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解释学理论的课堂教学初探
发布时间:2017-03-22 04:03
本文关键词:基于解释学理论的课堂教学初探,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解释学作为后现代主要的哲学流派在西方逐步兴起,随着理论体系的不断深入、完善,对教育教学研究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解释学以理解为主题,哲学解释学认为理解是人生而存在的根本方式。而教育又是以培养人尤其是塑造人的精神世界为终极目标的人类活动。二者之间存在着天然微妙的联系,将哲学解释学的思想引入教育教学领域,对揭示教育的本质和更好的达成教育目的必定大有裨益。但“理解’的教学不是一种简单的教学手段、模式或者观念,也并不能将解释学思想简单复制到教育教学中来。解释学对于教学研究的影响包括本体论和价值论两个方面。 回顾过往的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以及对学校教学现状的调查报告查阅显示,现今的课堂教学显现出师生之间主客分明,以教师教授、灌输,学生被动接受为主,而忽略了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彼此之间的相互理解,教师被认为是教学的绝对主宰,学生则是一个空白的可以为人随意揉捏塑造教育对象,教学内容则是僵化的规定性的并能在师生之间单向传递的客观存在。或许一些有想法的教师学生已经开始摸索相互理解与自我理解,但在顽强的考试理性的压迫下,只能妥协或者实施表层的形式化的“理解”。 本文以哲学解释学中的理解是人存在的根本方式为基础,作出假设:课堂教学的本质是是一个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之间相互理解进而自我理解达成的过程。以分析教学过程本质开始,重新诠释传统教学过程三要素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的内涵以及三者间的关系,最后通过教学实例具体阐述教学理解何以可能,如何进行并最终达成,从而证明教学是一个理解过程这一结论。解释学认为理解的前提是偏见或者“前理解”;而对话对于理解来说必不可少,因为语言是理解的载体;最后视域融合,新知识的重建和生成则标志这理解的达成。那么同样理解的教学也必然遵循这一循环。
【关键词】:理解 解释学 课堂教学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G424.21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引言8-12
- 1. 研究缘由8-9
- 2. 研究意义与假设9
- 3. 国内外关于课堂教学的研究现状9-10
- 4. 研究主要方法10-12
- 一、解释学的理论发展和主要思想12-15
- (一) 理论发展12-13
- (二) 主要思想13-15
- 1. 在历史中理解历史13
- 2. 用语言理解语言13-14
- 3. 反思着理解14-15
- 二、理解性课堂教学的本质和主要特征15-17
- (一) 本质15
- (二) 主要特征15-17
- 1. 主体间性15-16
- 2. 情境性16
- 3. 创造性16-17
- 三、课堂教学主体及其关系分析17-21
- (一) 教师17
- (二) 学生17-18
- (三) 教学文本18
- (四) 教师、学生和文本的关系分析18-21
- 四、理解性课堂教学的理解过程21-30
- (一) 理解的前提——偏见21-24
- (二) 理解的过程——对话24-28
- (三) 理解的结果28-30
- 1. 唤醒体验28
- 2. 视域融合28-29
- 3. 重构知识和生成新意29-30
- 小结30-31
- 参考文献31-32
- 致谢32-33
- 附录33-3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张增田,靳玉乐;论解释学视域中的课程实施[J];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06期
2 邓友超;;教育解释学论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年23期
3 叶澜;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J];教育研究;2002年05期
4 叶澜;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新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探究之二[J];教育研究;2002年10期
5 胡潇;教学解释方式的认识论思考[J];教育研究;2002年11期
6 李世彬,苏继红;教学过程本质的分类研究[J];教育探索;2001年09期
7 姜俊和;;当代国外对教学过程本质的几种认识[J];外国教育研究;1989年02期
本文关键词:基于解释学理论的课堂教学初探,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6081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260816.html