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积极发展问卷的编制
【作者单位】: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心理学院;青岛大学师范学院;
【基金】: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批准号DBA110185)资助
【分类号】:B844.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官群;孟万金;John Keller;;中国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编制报告[J];中国特殊教育;2009年04期
2 孟万金;官群;;中国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编制报告[J];中国特殊教育;2009年08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杨鲁静;品格优势的评估及其在心理临床中的应用[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孟万金;;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创新的抓手[J];中国德育;2010年10期
2 张亚男;沈绮云;;高职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中人际力量的培养[J];广西教育;2012年27期
3 刘秀华;张杰;;团体心理辅导对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影响的实践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年11期
4 赵丽萍;潘德宁;;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研究[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13年03期
5 沈绮云;李黎;;心理剧在高校体验式积极心理教育中的实践[J];广西教育;2013年47期
6 许华尧;马彩霞;苏文宁;;高职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与积极心理品质关系的研究[J];科技信息;2011年27期
7 姜宇;周军;;理工类研究生积极心理品质调查与分析[J];家教世界;2012年18期
8 张娜;郭玉芳;张静平;;不同体育参与度护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比较[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年04期
9 赵静;;心理学视域下积极品质研究评述[J];教育教学论坛;2013年44期
10 肖红新;;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应对策略探析[J];经济视角(下旬刊);2013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张小菊;赵敬;;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与适应性的关系,积极心理品质的中介效应[A];教育科学的探索——北京联合大学教育科研论文集[C];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玉莲;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2 郑兰;积极心理学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3 陈贝贝;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的成人心理健康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4 梁小玲;大学生谦虚心理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5 唐柳;大学生群体品格优点特征及相关影响因素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6 陶丽;第三空间下青少年自我认同及与生命态度关联性的探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孟雁鹏;大学生积极人格特质与成就动机的关系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2年
8 高晓玲;中学生自豪感、性格优点及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9 刘巧玲;积极体育教学对中学生心理发展影响的实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10 董佼;积极体育教学对小学生心理发展影响的实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余仕麟;孔子“中庸”思想与亚里士多德“中道”思想之比较[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S1期
2 胡建;追求“至善”──幸福与道德的匹配一致──古希腊社会文化价值目标的演进[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2期
3 陈根法;论德性的意义和价值[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4 马甜语;;积极心理学:理念、视野及动向[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5 邵迎生;;对积极心理学学科定义的梳理和理解[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年03期
6 江雪华;申荷永;;美国积极临床心理学的研究现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年04期
7 江雪华;申荷永;;积极心理学在临床实践中的运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年03期
8 骆艳丽;吴文源;李春波;张明园;;持续性躯体形式疼痛障碍的研究进展[J];上海精神医学;2007年02期
9 孟万金;;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研究;2008年05期
10 况志华;任俊;;积极心理学:人性的理性复归[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任俊;积极心理学思想的理论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吕振;孔子中庸思想与亚里士多德中道德观比较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2 周涛;从消极走向积极[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3 乾润梅;积极心理学及其在教育实践中的运用[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4 张将;孔子与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思想比较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熊恋;凌辉;叶玲;;青少年自我概念发展特点的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年04期
2 吴宁;;从自我同一性的视角评析大学校园中的偏差行为[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3 李汝康;;青少年网络游戏行为的心理需求研究[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9年17期
4 吕斌;;大学生警惕!“秒杀病态症候群”向你袭来[J];青春期健康;2010年04期
5 罗晓路;俞国良;;青少年创造力、心理健康发展特点及相互关系[J];中国教育学刊;2010年06期
6 ;《社会心理科学》2010年第25卷总目录[J];社会心理科学;2010年Z2期
7 王晓炜;;大学生自杀的成因分析及防治[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11年11期
8 安子田;;谁说我不懂你的郁闷[J];中学生百科;2003年04期
9 朱旭;;情景因素对同一性形成的影响[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6年02期
10 任若鹏;;探索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新途径——浅谈青少年心理健康与体育运动[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程科;黄希庭;王洪;;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及其与焦虑的相关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2 程科;黄希庭;王洪;;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及其与焦虑的相关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3 王姝琼;王树青;高婷;徐夫真;;青少年未来取向与情绪适应间的关系[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李勇;阴国恩;;青少年类别使用的眼动发展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5 李春雷;梁福成;王雪艳;;青少年价值观问卷的编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6 王R,
本文编号:25387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25387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