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育生态学理论的课堂主体的构建
【作者单位】: 河北医科大学社科部;
【基金】:河北医科大学2013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主体性课堂教学创新模式探究》的研究成果
【分类号】:G424.21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邬惠;;试论高校文化力的提升[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3期
2 王攀攀;;震后新生:羌区学校教育重建中的问题及思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4期
3 阮成武;走向共生: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关系的重构[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4 梁占歌;张振华;;建构主义思想对体育教育的启示[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5 方体跃;;浅谈教师的职业倦怠[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6 李昱;张逸敏;;论大学英语教学中对学生语感的培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5期
7 陈玲;吕万英;;探讨英语专业男女生语言学习各自优势的研究——以湖北十所高校的英语专业为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4期
8 冯智明;;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在“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中的应用[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8期
9 陈治强;李艳军;贾西栋;;安康市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现状研究[J];安康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10 李兵;教育传统的现代价值探析[J];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综合版);2004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曾晓东;;“择校”行为与义务教育公共利益空间的“重构”[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2 李乃涛;;民间教育学述评[A];教育领导研究(第二辑)[C];2012年
3 潘懋元;陈兴德;;依附、借鉴、创新?——中国高等教育学科建设之路[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国际视野中的教育与人类发展”教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4 宋兵波;;教育思想史研究的新视角——试论“重新认识”教育思想史的价值[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教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C];2009年
5 张朝珍;;论教师教学决策思想的历史嬗变及启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6 刘春花;;教师文化:教师专业成长之应有视角[A];湖南省城市文化研究会第三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蔡彬;;基于师范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的高职教师专业化发展[A];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2008年度交通教育科学优秀论文集[C];2009年
8 钱林晓;;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对象[A];2006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6年
9 李俊良;王建中;;学习状态及其在改进大学生学习中的意义[A];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进展——全国第十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10 张丽丽;;Using Games to Liven up University ESL Classes[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十辑)[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曾茂林;富有生命力的教育理论创生机理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雷冬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预期目标的偏离与调控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3 方成智;艰难的规整[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4 宋秋英;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教学论本土化问题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5 郑爽;我国教师教育者开展自我研究的初步探索[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6 陶学文;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及其创新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7 吴洪富;大学场域变迁中的教学与科研关系[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8 张国栋;中华武术现代传承困境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9 唐恒钧;顶岗实习中师范生专业素质发展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10 王洪席;过程课程观的构建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彭姗姗;创新型校长成长条件与途径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贾丽颖;新课改背景下教师文化的重新理解与建构[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贾盈楠;小学男教师职业认同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任利娟;一位市级骨干教师专业成长的叙事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陈星;城市初中初任教师实践性知识现状及对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刘莉;教师职业自我意识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何淼;思想政治新课程与思想政治教师的继续教育[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高学明;预备数学教师与在职数学教师关于概率学科知识比较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赖丽君;小学教师专业身份认同的现状及其自我建构探讨[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于敏锋;注意缺陷儿童注意力特征及其干预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肖美香;;如何构建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生态课堂[J];中学语文;2009年33期
2 朱红娟;;初中数学生态课堂中小组活动初探[J];吉林教育;2010年22期
3 张春;;构建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态课堂的五个环节[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年04期
4 黄义厢;;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生态展示课的反思[J];新课程(上);2011年01期
5 彭乐群;;生命性:阅读的最高境界[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6年32期
6 刘香坤;;应用对话式教学 构建生态课堂[J];河南农业;2008年22期
7 谢建平;;生态绿——历史教学的追求[J];才智;2011年18期
8 江利华;;论任务型教学中的互动性英语课堂[J];江西教育科研;2006年07期
9 殷月梅;王韶芳;;不可承受的生命之重——论语文生态课堂中的生命渗透[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1年01期
10 李晓瑛;;关于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互动性的思考[J];考试周刊;2008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英;王民;;利用心理地图培养学生地理学科能力[A];地理教育与学科发展——中国地理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2 罗峗梅;王芬;;网络教学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A];都市型高等农业教育教学改革论文专辑[C];2007年
3 王兆文;;保持老年家庭健康和谐的经验研究[A];家庭、健康、和谐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4 蔡永利;;采用多种方式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A];首届“健康杯”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讨暨颁奖大会论文集[C];2002年
5 张英;;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A];北京力学会第15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6 马雪红;;通过典型实验的具体操作分析培养学生实验操作技能[A];中国化学会第三届关注中国西部地区中学化学教学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1年
7 谢凯;;略谈共青团工作应用写作教学创新思维训练的互动性[A];贵州写作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交流论文文集[C];2002年
8 谈国庆;;基于生命性的生物教学实践初探[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五)[C];2009年
9 桂琳;刘芳;吴先忠;;经管类学科中体验教学的几点思考[A];都市型高等农业教育教学改革论文专辑[C];2007年
10 柯东霞;;交流与互动——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的主旋律[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二卷)[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姜堰市实验小学 徐爱东;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N];成才导报.教育周刊;2007年
2 金张琴 (作者单位 福金镇陈家葑小学);在情境中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N];绍兴日报;2007年
3 本报记者 徐向东 赖有生;日日听歌吟诗赏美图[N];中山日报;2006年
4 本报记者 冯威力;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N];中国化工报;2009年
5 扶沟县城关镇回族小学 王焕军;在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N];周口日报;2010年
6 启东市吕四中学 王英;在体育课中培养学生的四种意识[N];成才导报.教育周刊;2006年
7 高秀华;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N];喀什日报(汉);2007年
8 周口市一高 吴凤丽;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N];周口日报;2007年
9 宿迁市宿豫区顺河中心小学 储文艳;培养学生责任感的有效途径[N];成才导报.教育周刊;2008年
10 汉滨初中 张静;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N];安康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莉;跨文化交际法中国英语教学模式探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2 唐萌;迈向互动式公众参与理念[D];吉林大学;2009年
3 娄伟;资本话语权"论[D];复旦大学;2003年
4 唐嘉庚;互动性对B2C环境下信任及购买行为倾向影响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5 孙承健;论影像表意及其接受与情绪的关系[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年
6 贾巍杨;信息时代建筑设计的互动性[D];天津大学;2008年
7 曹海晶;当代中国立法体制的社会生态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8 姜蕾;大学英语课堂环境下读写结合写作测试效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9 司成勇;从“学答”走向“学问”[D];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
10 何强生;语文探究性学习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徐;初中交往行小班化教学模式的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2 代欣;中国博客审美文化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3 曾辉;因特网在线广告的互动性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2年
4 冯双影;网络视频广告的有效传播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5 杜鹏飞;青少年网络成瘾与亲子关系互动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6 闫国艳;城市街头绿地景观规划设计中的互动性研究[D];山东轻工业学院;2009年
7 孙一文;产品设计与消费者行为的互动性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4年
8 王金帅;小组共同学习模式的效果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5年
9 曹维;基于虚拟社区的关系型互动对网络购物影响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10 刘俊;短信介入电视节目形态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5388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25388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