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北京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创新”(项目编号11JYC015)的研究成果
【分类号】:G571.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曾晓东;;美国“择校”中的争论:问题的性质及制度涵义[J];比较教育研究;2008年10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王晓辉;;择校现象的国际观察与我国的政策选择[J];比较教育研究;2009年08期

2 王晓辉;;试论我国教育演进过程中三重价值取向的交互作用[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3 王泓萱;;英、美中小学择校制的比较研究[J];基础教育参考;2009年07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涛;美国择校政策的政治动力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付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1年

2 朱姝;美国SAT考试与中国统一高考的比较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3 董衍美;试析美国基础教育阶段择校制度[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4 杨慧英;中美择校问题的比较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2年

5 胡娟;“高技术学校联盟”的制度与实践[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邱小健;择校:一个值得研究的经济学问题[J];教育科学;2003年04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陈建莹;美国特许学校绩效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华,薛兆丰,艾萨克;中国“教育券”实践的现状、问题与前景[J];教育发展研究;2005年12期

2 王永生;论教育政策设计与创新——教育券制度分析[J];湖北社会科学;2004年11期

3 杨颖秀;热象中的冷思考——“教育券”政策建构中需要关注的四个问题[J];中小学管理;2003年06期

4 刘泽云;;美国学校选择研究的最新进展与经验——《学校选择的经济学分析》评介[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7年01期

5 李海生;教育券与学业成绩:对美国相关研究的分析[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5年10期

6 向荣;教育券制度及其在中国的实施前景分析[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3年06期

7 顾明;家长反响强烈 专家态度审慎——教育券在上海可行吗?[J];上海教育;2003年05期

8 邱小健;教育券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9 陈君贤;批判理论和建构主义范式的研究——对我国教育券实践的若干思考[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10 徐美贞;教育券路在何方?[J];中小学管理;2004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路德维珂·科拉罗;胡咏梅;梁文艳;;教育政策的监测与评价:概念、作用、系统框架[A];2009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曹夕多;;弗里德曼的教育券思想与浙江长兴的教育券实践[A];2004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二)[C];2004年

3 刘继和;米佳琳;陈芳芳;;发达国家和地区教师能源教育政策及启示[A];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B卷)——第七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暨浑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论坛文集[C];2010年

4 田静;施江滨;;美国教育政策中“农村”概念界定的应用与问题[A];农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云南省农业教育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0年

5 皮江红;;论教育券对我国教育投入的启示[A];2007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7年

6 翟巧相;;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美国联邦政府对印第安人的教育政策[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7)——外国教育政策与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7 熊亚;;解读“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A];2006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6年

8 祁型雨;;利益表达与整合——教育政策的决策模式研究[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7-2008年度][C];2010年

9 秦行音;;英国工党教育政策的简要历史变化及新工党的教育政策[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7)——外国教育政策与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10 李湘萍;;中美择校研究的比较——基于问题、理论及方法的比较[A];2007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薛世君;用“教育券”化解随迁子女入学难[N];广州日报;2010年

2 通讯员 钟伟 包震东;怀揣教育券 就近可入学[N];绍兴日报;2009年

3 本报记者 周飞 浙江省长兴县教育局局长 熊全龙;教育券,,能否洋为“中用”?[N];中国教育报;2002年

4 邓 威;教育券:兑现公平[N];中国教育报;2003年

5 本报记者 陈中原;教育券:好主意?坏主意?[N];中国教育报;2004年

6 本报记者 江南;教育券:能否助推教育投入改革[N];人民日报;2003年

7 本报实习记者 丰箫;教育凭“券”供应[N];社会科学报;2003年

8 本报评论员 李坚;“教育券”制度应为东莞借鉴[N];东莞日报;2008年

9 木铎;教育券:另一种注视教育的目光[N];中国教育资讯报;2002年

10 张晓冰;教育券不是教育改革的良药[N];人民政协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涛;美国择校政策的政治动力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赵爽;教育政策合法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3 王举;论教育政策的价值基础[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4 李占萍;清末学校教育政策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5 周彬;教育政策基础的经济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6 全力;国家教育政策对基层教育管理的影响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朱金花;教育公平:政策的视角[D];吉林大学;2005年

8 周小虎;利益集团视角下的美国教师组织对教育政策影响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9 李海生;教育券政策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10 孙艳霞;教育政策道德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建明;教育政策视角下农村义务教育公平性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2 郭丹丹;教育资源积聚与政府政策选择[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3 葛安娜;从“减负”反观我国的素质教育政策[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4 黄建军;伦理视角下的教育政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5 王凌凌;教育政策的人文性价值取向问题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6 樊凌衡;美国“肯定性行动”计划及其对中国教育政策的启示[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7 王巧云;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研究[D];青岛大学;2007年

8 戴林;新世纪日本的教育改革[D];湖南大学;2008年

9 程细平;我国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的政策分析[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10 凌远宏;私人基金会在美国教育上的角色和作用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52511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252511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0a7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